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評論1+1:為什麼總是折騰“招牌”

“城市之美”不是單調的統一,市容管理的形式主義當休矣

8月1日,江西上饒信州區一餐廳老闆反映,城管說門頭只能寫店名,不能寫經營內容。當天,幾名城管來拆除了門頭中有經營內容的字樣。

8月4日上午,上饒市城市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稱,“現在有檔案統一規定,招牌只寫店名。”而統一門楣招牌的目的,是市容市貌達成一致,經營內容可以透過電子屏等其他經營技巧展示。

央廣網:市容管理的形式主義當休矣

招牌只寫店名,不寫經營內容,當地是為了市容市貌更整潔有序。難道幾個字的經營內容,真影響街道的美觀嗎?對此類招牌一拆了之,“面子”貌似整潔了,卻傷了市民生活和商家經營便利的“裡子”,讓城市少了“煙火氣”和活力,實屬矯枉過正。此前,就有一些地方以“美化市容、規範管理”為由,要求店鋪招牌“黑白配”,遮“煙”擋“酒”、漢字改拼音等,引發網友嘲諷。這種市容管理的形式主義當休矣!招牌管理看似“小事”,卻真實檢驗著當地社會治理水平,深層次反映一座城市的素質與溫度。群眾想要的是一個越來越好的營商環境和充滿文化底蘊、人人友愛、舒適便利的城市生活空間,而不是那些整齊劃一、空洞無味的招牌!

北京青年報:這一舉措涉嫌行政權力越界

這一新規已經涉嫌行政權力越界,尤其是在當前各地加速復工復產復市背景下,此舉對於中小經營者更是有害無利。現實中,一些小商小販往往都會在店鋪招牌上標明其經營內容和經營種類,以便消費者一目瞭然,同時起到廣而告之的作用。如何書寫店招,店招內容是什麼,也本該屬於經營者的權利,只要不違反公序良俗和法律的禁止性規定,無論城管還是市場監管部門,均不能越權介入干涉。眾所周知,法無授權不可為,即對於監管部門而言,只要法律法規未賦予其某種管理事項,就不應過多介入干涉,而應遵循市場規律,由市場自行調節。這是法治社會和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護市場主體,維護正常經營秩序,促進市場活力。

極目新聞:權力之手別管得太寬了

如此“美化”,被輿論稱為權力審美,即是將管理者的好惡強加到市容上。這種“美化”成了一種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美化變成了折騰,甚至是“醜化”。比如,有的地方將店鋪招牌整體換成了黑底白字,被網友吐槽是“墓地風格”,不僅缺乏大眾審美,還因為“黑白配”怪怪的,看著還有點嚇人。如此權力審美,說白了,就是權力任性,我的地盤我做主,不顧商家的經營實際。招牌內容之類,並不涉及市容市貌的美化規範,不知為何將其遮蔽掉。難道權力之手可以如此一手遮天,連商家的招牌內容都可以給遮蓋掉,如此權力又從何而來,總要有個令人信服的理由吧。如果不能自圓其說,權力之手就別管得太寬了,慎用手中的權力,才是真正的權力美學。

山東商報:不能讓進餐館變成“開盲盒”

你能想到,有一天去餐館吃飯,也像開盲盒一樣嗎?只有“開啟”才知道,店裡賣的是面還是粥、是牛排還是飲料?一項地方政策、規定或者一個做法,究竟合不合理,有沒有效果,成不成功,從老百姓和網友的反應就可見一斑。由此可知,江西上饒當地城管這一舉措是多麼失敗和不得民心。明明有那麼多前車之鑑,卻還是有人不斷踩著舊轍屢屢犯同樣的錯。說到底還是懶政在作祟,是屁股決定腦袋,政策制定脫離實際。何為招牌?對商家來說是招攬顧客,對消費者來說是一種指引,而對當地相關政府部門而言,則是一種形象代言。與其想著如何統一商鋪招牌,不如想想如何提升自身的城市管理能力,因為這也是城市軟實力的一種體現,更關係著市容市貌的整體風格。

紅星新聞:“城市之美”不是單調的統一

城市管理在店招上做文章,本身不能說不對。因為,破舊無序的店鋪招牌和廣告招牌,的確很影響市容市貌,甚至有的還會影響城市公共安全。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管理店招。要知道,店招在某種程度上也承載著城市文明的“精華”,因為它是商業載體也是文化載體,蘊含了豐厚的歷史底蘊與人文內涵,是一條街乃至一座城的門面。需要防止的是胡亂設定店招影響市容市貌和公共安全,而不是一味壓縮店招的自主設計空間,將了無生趣的單調設計,視為唯一可接受的所謂“城市之美”。文化不可能在死板的條條框框裡生長出來,只可能在自由的創意空間裡蹦躂出來。前者更像是批次製造工藝品,後者才有可能海量創造藝術品,盡顯街市店招文化之美。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