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可以否定“不輸在起跑線”的教育焦慮,但不能否定它真的很重要

一直以來提到“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這個觀點,大都會被當成反面批判物件對待。

批判的多了很多人也就習慣性地放棄對這件事情本身的思考,直接把這個問題當成了一件不好的事情看待、批判。

那麼這句話真的有問題嗎?

一位網友問了一個問題,說有沒有見到過小學一到三年級學習成績很差,但後面卻逆襲的例子。

面對這個問題,數十個回答透過一個個具體的例項告訴他:“有!”

那麼你會因為這數十個成功的例子就相信每一個一到三年級成績很差的孩子一定能像那些例子一樣--都能成功逆襲呢?

事實上脫離了那個固定的問題我們再來看這樣的事情的時候,恐怕就不會有那麼強的信心了。

因為不再受具體問題束縛的時候,我們更習慣於從“普遍性”思考、分析問題。

現實中比較普遍的現象恰恰是學生學習成績開始就長期不好,多數情況下會一直不好。

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成績不好,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成績突然變好。

如果我們有條件瞭解或者觀察一下會發現,在過去“逆襲”是比較高機率容易出現的事情,但對當下的孩子們來說,“逆襲”的難度會變得很大。

尤其是那些表現優秀的孩子們,“被逆襲”的難度是很大的——他們如果會出現“失敗”,問題往往是來自於內部(自身、家庭的影響),而不是因為別人。

這主要是:

1、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越來越多,且絕大多數父母不會坐等學校教育,通常是在孩子沒上學之前就已經給孩子創造了非常全面、豐富的各種教育機會。

2、當下很多開始就成績優秀的孩子往往不會單純只是在學習上優秀,往往我們看到的是這部分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表現突出。

3、對於所謂的興趣、習慣、態度以及能力等培養和訓練,太多家長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有意無意去影響,而且很多家長也非常注重“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等家庭教育的建設。

4、大多數成績優秀的孩子不會盲目地認為自己的優秀是來自於自己“聰明”,因為他們付出的確實很多,而越來越多的“收穫”“認可”也會使得這些孩子的學習動機、意志力等形成良性的促進作用,使得他們更願意去努力。

而對那些“低開”的孩子來說,上面說過了,沒有無緣無故的成績不好,他們的“成績不好”背後其實往往是因為父母對其教育的態度、認識、方式存在較大不足。

往往這部分孩子在學習的認識、態度上都是不會積極。

他們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校&家庭)是很難獲得讓自己更主動地學習的動機,也很難克服自身的惰性。

這種情況是很難只靠老師、家長多鼓勵鼓勵就能夠忽悠住孩子的,因為對他們來說,學習本身真的不是一個很好的體驗,他們要時刻去克服各種消極、負面的情緒、影響,這些實際的問題是很難透過精神鼓勵就克服的。

而最現實的也是最普遍的問題是,你願意相信一個從孩子沒上學之前就很關注孩子教育的家庭等孩子上學之後突然就不再關注了的機率大,還是一個孩子上學之前不太關注孩子教育問題,等孩子上學之後突然開始關注的機率大?

事實上,後者的發生機率也並不低,但很多家長和孩子遇到了同樣的困難——

都想把學習(教育)做好,但因為這個過程的體驗感太差了,所以很容易導致各種消極、負面問題的出現,儘管肯定也會做一些積極的事情,但最終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往往是隻會讓問題變得更糟……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在過去學生的學習基本上大都是學生之間的競爭,但在當下,學生的學習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競爭,甚至如果考慮得在全面一些,你會發現還會涉及其他教育資源的競爭,例如學校、老師、社會補習資源等等。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成績不好的學生想要逆襲的難度就會變得更大。

瞭解了這些問題之後我們再來看“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這個問題,還會覺得這件事情不重要嗎?

事實上只要能夠認識到“起跑線”≠“超前學”,或者是清楚所謂的“起跑線”是有很多“條”,而且還不僅僅只是對孩子對父母同樣也有很多要求的話,那麼就大膽去做吧。

之所以會出現一些負面問題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把“起跑線”定義得太過侷限了。

例如不顧孩子的成長規律、不顧教育規律直接給孩子進行過難的超前教育,例如不注重孩子的綜合發展只是短視地、片面地注重孩子的科學學習等等。

這些“搶跑”的行為註定是“有得有失”的,而且很可能出現失去的比得到的更重要、影響也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