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心理學丨停下對快樂的追逐,人才能真正快樂起來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你會為獲得快樂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呢?

說起來,前幾天是我這三十多年來第一次去迪廳,在見識到裡面的律動和扭動後,也多多少少意識到自己乾坐在角落的狀態,確實有些“無趣”。

不過,如果是幾年前的自己,可能會因為“這個地方我不想去”、“去了感受不到樂趣”而直接不去,或在感受到尷尬後就直接離開。現在並不似之前那麼尖銳,也能在“不習慣”與“不熟悉”中尋得一絲樂趣。

而可能是因為近些年一直都過著“他人眼中極度無味”的生活,所以才有了類似的轉變。

但無論是藉助律動、扭動與酒精來讓自己得到釋放,還是靜坐一角細細品味當下,其實都說明了“快樂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你說的這不是廢話嗎?”

確實,在生活中我們會不自覺的遠離難受,並且也會不自覺的,甚至刻意地去為了獲得好的感受與快樂而付出非常多的努力。然後“想要獲得快樂”、“為獲得快樂而付出一些努力”、“追逐快樂”就成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這份習以為常又帶來了“追逐快樂有什麼奇怪的”。

其實我認為在這裡重要的不是奇怪,而是為什麼我們會對快樂有一種近似“沒它不行”的執著。

有些東西經由演化刻在了我們的血脈與本能中,所以,你會發現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往往只和“能帶給自己還不錯相處感受”的人呆在一起。

這其實就是“我們希望環境儘可能適宜生存”的表現,只是這種表現,已經由對環境本身的要求,逐漸發展到了當下的“對關係與狀態的要求”。

人是需要生存的,也往往只能在適宜生存的環境下生存。可如何判斷“是否適宜”呢?

就像當下很多人的判別標準是“你說的讓我開心,所以你說的是對的、你說的我不滿意,那你肯定就是錯的”一樣,我們對“是否適宜”的判定也是基於“自己的感受”。

那麼,這就讓我們的生活變成了“帶給我快樂的努力、環境、關係和人,是我要多親近的,那些讓我不舒服的,不好意思,這輩子我可能也不想再涉足與接近你們了”。

你覺得這個判別標準是否靠譜呢?

現在的你,大機率會認為“這不靠譜”,因為當下的你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不過在這裡側重點不是“是否靠譜”,而是“我們對適宜環境的本能性的要求,正逐漸轉變為對舒適感受的追逐”。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我們已經由希望生存環境適宜自己這樣的“想要活著”,逐漸轉變為“希望生活中更多的東西適宜自己”,這樣的“我想要獲得更好”。

有這樣的轉變,當然要感謝前輩們的無私奉獻與當下每個人的默默付出。

不過這樣的轉變,也正在悄悄地把我們推向另外一個極端。

對“快樂”的追逐,並不是在單純滿足自己“想要獲得更好”的內在訴求,它其實也包含了自我保護與提供動力這兩面。

想象一下,現在的你正在上班,可最近不知道怎麼了,自己的工作狀態並不好,以至於領導已經“教育”自己很多次了。雖然自己也意識到了“確實錯誤在自己”,但面對領導頻繁的“教育”,內心深處也還是淤積了諸多不好的感受。於是,你一邊調整自己希望儘可能地避免重蹈覆轍,一邊思考著“下班之後我該做點什麼,來讓自己釋放釋放、開心開心”。

生活的重壓和時代的微塵落在每個人的肩膀上,而我們也並非天生全知全能、並非到了某個年齡段,就自動學會諸多生存技能,所以,面對持續積累的壓力和難受,我們會用“收穫快樂”來衝減它們帶來的影響、緩解自己的不舒服,以此來保護自己,避免自己被壓力和難受擊垮。

接著請你延續剛剛的場景,不過換一種模擬方向。

本來計劃下班後出去釋放一下的自己,在臨行前接到了另一半的電話,說“孩子在家又不聽話了,你快回來管管”。

於是,雖然你非常的不願意,但還是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家。

當你推開門那一剎那,看到了滿地散落的玩具、坐在沙發上臉能黑出水的另一半與雖然在笑,可自己卻覺得那笑是無邊嘲諷的孩子。這一刻白天淤積的所有難受在此刻爆發……

半小時後,筋疲力竭的你一個人走到臥室,關上門一邊無聲撕嚎一邊不知疼痛地以頭撞牆,“為什麼這麼不順”、“為什麼我要經歷這些”、“為什麼你們不能體諒體諒我的辛苦”……

持續的壓力和難受,如果得不到調節,會很輕易就能壓垮一個人。但如果故事的發展是,你回到家,看到的是一片和諧溫馨的畫面,那接下來的發展就可能是“看著你們,我的心情立刻就好起來了,這一天的忙碌和辛苦都值得”。

所以你看,我們不僅在用“追逐快樂”來進行自我保護,也在透過“追逐快樂”來讓自己重新擁有面對痛苦和辛勞的勇氣與動力。

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一下,在之前我們追求“環境適宜”,是因為那時候的環境確實不怎麼樣、我們自己也沒有那麼強大,現在我們追求快樂,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沒有任何快樂,亦或是我們的內心深處都藏著很多不快樂嗎?

可能很多朋友的答案會傾向於“生活很累,多數人都過的不快樂”。

我反駁不了這個回答,因為這確實是多數人的寫照。

但“現在的生活比之前好了太多太多,可時代的便利又讓一部分朋友變得貪婪與不踏實,不僅什麼都想要,還希望什麼都不付出就能什麼都得到”、“憑什麼我改,要改也是他改”、“你算老幾,在這兒教育我”……這些不也是實實在在存在嗎?

所以,到底是“這個時代沒有快樂”,還是“我們缺乏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其實從人們對菸酒、娛樂、遊玩、律動等的追逐就能看出來,這個時代不缺乏快樂,甚至我們稍微動動手就能收穫一些讓自己變得開心的可能性。

我個人認為,從外面收穫快樂這當然也是可取的途徑,但如果內心深處的底色始終是不快樂,那麼我們無論做多少努力,獲得的都只是對“不快樂”的緩解,而並非真正的快樂。

那換個角度想一想,在一個動動手就能滿足自己快樂的時代,我們有幾個人會潛下心去磨練自己“收穫快樂”的能力呢?

我當然也支援“收穫快樂的途徑越豐富越好”,但途徑只是對“主動收穫快樂”能力的補充,重點還是在於“我們自己要有能力,不借助外在途徑來讓自己收穫開心、快樂起來”。

那麼很顯然,對於外在途徑的依賴,正在剝奪我們鍛鍊自己這種能力的機會、正在弱化我們的這種能力,甚至於也在製造一種“因為沒能力獨自讓自己快樂起來,所以稍微有一些不舒服出現,我就會擔心不快樂會持續很久,所以迫切想要收穫快樂”的焦慮。

而這,是我們期待的生活嗎?

肚裡沒糧,花費再多努力也只是充飢。

而如果現在的你,正處於“頻繁從外界獲得快樂”的狀態,並且深受“快樂消弭後的失落困擾”,那減少對快樂的追逐,學會與不快樂相處,並且嘗試主動去看到生活積極的一面,可能是你需要做的。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