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關東出相,關中出將丨從文化重心南移看南方士大夫的崛起歷程

黃河流域的肥沃與富饒孕育了以種植業為生的北方氏族,同時以黃河流域為基礎的北方平原在古代王朝的統治下表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北方也自然成為了當時的經濟與文化重心,一時人才輩出,風頭正盛。

然而在三國時期前後,北方民族入侵越發嚴重,加之隨著東吳對於江南地區的開發,加速了南方的經濟發展。

然而沒有強有力的經濟後盾作為基礎,發展文化重心無異於痴人說夢。因此在南方地區長期地廣人稀土地貧瘠的歷史背景下,南方士大夫集團在對抗中的劣勢可想而知。一、文化重心南移的經濟基礎和社會背景

有人說重心的南移,是因為北方氣候的變化,由熱到冷的氣候使竹子等一類作物逐漸在北方絕跡。

有人說是因為北方降水減少,中原地區的大陸性氣候極大限制了種植業的發展;還有人說是因為和北方少數民族混雜之後,北方漢人血統退步導致的落後。

錢穆先生在修訂《國史大綱》一書的過程中翻閱了大量的史料,總結出了文化重心南移的時代背景。

黃河水患,自春秋時期,史料中屢有記載。一是因為常常因為發展原因迫使黃河改道,導致黃河流向失去自然本性,災患頻發。

二是因為當局腐敗,河工黑暗,動用民財,事倍功半,導致整個北方水利網的破壞。因為人為原因導致黃河水患頻發,致使民不聊生。2、北狄入侵頻繁

眾所周知,黃河流域中原地區長期處在與北方外族的交界線附近,致使戰亂頻發民不聊生。

由於政局的長期混亂,在與北方政權交涉的過程中甚至出現了"澶淵之盟""靖康之變"等喪權辱國黑暗場面。社會動盪不堪,北方人民苦不堪言,在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方面大幅度衰退。

在北方陷入混亂的過程中,不乏有識之士遷往南方避難,文化的退步致使當時朝堂之上北方士族寥寥無幾,這又進一步加重了北方的衰敗,由此陷入惡性迴圈。二、南方士大夫的崛起

南方士大夫的崛起,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東吳的官僚機構基本由兩部分組成,一方是南渡謀求發展的北方豪強氏族,另一方則是江南本地土著。

在孫策統治初期,張昭、周瑜、魯肅等江北大族掌握了幾乎所有的東吳軍政大權。吳國之發展可謂是"親信先行"。

然而在孫權統治中期,三國鼎立地位逐步穩定後,他就開始轉而依靠江南各大氏族的勢力來籠絡民心,鞏固政治局面的同時為之後的穩御江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於是江東的陸遜,朱然等大族勢力急劇擴張,並且,日益排斥北來大族,並掌握了吳國的軍政大權,成為吳國統治集團的核心力量。

在《吳錄》中記載,即使殘暴如孫皓,在得知宰相陸凱權傾朝野時也只敢低頭讚歎,可見當時南方氏族的勢力強盛如斯。

即使是在西晉滅吳之後,社會上依舊流傳著

"雞鳴不拊翼,吳復不用力"的詩句,這代表著江南地區的文化基礎已然建立,縱使不依賴於北方豪強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實力發展壯大。

三、南北士大夫集團的較量與交鋒1、永嘉之亂——北方氏族的反撲

在永嘉之亂過後,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司馬氏集團南渡尋求新的棲身之所。在這一過程中,

來自北方的衣冠大族憑藉政治和軍事上的優勢地位,迅速地在江南地區建立了以北方豪族為政治核心的東晉王朝。

先後執掌大權的王 、庾 、桓 、謝四大家族權勢遍佈,不斷擠壓著江南土著氏族的發展空間,以至於當時朝堂之上的南方官僚不足滿朝文武兩成。

一方面南方氏族需要這一批掌握軍事大權的北方冠族保護自己的現有地位,

一方面他們又極其輕視這些"亡官失守之士"。

於是,東晉王朝在江左地區逐步站穩腳跟的同時,北方世家大族反客為主,完全佔據了主導地位,相應的南方土著則進入了相當長時間的蟄伏。

在此期間,南方氏族也進行了幾次規模可觀的反撲妄圖奪回江南地區的政治軍事大權,為

"三定江南"

立下大功的強族周玘就因為被北方氏族輕視侮辱而想要合謀

"以南士替代北士。"

不料因機事不密而遭遇失敗,憂憤發病而亡。

之後的幾次謀劃反抗也獲得了本地豪強的大力支援:

"當地豪俠樂亂者翕然附之"

但最後還是無奈地被當朝打壓,最終只能不了了之。2、永貞革新——南北氏族的糾纏

隋唐南北黨爭糾纏數百年之久後,著名的永貞革新爆發了。此次革新的領頭羊

"二王八司馬"

中,王叔文是越州山陰人,王伾是杭州人,其餘八人也大多是南方氏族階級。

他們在革除弊政的同時,大力扶持南方經濟產業發展,提拔召回全國各地的南方有識之士回朝廷任職。

這激起了當朝北人的強烈不滿,同時也喚醒了他們記憶中失去政治優勢後的巨大恐懼。

為了止住大權旁落的勢頭,北人黨不惜與宦官合謀。在長期的政治壓力下,南人領導集團解體,南北糾葛自此告一段落。3、宋朝相制——北方氏族的阻撓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部族紛爭不斷而南方迎來了較為穩定的發展和鞏固。在此期間南方的經濟發展成效顯著,逐漸與北方階級形成了分庭抗禮的政治局面。

這同樣引起了北方政治集團的警惕,隨著宋初宋太祖趙匡胤宣稱"不用南人為相"最高統治集團公開排斥南人的問題已然公開。

宋真宗想要任命江西新餘人王欽若當宰相,大臣王旦甚至用

"臣見祖朝未有南人當國者"

為由加以阻撓,真宗只好作罷。

直到王旦死後,王欽若才得到了重用。在一次科舉考試中,

寇準也以"南方下國,不宜冠多士"為由剝奪了南人蕭貫的狀元讓北人取而代之

,事後沾沾自喜道:

"又為中原奪一狀元。"

北宋政局對南人的排斥可見一斑。四、南方氏族優勢確立

天地異域,日月輪轉。最終的最終,南北氏族這兩支勢力在時代的變遷中,緩緩迎來了他們自己的結局。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到明清時期為止。

北方中原地區災害頻發,戰火不斷,關中和中原地區在天災人禍的頻繁襲擊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反而是曾經人煙稀少民不聊生的江南經濟區,則因中原人口的大量南移和先進生產方式的引入,而得到迅速開發。

與北方的原始農業不同,南方地區隨著精耕農業的發展,逐漸成為了全國的經濟中心。明清時期,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萌芽也在江南地區出現。

"文以載道,商以載文。"

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區的人文氣息也逐漸濃厚。

無論是士人集團的文化地位還是文化素質,南方士人都遠遠超過了北方士人集團。

明朝建立後,南北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正如顧炎武所說:

"今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五路舉人,拙於文辭聲律,況又遭金元之亂,文學一事不及南人久矣。"

江南人才輩出,經由科舉考試選拔出的棟樑之材,遠非北人所能及。

進入清代之後,順治皇帝也曾就此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朝廷立賢無方,不分南北。南人中有賢有不肖,北人中亦有賢有不肖……"

然而南方士人在科舉考試中極高的中舉比例,和當時南北氏族之爭中南人的優勢地位是密切相關的。

康熙一朝進士更是三分之一都是江浙地區人士,朝廷為了維護當時政局的穩定平衡,也不得不在重用南方氏族的同時加以抑制。

然而木已成舟,面對滿朝文武皆為江南豪族的情況,往往只得作罷。至此,南方士人集團的優勢局面穩固如山再難撼動,南北氏族之爭終於結束。結語

以上,便是南北士人千百年來勢力鬥爭的簡述。路漫漫其修遠兮,

無論是魏晉南北朝的動盪,還是自身經濟政治環境的穩定,亦或是明清科舉制度的助力。

南方氏族逐漸取得了無可取代的優勢地位,文化中心的南移就此完成。

士大夫可謂是國家的棟樑,在經濟、政治、文化、科考,等諸多方面影響著中國的整體走向。

其中夾雜的鬥爭是複雜的,多元的,甚至可能是殘酷的。韓非子有言:"民者固服於勢"。這象徵了南方士人階層在同時代的經濟文化對抗中獲勝並非偶然。

參考文獻:

錢穆《國史大綱》

司馬遷《史記》

《清世祖實錄》

蔣平階《東林始末》

顧炎武《日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