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唐伯虎與秋香“三笑”緣:一笑遇美,二笑驚豔,為何說經不起考證?

唐伯虎點秋香:歷史上這兩人的段子是如何形成的?能經得起考證嗎?

唐伯虎與秋香“三笑”緣:一笑遇美,二笑驚豔,為何說經不起考證?

周星馳主演的唐伯虎與秋香,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詼諧、浪漫、噲炙人口愛情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但是,他們的這份奇緣是真是假呢?歷史上卻有唐伯虎愛上秋香這樣的故事嗎?如果是假的,又何以能流傳百年而不衰呢?故事到底從何演變而來等等,這些問題就卻未必盡人皆知了,下面就從諸多史料中整理一些有關這些問題的內容,供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一、唐伯虎其人其事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江蘇吳縣人。《明史》說他少年時非常聰明伶俐,與同鄉張靈縱酒為樂,不務正業。後來在祝枝山的勸導下,才發奮閉戶讀書的,二十九歲成為弘治十一年(1498年)的鄉試第一名。主考官梁儲很賞識他的才華,便把他的文章推薦給當朝翰林學士程敏政,敏政閱後稱奇。不久,程學士成為會試主考,唐伯虎眼看著就要功成名就了,沒想到卻因為學士家僮受賄洩題一案的牽連,“下詔獄,謫為吏。”他為人性高氣傲,不恥與吏同流,從此竟斷絕了仕途之念,歸家閒住,不想這一住就是二十幾年,靠賣字畫維持生計,終日飲酒賦詩,縱情山水名勝,廣交文人墨客,雖落得窮困潦倒,卻不失六朝林下賢士之風範。嘉靖二年(1523年),這位年僅54歲的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便結束了落魄的一生。

二、秋香其人其事

按記載,秋香其人絕非子虛烏有,但又不只一個,我們根據明朝朝人的詩歌、筆記材料便能尋到其些許芳蹤。

據梅禹金《青泥蓮花記》記載,明代成化年間,南京風月之地的秦淮河畔,有位名叫秋香名妓,從良後有舊日相好上門求歡,她以扇畫柳題詩婉言拒絕。其詩云:“昔日章臺舞細腰,任君攀折舊枝條。如今寫入丹青裡,不許東風再動搖。”從年齡來算,這個秋香的年紀要比唐伯虎大一點,因為他是成化六年才出生的,終成化一朝,他也只不過是不明世事的少年而已。

在祝允明的詩裡還曾出現過一個秋香。其《秋香便面》詩云:“晃玉搖銀小扇圖,五雲樓閣女仙居;行間著過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書。”祝枝山是明朝正統四年的進士,比唐伯虎大出幾十歲,他詩中提到的秋香與梅禹金所說的可能是同一個,也可能不是,但估計與唐伯虎仍沒有太密切的關係。

另外還有秋香則見王同軌《耳談》一書。書中敘述了一個名叫陳玄超的江蘇吳縣人,因為父親得罪奸臣嚴嵩被謫而死,他自己年少跌宕不堪,曾與朋友一起遊於虎丘,偶然見某宦家從婢笑而顧已,便自作多情,由此引出一段動人的浪漫故事,從婢的名字叫秋香。按王同軌所載該秋香乃嘉靖、萬曆前後的人,曾任南京太僕寺主薄,他所記的事情發生的年代,可能是伯虎病逝以後的事,這可能就是唐伯虎與秋香故事的原型。

萬曆年間,繼王同軌之後又有姚旅作《露書》,再次描述有關秋香的事。此時男主角已由陳玄超改成吉道人(任之),而其他細節都沒有改動。很明顯,秋香仍與伯虎談不上有什麼瓜葛。

三、唐伯虎與秋香軼事

萬曆以後,民間開始風傳唐伯虎生前的軼事,許多筆記小說紛紛附會時俗,以滿足市井的好奇心,《涇材雜記》就是其中之一。該書第一次把祝枝山六枝指的事轉移到唐伯虎身上,言伯虎為人伴讀,賜名華安,後與丫環桂華私奔。這時秋香雖未出現,但唐解元登場即是前奏曲,後來的評話本《唐解元一笑姻緣》即此。

把唐伯虎的傳聞與秋香的風流韻事撮合起來的人自稱是宋稼軒居士,根據《四庫全書存目》所記的提要來判斷,宋居士很有可能是明代天啟前後的人,他在《蕉窗雜錄》的筆記中,綜合了《耳談》《露書》《涇材雜記》等幾種說法,第一次讓唐伯虎點上秋香,其經過抄錄如下:

“唐子畏被放後,於金閶見一畫舫,珠翠盈座,內一女郎,姣好姿媚,笑而顧已,乃易微服買小艇尾之。抵吳興知為某仕宦家也。日過其門,作落魄狀,求傭書者。主人留為二子傭,事無不先承旨,主人愛之,二子文日益奇,父師不知出自子畏也。已而以娶求歸,二子不從,曰:‘室中婢惟汝為欲’。遍擇之,得秋香者,即金閶所見也,二子白父母而妻之。婚之夕,女郎謂子畏曰:‘君非向金閶所見者乎’?曰:‘然’。曰:‘君士人也,何自賤若此’?曰:‘汝昔顧我,不能忘情耳。’曰:‘妾昔見諸少年擁君出素扇求書畫,君揮翰如流,且歡呼浮白,傍若無人,睨視吾舟,妾知君非凡士也,乃一笑耳’!子畏曰:‘何物女子,於塵埃中識名士耶!’益相歡洽。無何,有客過其門,主人令子畏典客,客於席間恆注目子畏。客私謂曰:‘君何貌似唐子畏’?子畏曰:‘然,餘慕主家女郎,故來此耳’。客白主人,主人大駭,列於賓席盡歡。明日,治百金裝並婢送歸吳中。”

不難看出,《蕉窗雜錄》所描寫的故事除了較前人完整外,其女主人公秋香於風塵中能慧眼識英雄,幾乎對伯虎是一見鍾情,這種情形在後代的故事中就再也看不到了。

四、一笑二笑連三笑

唐伯虎和秋香的故事在社會傳開以後,圍繞這一題材,又湧現出一批新作品,雜劇如孟稱舜的《花前一笑》,卓珂月的《花舫緣》;傳奇如文素臣的《文星現》;評話如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六卷《唐解元一笑姻緣》;還有就是白話小說馮夢龍的《情史》卷四唐寅條。這些故事的情節無論怎麼安排,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秋香的一笑惹成姻緣。然而,彈詞本《三笑緣》卻與眾不同,秋香的一笑只是引子,緊接著的二笑三笑才逗出了許多輕鬆、幽默、耐人尋味的情節,使整個故事顯得更加完善。

早期的彈詞本出現在明末是可以確定的。據戚飯牛《三笑姻緣舊小說考證》雲:“明末王百穀先生,戲改三笑緣彈詞,惜世無刊本。茲中華圖書整合公司得孤松閣手抄王氏原改本,紙頁灰敗,主人囑予補綴成卷。”到了清代,社會上又流行曹春洲的《三笑姻緣》,吳信天的《三笑新編》。

秋香的三笑與唐寅的痴狀大體是這樣安排的:某年八月二十一日,唐伯虎漫遊虎丘,偶遇秋香隨華老太行香過此,因被秋香美貌所驚,一時無法自主,秋香見其呆相為之一笑(第一笑遇美)。唐誤解此笑含義,自作多情,僱小船追趕,費九牛二虎之力趕到秋香的乘船,卻正碰到她推開後艙的窗潑洗臉水,可憐的子畏被淋個正著,秋香忍俊不禁又是一笑(第二笑驚豔)。伯虎愛美之心不死,窮追至華太師府第門前,當秋香回頭望時,發現那冤家仍跟在後面,於是笑了第三笑。唐伯虎遭秋香一連三笑地引誘,早已身不由已,最後賣身為奴,好一番磨難,才得如願。這種先苦後甜的始末,與國人的性格和喜好是十分吻合的。

當然,對於唐伯虎和秋香的故事真實性,提出異議的人大有人在。如清人王士禎的《古夫於亭雜記》、阮葵生的《茶餘客話》、梁章鉅的《浪跡續談》均引姚旅《露書》之說為唐寅辨正,更有甚者如黃蛟起作《西神叢話》,把故事加在俞見安身上,並對“好事者演繹之為子畏秋香事”頗有微詞,凡此種種不勝列舉。

誠然,唐伯虎與秋香確有其人,但他們之間的瓜葛卻是經不起歷史考證的。在文學和歷史中間,許多人作出了自己的選擇,過去是這樣,現在和將來仍然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