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華夏有句成語叫敲骨吸髓,其實這是一項技術,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

華夏古代有一個成語,叫作“敲骨吸髓”,比喻上層人士對底層人民殘酷的剝削。可是您並不知道,其實早在7000年前,就已經有了關於敲骨吸髓的技術。至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我國古代時期,文化已經趨於繁榮,在生活生產過程中,人們總結出大量的成語,用以形容各類事物,貼切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比如古代流傳下來的成語敲骨吸髓,就是一個特別好的例子。敲骨吸髓的本意是,敲開骨頭吸取裡面的骨髓,可是在生活中,常常被人們形容少數人對於勞苦大眾的剝削與壓榨,特指逼迫到極限的盤剝。其實敲骨吸髓的習慣,也是鄂倫春人特殊的生活方式。

鄂倫春族是我國東北地區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他們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及黑龍江省等地,主要以原始的狩獵生產方式生活,語言和習俗自成一體,頗有一脈傳承的態勢。鄂倫春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主要以狩獵的方式生活,野兔、野雞、鹿等等野生動物,都在他們的食譜之中。鄂倫春人獵取到鹿時,往往會將鹿肉剔乾淨售賣,並將鹿皮、鹿茸等刻意加工,賣出更高的價格。可是您也許並不知道,其實相比於鹿皮和鹿茸,鹿骨髓的價格卻更高。

鄂倫春人在剔乾淨鹿肉之後,會將新鮮的骨頭全部

收集

在一起,進行集中處理。處理的手段也很簡單,就是採用“對向砸擊取髓技術”,將鹿的骨頭全部敲碎,取出裡面的骨髓。可別小看取髓,因為骨髓的價格十分高,如果將其磨成粉售賣的話,每斤價格在七八千塊錢左右,據說它是良好的滋補品。

談到這裡,您一定會為鄂倫春族敲骨吸髓的技術而感到驚歎,實際上大可不必,因為敲骨吸髓絕非鄂倫春族的專利,早在7000年前,就已經存在此類技術了。陝西西安灃鎬遺址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附近,在西周時期,此地一直被稱作是“鎬京”,是當時西周王朝的都城。1933年時,北京考古隊首次在西安地區發現灃鎬遺址,並對其進行了研究,至1951年間,灃鎬遺址一直受到了國內考古界的多次調查研究。直到1983年時,考古隊在灃鎬遺址內又發現建築規模較大的宮殿遺址,對於瞭解灃鎬遺址的全貌產生了十分重大的意義。

據考古資料顯示稱,在灃鎬遺址中,考古專家們發現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文物,其中包括鼎、簋、尊、罐等等,與此同時,大量骨器的出現,也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生產生活的原始狀態。值得一提的是,專家們對骨骼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地下埋藏的骨頭都十分破碎,並且斷茬處十分不整齊,確定骨頭都是被人為敲碎的。由此考古專家們斷定,當時的人們也已經意識到骨髓的重要性,所有被發現的骨頭,幾乎都被敲開取出骨髓。

無獨有偶,在湖北巴東店子頭遺址之內,考古專家們也發現了類似於灃鎬遺址內的諸多碎骨,它們被敲擊的碎裂程度極高,甚至令人感到驚愕。考古專家無不十分震驚的承認,當時的人們早就掌握“對向砸擊取髓技術”,也就是在新鮮動物管狀骨骼相對應的兩面,沿骨髓縱長軸進行連續大力敲擊,將裡面的骨髓完整取出。不得不說,這項技術是一項古老而又專業的肉食加工技術。

由此我們也能看出,敲骨吸髓的技術,絕對不是現代人才研究出的方法,而是早在7000多年前,它就已經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現代人敲骨吸髓的方式,已經從原始的敲擊方式變成了電鋸切割,但是我們仍然不應該忘記傳統,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詮釋傳承的真諦。

參考資料:《東北故事》 魏巍偉著 吉林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