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清軍放炮五六百響,未傷洋兵一人」,是真的嗎?

此說見於

民國曆史學者陳捷

所著《義和團運動》一書第二章第二節《圍攻西什庫教堂》,原文如下:

“五月二十七日,拳攻猛烈,放炮五六百響,未傷一人,西兵斃匪甚多。

據陳書交代,這段敘述的史料依據,是

“法國樊國樑主教與訓蒙會監會士”的日記

。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蕭一山《清代通史》下冊,引用了這段文字,稱之為“法國主教樊國樑日記”②。之後,這段資料就在中文知識界普及開來了。

圖:陳捷《義和團運動》1931年出版封面

其實,陳捷書中的這段文字,引自1905年出版的

李杕《拳禍記》

下冊。該書寫道:

“二十七日,匪攻猛烈。放炮五六百響,相去約二百丈,堂中未傷一人,西兵斃匪甚多。”③

據李杕交代,這段文字是他從“樊主教和訓蒙會監會士”的日記中“摭譯其要”寫成的,也就是說,是他根據兩份日記所做的摘要總結,

並非日記原文

圖:李杕《拳禍記》中的相關記載

庚子年舊曆五月二十七日,是公曆1900年6月23日。查樊國樑日記,該日下有這樣一段記載:

“6月23日,星期六——晚上還算平靜,但是攻擊在9點時又開始了,和前一天同樣猛烈。……下午四點,炮轟停止了。

今天向我們發射了三百六十枚炮彈,但沒傷著一個人。

”④

至於“訓蒙會監會士日記”,所指可能是另一份資料《王司鐸日錄》。該日記使用的是中國舊曆,在五月二十七日下,有這樣一段記載:

“二十七日,……至八點鐘時街南房上(注:指義和團與清軍)又開了炮,向北堂(注:即西什庫教堂)攻打,槍子亦如雨點。……待南邊房上開炮之後,我炮咕咚一響,見彼房上之瓦打壞一片,洋兵亦放數排槍。數分鐘後,彼處又燃炮,我處亦還炮,末一炮將彼等房上隱身之板打落房下。至晚兩下全然止炮,然槍聲終夜未休,

堂中亦未傷一人。

此日炮聲九百響。

”⑤

樊國樑日記說,清軍與義和團向教堂內發射了三百六十枚炮彈;《王司鐸日錄》說,當天“炮聲九百響”。

兩份資料合計平均,加上兩份材料均稱教堂中無一人受傷,即是“放炮五六百響,未傷洋人一人”之說的來源。

圖:1905年出版的李杕《拳禍記》一書中所載義和團形象

“放炮五六百響,未傷一人”這種事,是怎麼發生的?

當時,樊國樑與

超過70名外國人

(包括40餘名法國、義大利士兵)和

3000餘名中國教民

(按樊國樑的統計,包括“大約一千名男子以及將近兩千二百名婦女兒童”)被圍困在西什庫教堂。

西什庫圍攻始於1900年6月15日,結束於8月16日,共計63天。最早參與圍攻的是義和團,樊國樑在日記中記下了6月15日的圍攻情形:

“為首者乃一喇嘛,乘馬,後有極大之旗,年幼拳匪多人圍之,皆唸咒上體。衣為紅色,先在堂前甬路上燒香叩頭,即蜂擁前進。至距堂約二百米突時,堂門前法兵乃發槍斃其四十七人,自謂能避槍炮也。後面之匪乃遁。堂中人即出,得花槍一枝,刀五柄。拳匪既退,乃縱火於堂南面毗鄰之屋。

肉體衝鋒驗證了“刀槍不入”無效後,拳民轉而嘗試用火龍、火箭、火藥罐等武器遠端火攻。其中7月7日的進攻“發火者二百五十餘”,但因堂內人手眾多,救火調配得力,“無一處被火延燒者”。

攻擊西什庫教堂的主力是清軍。

6月20日,清軍開始炮擊西什庫。西什庫的建築與地形頗利於防守,清軍

對炮擊技術的掌握又非常粗糙

,導致炮擊效果甚微。6月22日,在一次近距離炮擊進攻中,清軍的一門炮,竟被教堂中衝出計程車兵奪去(正是《王司鐸日錄》裡提到的那門教堂用來還擊的炮),還發生了“官兵東西對面相打,手不準的盡打了自己”的鬧劇,這一天的炮擊共造成堂內4人死亡,樊國樑評估稱,與清軍“燃燒之火藥”相比,“固不為多也”。之後,清軍“吸取教訓”,

改為遠距離炮擊

,6月23日“放炮五六百響,未傷一人”,或與此有關。圍困的中後期,清軍又

用不能爆炸的實心彈(或在炸彈內填充石卵)代替了開花彈

,對堂內人員的傷害就更小了。

真正的殺傷來自火藥爆炸。

七月份,清軍改變戰術,驅使拳民向西什庫挖掘地道,再在地道內埋放火藥實施攻擊。7月11日首次地道爆炸,造成堂內1人死亡,多人受傷;7月18日的地道爆炸,造成25人死亡,28人受傷;8月12日的爆炸,造成5名義大利士兵和80多名中國教民被埋入土中。但直到八國聯軍入城,清軍與義和團始終未能攻下西什庫。⑥

以上,是“清軍放炮五六百響,未傷洋兵一人”之說的史料來源與真實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