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塑造自己意味著你得做自我的雕刻師

兒童文學作家、兒童文學研究者舒輝波今年參加了一場開學典禮。星光下,湖畔,他和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成長心得。

王金輝 製圖 資料圖

成長中,我認識到的第一條真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自身有限性的囚徒”。換句話說,我們都是某種程度的“井底之蛙”,這影響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判斷。因為,我們觀點的形成有賴於我們的閱歷,不管是我們的“閱”讀,還是我們的經“歷”——前者是間接經驗,後者是直接經驗,都是有限的。知的有限大有好處,這讓我們自信、安全、舒適,甚至夜郎自大,就像“井底之蛙”一樣,不相信飛鳥所說的大海——這個世界一目瞭然,怎麼會有大海這回事兒呢?所以,我希望同學們能有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不怕被冒犯,不斷地跳出讓自己舒適和安全的井底,看到更加寬闊的世界。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一個人幾十年的認知被顛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寧可繼續愚蠢,也要百般維護,這是我們共同的人性。也許你會說,知道那麼多有什麼用?守著一口小井,歲月靜好,不香嗎?蘇東坡也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你不要被他騙了,勸別人如此,他自己為什麼不這樣?再說了,如果真是“姓名粗記”的人,能有這樣的生命體驗和人生感悟嗎?這就是認知的另外一個層面或者說層次。我們經常說“有識之士”,有沒有聽說過“有知之士”?漢語“知識”二字相近而不同,經過十幾年的學習,我們都是某種程度之上的“有知之士”,但未必是“有識之士”。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讓我們能更清楚更客觀更接近真實地認知這個世界,更重要的是,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能“不合眾囂,獨具我見”,形成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觀點和看法。不觀世界,何以有世界觀?有識之士有遠見卓識,身在井底,如何遠見?談何卓識?我們求知,是為了讓我們有識:讓我們有智慧辨識,有意志堅持,有勇氣改變。

上一條講看世界,下一條講在這個世界裡反觀自身。我認識到的第二條真理是認識自己很重要但也是很難的。我十幾歲的時候認為“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這樣的哲學命題是故弄玄虛,而斯芬克斯之謎所倡導的“認識你自己”也不過是《俄狄浦斯王》裡的一個可以單獨拎出來的“睡前故事”(蘇格拉底也曾說過:“認識你自己”)。其實不是,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難題。“我是誰”不可以用你的名字來回答,因為同名的人可能很多,那麼,到底誰才是我?我要到哪裡去?我如何度過短暫而漫長的一生?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有賴於我們外察世界,內觀己心,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之後給出自己的答案。生命是一條婉轉變動的河流,每個階段的自己都是不一樣的,認識自己的目的是為自己建築兩道堅實的河岸,始終讓自己前進有方向,不讓自己在時光漫漶之中消逝不見。《約翰·克里斯多夫》裡有句話說“有些人二十五歲就死了,等到八十歲才被埋葬。”當我們前進無方向,奔騰無活力,不再思考,不再學習,日復一日,不過是一再重複,我們就是那條消失在時光之中的河流。

以上只是塑造自己的兩個前提。塑造自己意味著你得做自我的雕刻師,把自己從集體和時代的石頭裡一點一點地雕刻出來。發現自己,找到自己,認識自己,才能塑造自己。因為影響無處不在,我們生活在一個隨時都有可能影響甚至改變自己的節律場中,好的影響應該像陽光對樹木的影響,樹木接受太陽的影響進行光合作用不是為了長成太陽,而是為了像樹木一樣生長,長成自己。做自己的雕刻師意味著有勇氣把那些自己都難以察覺的偏見、習見和枷鎖,一刀一刀地切掉,獲得一個真實而純粹的靈魂,然後,再審視自己。如此,我們對很多事情才可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與觀點,才有可能有自己的腔調,不隨波逐流,也不人云亦云。如此,我們才有可能進行有價值的創造,而不是重複別人。比如我們在KTV裡學唱別人的歌,唱得再好,學得再像,也不是創造。要成為優秀的學者、批評家、藝術家、畫家、作家、新聞工作者,或者其他文藝工作者,才華橫溢地進行創造性工作,首先得塑造自己。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廣闊視野,沒有宏大格局,沒有專業素養和人文情懷的人,能有什麼像樣的創造。

在此搬運一個人生的比喻:壓力重重的時代好比沸騰的開水,我們都在裡面受煎熬。大多數人猶如大米,在開水中隨波逐流地翻滾,最後變成大同小異的米粥,看不清彼此的模樣;第二種是雞蛋,在開水中越來越堅硬而冷漠,外形雖然仍然和從前一樣,但卻變了初心;第三種是茶葉,在開水中開放,並散發出自己的氣息和味道,以自己的影響和力量,讓水變成茶。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願大家有智慧看清生活、生命乃至人生和世界的真相,仍舊如沈從文那樣“總是用一種善意的、含情的微笑來看待這個世界的一切”。關注著世人,思考他們,同情他們,愛他們。猶如魯迅所言,“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未來的日子裡,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努力,我們相互取暖,也彼此燭照!

(原標題:

做自我的雕刻師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