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七星關區:做強刺梨產業鏈 綠色金果變“致富果”

保有面積27。66萬畝,掛果面積10。68萬畝,2022年鮮果產量預計達1。45萬噸……

以上是七星關區刺梨種植的一組資料。

2015年以來,七星關區明確將刺梨種植作為主導產業來發展,並依託國家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國儲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專案的實施,將15°以上坡耕地納入刺梨種植規劃範圍,大力發展刺梨種植。

碧海街道西衝社群是最早一批發展刺梨種植的村(社群),現在刺梨種植面積1700畝,500畝已到盛產期。

龍鳳村刺梨基地航拍。

9月中旬正是西衝社群刺梨成熟採收的最佳時節,西衝社群漫山遍野的刺梨樹上,掛滿了金燦燦的刺梨果,果農們正忙著採收成熟的刺梨。

“我每年都請人來幫忙採摘,今年有五六個人,今年受乾旱影響,產量在4噸左右,收入在一萬四左右。”

社群居民馬金友一邊採摘著刺梨,一邊和筆者算著今年的豐收賬!

“這幾年我們都來幫他家採摘刺梨,他們家的刺梨是全村最好的!”社群居民吳玉琴兩隻手左右翻飛,摘刺梨的技術嫻熟。

馬金友曾經是社群裡的貧困戶,前些年,在村裡的帶動下,把家裡的5畝多地全種上了刺梨,他勤奮鑽研,掌握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種植技術,刺梨果又大又好,依靠刺梨種植,成功實現脫貧致富!

西衝社群種植戶馬金有正在採收刺梨。

西衝社群透過政策引導、技術保障、產銷對接、利益聯結等方式,發動當地群眾種植刺梨,覆蓋7個居民組399戶。探索統購包銷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解決了果農銷售的後顧之憂,實現集體經濟與群眾收入“雙增長”。

“今年鮮果大概有300噸。這兩天每天的採摘量在30噸左右,主要銷售在盛豐公司和金黔果。”社群黨支部書記吳長鈺每天都在集中收購點檢視著村民們採摘來的鮮果,並安排車輛將採收的刺梨運往收購的公司進行出售。

透過刺梨產業的助推,2021年,西衝社群人均純收入達11890元,實現集體經濟積累20萬元,今年刺梨鮮果銷售額預計110萬元。

2018年,七星關區為了進一步推動刺梨產業的發展,出臺了《畢節市七星關區刺梨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方案”對全區刺梨產業作了更進一步的規劃。

2018年11月,撒拉溪鎮龍鳳村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3300多畝刺梨種植,全村共有540戶居民以土地、資金入股的形式參與分紅。

“我們保底每畝每年給農戶最低四百元的分紅,用工涵蓋了200多戶農戶,其中脫貧戶是80多戶,他們每年可增收一萬多元。”七星關區大眾發經果林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謙介紹。

白露過後,龍鳳村的刺梨逐步成熟,合作社組織村民陸續進行採摘。

工人正在加工刺梨。

“我們家有14畝地拿出來種了刺梨,家裡兩個人在刺梨基地務工,一年的收入5萬左右,感覺還是挺好的,在家可以照顧好老人小孩。”龍鳳村村民向平玉簡單明瞭地算出了自家的收入,算完過後嘴角不自覺的往上揚了一番,在陽光的照射下,她微笑著的臉頰和金黃色的刺梨果交相輝映!

今年是龍鳳村刺梨掛果的第三年,產量比去年有所增加,預計達到200噸,合作社將以每斤2元的價格統一賣到區屬國有公司——畢節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為實現土地利用最大化,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增效,合作社還引進公司在刺梨地裡套種中藥材,透過“以短養長、長短結合”模式,解決群眾就業,確保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龍鳳村的山坡變成了金燦燦的金山!

種好是基礎,賣好是關鍵!畢節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擔了全區刺梨的收購任務,各鄉鎮(街道)組織群眾採摘、交售,做到刺梨鮮果應採盡採,盛豐公司實行保底收購,應收盡收,盛豐公司再統籌協調區內各刺梨生產企業進行深加工。

“我們公司到目前已經收購225噸的刺梨鮮果,每天的消耗是在10噸左右。”畢節市刺梨花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李超指著堆放在倉庫的刺梨說。

這段時間,每天都有數十名工人正在加班加點進行生產。

該公司成立於2014年,是集種苗培育、採摘、加工到市場營銷為一體的刺梨產業企業,現有刺梨果酒、口服液、刺梨果脯和乾果等多種產品。李超介紹,今年他們將收購刺梨鮮果600噸。

刺梨花開工人正在加工生產刺梨產品。

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加強品牌培育。近年來,七星關區圍繞做大做強刺梨產業,加快推進刺梨壓榨生產線建設,引進企業提升加工能力,著力培育本土企業。目前已形成維康果業 “貴滋寶刺梨汁”、欣揚農業“態極”刺梨飲品系列、刺梨花開果脯、金黔果“解本”刺梨發酵酒等多元化、多樣化、高品質的刺梨產品,逐漸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

“我們將圍繞市場青睞的產品,拓寬品種,拓展產業鏈,進一步提高刺梨附加值,保證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增強種植戶的信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畢節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浩表示。

近五年,七星關區收購刺梨鮮果16250噸,銷售收入近6500萬元,帶動農戶53862戶。

七星關區將進一步推動七星關區刺梨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圖/文 李傑、夏文婧、李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