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蘇軾的《定風波》裡,有人生的三種境界

北宋時,出生書香世家的蘇軾,一舉成名天下。

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對他的文采,讚美不已;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等都曾拜蘇軾為師。

令人嘆息的是,他人生得意時,遭遇了“烏臺詩案”,迅速下滑到低谷,開啟了沉沉浮浮的模式。

他被貶到黃州後,寫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豪邁的言語裡,展示了人生的多重境界,渡了自己,也渡了無數失意的人。

01

第一重境界:不以己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公元1082年春天,蘇軾被貶到湖北黃州,雖然還掛了一個團練副使的官職,但是身份卑微,還要自己想辦法養活一家人。

在黃州的第三個春天,他和朋友外出,忽然遇到了大雨,狼狽之中,他反而坦然了。

反觀這些年走過的路,他真正變成了接地氣的人,還在東坡上建房子,在沙湖買了地,準備養老。因此,他有了一個響噹噹的名號——東坡;寫下了關於“赤壁”的千古名篇。

人生真正的悲劇,不是天上的雨,也不是地上的洪流,而是內心的絕望。

明代的王陽明,被貶貴州時,怎麼也想不通,甚至有逃避、辭官的想法。父親王華說:“朝廷這樣安排,自然有其道理,還是放心去赴任吧。”

帶著一份從容在貴州生活,王陽明有了龍場悟道的驚喜——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可以說,蘇軾和王陽明有很多類似之處,幸福的生活,其實是向內求的。痛苦,不是外面的人給的,而是自己的內耗。

當一個人哭泣的時候,流的是自己的眼淚。別人是愛莫能助的。

強者做外物的主人,弱者變成了外物的奴隸。

如果你覺得很痛苦,人生很難熬,那就做一個乘風沐雨的人,而不是抱頭鼠竄地躲雨。

站在溝渠裡,一抬頭也能看到月亮和星辰,除非你一直不抬頭,那就誰都不能救你了。

02

第二重境界:享受當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聽雨,是愜意的,聲音有時快,有時慢,有時如洪鐘,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琴音繚繞,有時“潤物細無聲”。

拄著柺杖,慢慢走,雖然不快,卻有騎馬的滋味。

不要被一點點小事打倒自己,只要有一件蓑衣,就能夠擋住風雨了。

誰都要有一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信念。不知道明天有沒有意外,但是明天一定會有太陽,有雨露,還有晚風。

很多人,戰戰兢兢地過日子,杞人憂天,手裡拿著錢,也過不好一生。

在京城,蘇東坡常常大魚大肉,吃肉還得精挑細選。到了鄉下,大多是豬肉。他忽然想起老家眉山做肉食的方法,加以改良,就有了“東坡肉”。他還把做好的肉,送給百姓和工匠,一時間,讚譽不斷。

捫心自問,你有多久沒有陪著家人,好好享受一次美食。

或者你回到家,對餐桌上的飯菜,百般挑剔;想著今天的工作受了委屈,飯也吃不下。

或者你總是陪人應酬,喝著“言不由衷”的酒,吃著不喜歡的菜,還要迎合客戶的各種需求,對上司也要說幾句好話。

生活條件已經很好了,但是你總是抱怨社會,也聽到了無數吐槽的聲音。

“風景這邊獨好”,這就是真正的“當下”。單純地吃飯,輕鬆地入眠,笑著和家人說話,繁雜的工作,慢慢做,功勞要放下,錯誤可以改正。路邊的野花、雜樹,點綴了春夏秋冬。

03

第三重境界:心靜如水。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當我們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發現,不管有多少錢,在什麼位置,成功的定義,就是——一個像樣的家庭。

“歸去、歸去”,就是回家去。躲在小屋裡,卿卿我我,外面的煩惱,都和自己無關了。

在黃州的蘇軾,再一次做父親。看著襁褓中的兒子,他笑著說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真正有智慧的人,大智若愚;真正有境界的人,大道至簡。恰如蘇軾給兒子的寄語一樣,愚鈍的,就是最好的,最安穩的。

很多人,內心狂躁不安,不是因為日子過不下去,而是因為慾望太多。

今天勾心鬥角,想要升職加薪,明天算計朋友,想要得到利潤,後天向親戚借錢,壓根就不打算還錢了。可怕的是,兄弟姐妹,父母和兒女之間,也要為了利益而爭鬥。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如水一樣做人,靜靜地流淌,就是有汙濁的地方,也可以沖洗乾淨;再高的堤壩,也不能阻擋腳步——安靜下來,人生就有了無窮的力量。

04

有人點評蘇軾,說:“在曲折的命運裡,享受詩意的生活。”

每個人都是一條自由自在游泳的魚,如果你覺得不自在,那就學一學蘇東坡:不以己悲,享受當下,心靜如水。

榮華富貴,不過是夢一場;跌宕起伏,不過是百流入海;生老病死,不過是自然規律。

人生已經夠苦了,你又何必為難自己。

酸甜苦辣,境由心生。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