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夜半不知行遠近,一船明月過滄州”是“近遠”還是“遠近”?作者是...

圖為中科院情報文獻中心藏清乾隆四年刻本,(清)孫諤所著《在原詩鈔》(吳樹強供圖)

天津圖書館藏清咸豐十年刻本,(清)董恂輯《江北運程》(吳樹強供圖)

“長河日暮亂煙浮,紅葉蕭蕭兩岸秋。夜半不知行遠近,一船明月過滄州。”近幾年來,一首《夜過滄州》隨著大運河滄州段的日益變化而不斷傳播。這首古詩以其深沉卻又不失靈動的意境而被人們一次次引用,幾乎成為在描述這條滄州“母親河”時的一張“詩歌名片”。但是,在這首詩中,“夜半不知行遠近”一句中,許多報道或文章也有寫成“夜半不知行近遠”。雖說是“一字之差”,但對滄州區域文化研究所所長孫建、滄州圖書館特藏部主任吳樹強兩位致力於研究滄州區域文化的學者來說,這一個字也同樣關乎對歷史的敬畏,對學術的嚴謹,更因其廣泛流傳,而更有保證其準確的必要。所以,對這首詩,兩位學者還特意進行了一番考證。

是“宋”還是“清”

除了這一“遠”與一“近”的顛倒之外,兩位學者首先考證的,是作者的年代。

這是因為在網路上,還有在有關的書籍上,註明了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的孫諤。作為多年來研究地方文化的兩位學者,知道宋代時的滄州,根本不在運河邊,而在現在的滄縣舊州。結合詩中所述,作者不可能乘船“夜過滄州”。更重要的是,在乾隆《滄州志》卷十六《藝文志·詩》部分,就有這首詩,這首詩被修志者編在了“國朝”——也就是清代。所以,在2011年、2014年出版的《歷代滄州詩選粹》、《我們的大運河》等書籍中,已經明確標註了作者孫諤的年代為“清”。

是“近遠”還是“遠近”?

作者的年代確定了。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首詩中,“夜半不知行遠近”一句最後兩字,在成書於乾隆八年的《滄州志》裡寫的是“近遠”,但在中科院情報文獻中心藏乾隆四年刻本孫諤的《在原詩鈔》裡,寫的是“遠近”——終於找到了這首詩的“原版”。

之所以最終找到《在原詩鈔》,還要感謝“外援”。原來,為了考證這首詩,吳樹強專門聯絡了中國科學院情報文獻中心的莫曉霞老師。因為這首詩的題目正好印在書籍的夾縫處,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翻閱到。後來,莫老師再次進入書庫仔細檢視,最終成功找到了這首詩:“長河日暮亂煙浮,紅葉蕭蕭兩岸秋。夜半不知行遠近,一船明月過滄州。”吳樹強記得,那天正是2019年的七夕節。

除了找到“源頭”,吳樹強後來在整理文獻的時候,還找到了“佐證”,那就是成書於咸豐十年的《江北運程》。這是一部北起北京、南到瓜洲鎮,長江以北運河資料的彙編,是董恂擔任順天府尹期間彙集歷代運河資料編纂而成。在這部書裡,就有這首《夜過滄州》——“長河日暮亂煙浮,紅葉蕭蕭兩岸秋。夜半不知行遠近,一船明月過滄州。”

“一字之差”非“小事”

為了考證這首詩,兩位學者費了不少工夫。但在他們看來,這樣的考證卻不是小事,哪怕只是為了確定“近遠”還是“遠近”的一處顛倒,也是身為學者的責任,更是對傳播滄州地方歷史文化的嚴謹與負責。

但隨著這幾年來這首詩的不斷“走紅”,“宋”還是“清”,“近遠”還是“遠近”,這些內容出現在不同的文章和報道里,加上網路傳播的迅捷,使得這兩處混淆始終無法得到最終的釐清。這也使得兩位學者凡是看到混淆時,不斷髮聲:是清代,是“遠近”。在他們看來,哪怕只是“一字之差”也並非“小事”,因為這關係到學術的嚴謹,關係到對這條“母親河”歷史文化傳播的準確性。他們希望,更多人都來關注圍繞這首詩而進行的考證工作,藉助對這首詩的“尋根之旅”,也對大運河在滄州這片土地上深厚的歷史文化,得以有更多的瞭解與感悟。

(縱覽新聞燕趙都市報記者 李家偉)

【來源: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