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個家庭最好的相處模式:溝通是標配,陪伴是高配,理解是頂配

幸福的家庭,

包容多於苛責,理解大於指責。

作者:洞見yebo

作家吳淡如曾說過:

家,是唯一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回去的地方,是讓你覺得不管變成什麼樣,那都是能接納我的地方。

在這個世上,一個有愛的家庭,不僅能讓身體得到依靠,也能讓心靈得到歇息。

想要把家庭經營得和睦美滿,永遠離不開溝通、陪伴和理解。

1

溝通是標配

電影《後來的我們》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青年林見清透過打拼,在北京賺了不少錢,還買了套房子。

於是,他打電話讓爸爸關掉老家的小餐館,搬到大城市來享享福。

本以為爸爸會很高興,沒想到他卻說自己習慣了小地方,住大城市會不適應。

林見清瞬間不樂意了,他不耐煩地衝著電話嚷:

“我現在有錢了,可以讓你住大房子了,有福你不知道享啊,一個破餐館有什麼值得留戀的!”

聽到這話,林爸爸心裡非常不舒服,立馬回嗆道:

“就是這個小餐館供你吃、供你用、供你上學,怎麼在你的眼裡就是個破餐館呢?”

說著兩人便吵了起來,最後林爸爸直接掛掉了電話。

林見清又惱又喪,本來想表示下孝心,誰知道一通電話下來,不僅沒能勸爸爸搬過來,反而讓父子關係變得僵硬。

作家鈴木健二說過:

溝通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是促進人與人之間感情進一步融洽的潤滑劑。

對一個家庭來說,缺乏有效的溝通,只能讓彼此的隔閡越來越大。

胡適曾在回憶錄中講起一件往事。

小學時,一個初秋的傍晚,胡適吃完飯在門口玩,身上只穿件背心。

姨媽看到後,就拿了件衣服給他說:“穿上吧,涼了。”

胡適隨口回了句俏皮話:“娘(涼)什麼!老子都不老子呀!”

鄰居們聽到後,便將這話告訴了母親。

原來胡適四歲喪父,在當地,說這樣的話,是犯忌諱的。

回到家後,他本以為會遭到一頓打罵。

可母親卻關上房門,輕聲對他說:

“你父親一輩子善良正直,受人尊敬,你要敬愛你的父親,要向他學習,千萬別丟他的臉。”

聽了這話,胡適羞慚地低下了頭。

正是在母親的諄諄善誘下,此後胡適勤勉讀書,最終成為文學大家。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對方是怎麼感受的,要永遠記住,溝通在親密關係中是最重要的。”

遇事若一味指責、抱怨,只會讓家庭分崩離析。

好好說話,用心交流,相互之間的表達越順暢,一個家的凝聚力才會越強。

與親人相處時,多點善意的溝通,才能讓家裡充滿愛與溫暖。

2

陪伴是高配

心理學家利希滕伯格說:

“人類喜歡陪伴,哪怕陪伴他的僅僅是一支小小的正在燃燒的蠟燭。”

一個家庭若是缺少陪伴,滿足不了彼此的情感需求,最終只能相互疏離,甚至走向陌路。

在新一季《脫口秀大會》上,演員程璐的前妻思文迴歸,引起熱議。

當初他倆離婚,究其原因,兩人都沒有出軌,也不曾家暴。

在一次訪談中,思文曾談及往事,那年她生病做手術,父親和姥姥也相繼離世。

正是最低落的時候,她很希望有人陪著,和她說說話。

但是,那段時間程璐忙著封閉式創作,連打個電話的時間都沒有。

她只能獨自熬過所有悲痛,又一個人去做了手術。

直到被從手術室推出來,程璐才匆忙趕過來,然後待了不到20分鐘,又匆匆走了。

沒多久,思文就正式提出離婚。

在家庭中,最怕的不是遇見風雨,而是當風雨來臨時,你身邊卻無人可依。

唯有相互陪伴,彼此依存,才能讓家庭關係更加親密和諧。

正如《朗讀者》中,董卿說的一句話:

“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人生路上坎坷重重,但只要有家人相伴,你就有了世上最堅硬的鎧甲。

看過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和丈夫馬丁的故事。

兩人結婚後,一起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時,馬丁不幸罹患睪丸癌。

金斯伯格既要照顧年幼的女兒,還要完成自己的學業。

那時她一天只睡一兩個小時,儘管辛苦,她還是每天去醫院陪馬丁說會兒話。

而馬丁也一直陪伴、支撐著她。

當金斯伯格為女性爭取權益受到攻擊時,是馬丁做她的司機、廚師,幫助她在公眾場合交際周旋。

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兩人總是共同面對,始終不離不棄。

幾十年來,他們一起渡過了無數風風雨雨,最終攜手走完一生。

學者孫運璇說:

親人是隻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

因為下輩子,無論我們念與不念,都不會再相見。

下班之後多抱抱你的伴侶,週末多陪陪孩子,節假日回家多看看父母。

正所謂: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人生最欣喜的事,莫過於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盞燈為你留守。

3

理解是頂配

網上有人問:一個家庭裡,什麼最重要?

底下有人回答說:

不是錦衣玉食,也不是大富大貴,而是相互理解,彼此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一家人在一起,想要長久地幸福和睦,離不開彼此間的耐心與體諒。

理解,才是家庭關係中最頂級的配置。

知乎博主

@阿爽

分享過一個她的故事。

一天下午,天氣陰沉,阿爽在出門前,接到丈夫打來的電話,提醒她關好門窗。

阿爽滿口答應,可因為著急出門,臨走前還是忘記了緊閉窗戶。

就在她出門不久,風雨大作,電閃雷鳴,雨水穿過窗戶淋進了家裡。

沒一會,很多傢俱就被雨水泡了,最要命的是,丈夫放在窗戶下面的電腦也被淋得溼透。

兩人回到家,看到客廳狼藉一片,頓時傻眼了。

但丈夫沒有責怪她,反而低聲安慰:“沒關係,剛好我的電腦也舊了,重新換一臺好了。”

就這樣,一場風波消弭於無形。

有人說:

“所謂好的關係,都是源自一個人的包容和遷就。”

不幸的家庭,家人之間總是充滿指責、埋怨和爭吵。

幸福的家庭,一定是包容多於苛責,理解大於指責。

如果沒有林慧嘉的體諒,李安就不可能做6年“煮夫”,更不可能聲震中外,成為影響全球的大導演。

如果沒有楊絳的理解,錢鍾書就不可能全然不管家務,潛心鑽研,成為文學巨匠。

作家德賽萊說:

“容忍和體貼,沒有這兩件東西,家庭還成什麼家庭呢?”

在家庭中,親人比道理重要,感情比計較重要。

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難免會有磕磕絆絆,小至日常的衝突,大至觀念的碰撞。

但只要肯為對方想一想,無論多大的矛盾,也能如冰雪消融。

少點計較,多些包容,一個家才能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將日子過好。

詩人梅恩說:

“要想建立愛的家庭,必須先有愛家的思想。”

家,是講愛的地方,而不是戰場或棋盤,不需要爭高低論勝敗,也不需要小心翼翼,處處提防。

在這個小天地裡,需要及時溝通和陪伴,更離不開相互尊重和理解。

唯有彼此共同添磚加瓦,家庭才會和順幸福。

漫漫人生路上,家是一切的起點,也是我們永遠的避風港。

點個

贊吧

,把最好的情緒,最多的真心,留給最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