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對關羽失敗負有責任的三個人,劉封諸葛亮劉備,誰的責任最大?

建安二十四年,是劉備大喜大悲的一年。劉備先是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進位漢中王。接下來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誰知道轉瞬之間,東吳襲擊荊州,荊州失守關羽敗亡。關羽的敗亡不但有他個人的原因,劉備陣營中誰也應該對他的失敗負責呢?

一、見死不救的劉封。

對關羽失敗負有直接責任的人,首當其衝的就是劉封。劉封是劉備的義子,有武藝,氣力過人。在益州之戰中,劉封表現出色,一路上戰無不克。在劉備奪取益州後,劉封被劉備封為副軍中郎將。

在漢中之戰後,劉備派劉封協助孟達攻打上庸。在打下上庸後,劉封成為鎮守上庸的主將。劉封被劉備派往上庸,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策應關羽北伐。因為上庸與襄樊有沔水相通,位居上游的劉封可以很快到達襄樊前線,對敵人威脅很大。

劉備派劉封攻打上庸的時候,就應該把策應關羽北伐的任務交付給了他。但是,在整個關羽作戰的過程中,我們沒有看到劉封有任何的動作。甚至在關羽包圍了襄樊,多次寫信給劉封,讓他發兵援助自己,也被劉封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的理由推脫了。

無論劉封以何種理由拒絕配合關羽作戰,都是沒有大局觀的表現。因為上庸原本不是什麼戰略要地,劉備佔領它的唯一作用就是配合關羽對襄樊地區的進攻。如果劉封能夠派出上庸的主力援助關羽,即便是上庸丟失也在所不惜。

劉封這支生力軍如果能夠投入襄樊戰場,就能夠大大減輕關羽兵力不足的壓力。關羽至少不用把後方防備東吳的兵力抽調北上,給東吳留下奇襲的可乘之機。這樣,往好處說,關羽可以讓劉封圍困襄樊,自己率領主力北上攻打宛洛,給曹魏以更沉重的打擊。

即便達不到這樣的效果,關羽也可以擺脫輕易敗亡的命運。由於後方有了防備的兵力,東吳就不可能輕易的奪取荊州。這樣,荊州的命運就會改變。在東吳不能迅速奪取荊州的情況下,關羽可以回師救援荊州,挽回失敗的命運。

但是由於劉封沒有大局觀,對關羽見死不救,使得關羽最終遭受了敗亡的命運。劉備得知劉封的所作所為後,表現得十分憤恨。老奸巨猾的孟達在關羽失敗後,知道劉備必定要追究劉封和自己的責任,便叛逃曹魏,留下的劉封被劉備賜死。

二、袖手旁觀的諸葛亮。

在漢中之戰時,諸葛亮負責留守後方。由於前線戰況膠著,劉備要求諸葛亮全力支援。此時的諸葛亮卻猶豫起來。他的手下楊洪對他說,漢中是益州的咽喉,戰事發展到現在的地步,男人當戰,女人當運,有什麼可疑惑的?於是諸葛亮對益州進行了徹底動員,把一切人力、物力都投入了戰爭。

諸葛亮之所以猶豫,是因為漢中之戰的規模出乎他的意料。由於漢中之戰巨大的消耗,使得益州難以支撐下去。原本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裡,在奪取荊益二州之後,就應該進行戰略休整,準備兩路北伐。可是意外的漢中之戰,完全打亂了諸葛亮的計劃。

如果按照劉備的要求,就要投入益州所有的戰爭資源,這將嚴重影響劉備集團下一步的戰略行動。就算是拿下了漢中,劉備的實力也將遭到沉重的損失,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元氣,不能展開大的戰略行動,更不要說北伐了,這才是諸葛亮猶豫的根本原因。

但是,諸葛亮最終還是執行了劉備的指示,保證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可是,此後關羽在荊州發動了襄樊之戰,徹底打破了《隆中對》的計劃。此時的諸葛亮正在忙著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為北出秦川做準備,根本無暇顧及荊州的局勢。

但是這對於諸葛亮來說,是不應該的。諸葛亮作為《隆中對》的策劃者,他有責任監督這個戰略方案的實施。他明明知道益州損耗嚴重,無法配合關羽發動兩路北伐,但是卻袖手旁觀,不向劉備阻止關羽的過度用兵,這是諸葛亮的失職。

正是由於諸葛亮的失職,他沒有看到關羽襄樊之戰隱藏的危險,使得關羽的作戰完全處於一直失控的狀態。關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尤其是在水淹七軍後,更是目空一切。結果,關羽在曹魏和東吳的夾擊下,遭到了滅亡。

三、責任最大的劉備。

劉備對於劉封不援救關羽的行為感到十分憤恨,但是在關羽敗亡的過程中,他要承擔的責任最大,要遠超劉封和諸葛亮。正是由於他的一系列判斷失誤,才造成了關羽的悲劇。作為蜀漢集團的首腦,他對關羽的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劉備過早發動的漢中之戰,使得益州遭到了嚴重的損失。曹操在從漢中撤兵後曾經說過,南鄭是一座天獄,中斜谷道是五百里的石穴,可見秦嶺的地勢險要。曹軍雖然佔領了漢中,卻把自己陷入了極度不利的戰略態勢之中,如同被關進了監獄。

漢中盆地比較狹小,無法供給大批曹軍的給養。曹軍想要在漢中堅守下去,就需要越過秦嶺天險運來大批給養。關中一帶由於長期戰亂,根本無法承擔這樣的任務。因此,只要劉備能夠守住益州,漢中的曹軍就如同刀俎上的魚肉,隨時任劉備宰割。

劉備有劍門關天險,根本無懼曹軍的進犯。張郃在巴西的進攻,也被張飛打得大敗。這一切說明,曹軍已經到了進攻的極限,在漢中是難以支撐下去的。如果劉備能夠沉住氣的化,經過一段時間的消耗,曹軍的形勢會更加不利。到那時,劉備再發動進攻,會給曹軍致命的打擊。

但是劉備沒有繼續等待下去,而是貿然發動了漢中之戰。雖然劉備最終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但是也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這使得劉備益州的軍隊失去了遂行重大戰略任務的能力,這也是劉備不能隨時給予關羽援助的主要原因。

其次,對於關羽聽之任之,放棄了戰略指揮權。劉備讓關羽董督荊州事,在進位漢中王后,又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這等於把荊州方向上的所有事務,都交與關羽全權負責。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劉備放棄了對荊州的戰略指揮權,完全不管荊州的戰略方針。

劉備集團的一切戰略行動,都是圍繞著《隆中對》的方案進行的。在這個方案中,明確規定在跨有荊益之後,就要進行戰略休整,準備下一步的北伐。可是劉備首先打破了這個計劃,發動了漢中之戰。隨後關羽又發動了襄樊之戰,徹底打破了這個計劃。

原本是一起發動,兩路互相配合的戰略進攻,現在成為先後發動的兩次戰術進攻。這嚴重違背了《隆中對》的本來計劃,最終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劉備在益州的軍隊被打殘,短時間無法出動。關羽在荊州的軍隊孤軍奮戰,最後被曹魏和東吳絞殺。

作為一個集團的首腦,劉備缺乏戰略頭腦,是關羽失敗的主要責任人。他任意破壞《隆中對》的戰略,看不到關羽勝利背後隱藏的危險。也正是如此,使得他無法對集團的戰略進行調整,未雨綢繆進行提防,最終造成了關羽的失敗。

結語:

劉備陣營中對關羽失敗責任最大的三個人就是劉封、諸葛亮和劉備。劉封在關羽失敗的整個過程中,完全沒有大局觀,對關羽見死不救,事後被劉備賜死。諸葛亮則沒有盡到監督《隆中對》執行的責任,對關羽的行動袖手旁觀,加速了關羽的敗亡。

而對關羽敗亡責任最大的人則是劉備。他作為集團的首腦,完全沒有戰略頭腦,多次破壞《隆中對》的執行。他貪圖小利,發動漢中之戰,使得益州軍隊損失慘重。他對關羽的北伐聽之任之,完全不做統籌安排,最終使得關羽孤軍奮戰,遭到了敗亡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