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教之道丨高中音樂教學:“詩”與“歌”融入美育的一種探索

教之道

杭州市學軍中學海創園學校

高階教師 陳榮輝

從《詩經》到《楚辭》再到唐詩宋詞元曲,詩歌與音樂自誕生以來便結下了不解之緣。詩歌與音樂的互補共生為音樂教學開拓了新思路。將古代詩歌引入高中音樂課堂,在理論和實踐上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所謂“詩歌”,詩不離歌,歌不離詩,音樂與詩在互融共生中相互作用又各具特色。詩中蘊含著音樂之美,音樂又離不開詩中之意。縱觀古代詩歌的演變史,它既是一部詩歌發展史,也是一部音樂發展史。從詩經到楚辭,再到唐詩、宋詞、元曲,意蘊豐富的古代詩歌在情緒、節奏、意境等方面與音樂都存在著共通之處。

音樂和詩歌在理論與實踐上的相輔相成、相伴相生,為當前音樂教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突破口。筆者認為,將古代詩歌引入音樂課堂,既能讓學生領會詩中的音韻, 也能感受音樂中的詩情,最後能讓學生們體悟文化之美,達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並推動學科間的溝通互動,可謂一舉多得。

一、《詩經》與音樂

“古《詩》三百五篇,皆可聲之琴瑟。詠其辭,而以琴瑟和之,所謂絃歌也。”《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奠定了古代文學發展基調的同時,還因其和樂演唱的特徵對後世的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風》是從地方上採集來的土風歌謠,多反映民生;《雅》多出自貴族之手,作為宮廷宴會或朝會時的樂歌;《頌》是在宗廟祭祀時的歌唱。

那麼古樂歌《詩經》的主要伴奏樂器是什麼?它對音樂發展有什麼作用?據前人所考,《詩經》中出現過的樂器共有26種。出現較多的有:鼓(16處)、瑟(9處)、鍾(9處)、琴(8處)、磬(4處)、笙(3處)。琴、瑟、笙多用於宴會上歡迎貴賓,所以《雅》的伴奏樂器多半是這類管絃樂器。這些樂器也常常被用來指代理想的生活,像流傳甚廣的“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營造的就是一種和諧舒適的氛圍。剩下的鼓、鍾、磬都是古代的打擊樂器,聲音渾厚莊重,最符合 《頌》的要求。祭祀時在宗廟唱《頌》歌、鳴鐘鼓、敲磬柷,這樣才是符合禮制的。

孔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見孔子極其注重禮樂秩序。這也從側面表明了《詩經》與音樂的不解之緣,它們交織成為周代禮樂文化的獨特見證。

二、唐詩宋詞元曲與音樂

作為一門重要的戲曲藝術,元雜劇流傳至今,深受大眾喜愛。《西廂記》《竇娥冤》等經典劇目人們大都欣賞過或者聽說過。至於宋詞,其可唱性也為人所知, 但經典的詞牌曲調早已失傳。值得慶幸的是宋詞的現代譜曲作品中不乏經典之作,譬如王菲翻唱的蘇軾的《但願人長久》。但在當時,柳永的詞的傳唱度可遠在蘇軾之上。“凡有飲水處,即能歌柳詞”,即是說只要有人家的地方就有人會唱。

唐詩也可唱。唐傳奇《集異記》裡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旗亭畫壁”的故事。開元年間,王之渙、高適、王昌齡相約旗亭飲酒論詩。為了一較高下,他們叫在座的幾位歌女唱詩助興,誰的詩被唱到的多就說明誰最有影響力。一位歌女率先唱了王昌齡的兩首絕句,第二位又唱了高適的一首絕句,這讓高適、王昌齡很是得意。王之渙有些坐不住,於是指著最漂亮的歌女說看她唱的是誰。這位歌女一連唱了三首王之渙的得意之作,這才扳回一局。

在古代酒宴歌席上,若一位文人的創作被廣為傳唱,說明他的作品是被大眾接受的好作品。文人的詩詞曲創作不僅具有文學價值,更在動人的配樂演唱中進一步展現其藝術價值。詩詞與音樂的完美融合造就了真正意義上的詩歌佳作。

三、古代詩歌與高中音樂教學

高中面臨著升學的重壓,在大部分人看來,花時間在音樂上或不太佔分數的古詩詞上是沒有必要的。事實上,學好音樂、多讀些古詩詞不僅能提升學生氣質、陶冶情操,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對學生成長有積極意義。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01 立足課本 領會詩情

當前,音樂教材中已引入部分“詩”“歌”結合的作品,如《陽關三疊》《揚州慢》等。這些教材中的優秀音樂作品為古代詩歌引入高中音樂教學提供了堅實有力的基礎。以《陽關三疊》為例,歌詞所涉及的《送元二使安西》早已為學生們所熟知。在請學生詩朗誦後,播放以《陽關三疊》為背景音樂的送別類影片, 並組織編排課堂音樂情景劇。以啟發式教育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詩與歌的關係,讓學生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和音樂中的詩情,進而領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意蘊。

0

2

以詩為引 巧講音律

節奏是音樂與詩歌的共同命脈。優秀的音樂作品以節奏和旋律感人,詩歌亦然,二者在節奏上具有很強的共通性。在講解音律節拍時,不妨以古詩詞為例,因為它們的節奏較為標準。五言詩的節奏是“二一二”“二二一”,七言詩是“二二一二”“二二二一”。引用幾首同學們耳熟能詳的詩,讓他們按這樣的節奏邊背誦邊進行打節拍遊戲,課堂氣氛會活躍很多。

03

現場演繹 以情化人

《禮記·樂記》有言:“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皆源於本心。”抒情性同樣是詩歌與音樂的重要共通之處。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和樂演唱經典詩文或讓有樂器才藝的同學現場伴奏,營造充滿詩意的課堂情境。可以想象,當某位教師忘情地吟唱出“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時,所有的欣賞者都被帶入憂國憂民的情境中,心靈受到巨大震撼。

此外,課堂上可以選一些具有古典美的或者激勵人心的歌曲進行教學,讓同學們在歌唱中舒緩壓力。例如,讓學生們學唱《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理解“是非成敗轉頭空”,教他們面對挫折不要氣餒。流行歌曲也是不錯的選擇。例如五月天的《倔強》這類歌曲深受學生們喜愛、傳唱度高,他們在學唱的過程中不僅能深刻體會音樂的韻律美和詩意美,還能激勵他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

四、結 語

學科無邊界,中華文化長。音樂教學需要深入把握詩歌與音樂互補共生的密切關係,深刻體會古代詩歌所蘊含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在探索實踐中實現音樂與詩歌在教學中的良性互動。

這樣一種教學學科間、藝術門類間的溝通交融極具美育價值。於教師而言,其個人授課水平和藝術素養在探索式教學中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升;於學生而言,音樂課堂的豐富意蘊推動他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發現美、認識美、傳承美,人文素養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提升。

監製/丁前程 鄭莉

編輯/徐君 呂煊

見習編輯/陳思宇

設計/徐君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