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花木蘭“對鏡貼花黃”,花黃是如何貼在臉上的?用口水貼的嗎?

《鶴唳華亭》的男、女主角簡直是毫無主角光環可言,各種生離死別、委屈無奈都一一出現在他們身上。早段的劇情提到,為了見心上人一面,女主角陸文昔悉心打扮,到大相國寺赴太子之約。可惜,他倆始終無緣見上一面。

《鶴唳華亭》當中陸文昔在鏡前梳妝的一幕吸引了小編,

碧藍色衣裙配以少量金飾,加上淡粉紅色的小小花黃,即使不是粉絲,也覺得這妝扮讓李一桐有種清新出塵的感覺

呢。

相信各位對於花黃並不陌生,不是因為學生時期必讀的〈木蘭辭〉: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而是因為

唐朝宮廷劇的女角往往會在眉間畫上各式各樣的紅色花黃,這亦令花黃成為了唐代的代表造型之一

花黃是用彩色光紙、綢羅、雲母片、蟬翼、蜻蜓翅乃至魚骨等為原料,染成金黃、霽紅或翠綠等色,剪作花、鳥、魚等形,貼上於額頭、酒靨、嘴角、鬢邊等處。因所貼部位及飾物質、色狀不同,又有“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勝”、“羅勝”、“花靨”、“眉翠”、“翠鈿”、“金鈿”等名目。與花黃相近的額飾還有

花鈿

在唐詩中,我們能看到許多關於花黃的描述,比如

盧照鄰

詩:

“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

皮日休

詩“

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

”,鄭史詩“

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著又鵝黃

”,

不過,花黃並非唐代獨有呢!

經過五代到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如宋彭汝勵詩:“

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

在湖南長沙小吳門外楚墓出土的女侍俑臉上,就發現了兩頰各有四排紅色點紋,雖然不知是否貼上臉的花黃,但可顯示出早於春秋戰國時代,女性就會在臉上加上裝飾。

湖南長沙小吳門外楚墓出土女侍俑示意圖

發展到南北朝、隋唐時期,花黃成為女士流行的妝容,顏色、形狀、用料亦愈來愈豐富,顏色以桃紅、金黃、翠綠最為常用,花式多用梅花、桃花,貼在眉間或眼角位置。

從傳世的壁畫、詩詞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窺探一二。宋代陶谷的《清異錄》記載:“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描述後蜀主孟昶寵妃的〈葬後見形〉中就有一句:“尋思往日椒房寵 ,淚溼夜襟損翠鈿。”想不到五代時的花黃會用到蜻蜓翅膀、翠鳥羽毛作材料呢!

《搗練圖》區域性

如果說唐代的桃花花黃是小清新造型,那麼宋代就是走豪華路線了。傳世的宋代皇后翟衣圖上,皇后娘娘們的嘴角、下巴、眉梢、眼角、太陽穴或額頭上會貼上珍珠、翠鳥羽毛造成的珠翠面花,挺符合宋代低調奢華的形象 !

最後,一個小編都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花黃是如何黏貼在臉上的呢?!!

宋欽宗仁懷皇后朱氏

唐代趙光遠《詠手》一詩中寫道:“

舌頭輕點貼金鈿。

”甚麼?用口水貼?!非也非也,而是用魚鰾製成的阿膠,亦即是類似我們常見的花膠。

花黃背面的阿膠遇水就有黏性,可以黏在臉上而不輕易脫落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