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停止你的內在戰爭》:人最難的,是戰勝自己

心理諮詢師黃仕明,接待過這樣一位訪客。

有位男士,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是不少人標榜的成功範本。

但他卻常年處於自責中。

工作時,他覺得自己滿身銅臭,是一架冷血的“賺錢機器”;回家後,家人的一點不順心,他都歸責到自己身上。

“是我沒有照顧好妻子的情緒,導致她悶悶不樂。”

“是我沒有給兒子選對學校,影響了他的前途。”

“是我沒本事,幫不上弟弟的生意。”

慣性式的自我攻擊,令他活在壓力中,緊繃感像一個鐵網,捆得他難以呼吸。

他本來還可以勉強對付,可前幾天,一件小事,徹底擊潰了他。

那天,母親打來電話借錢,希望他幫一下老家的親戚。

這筆錢不是小數目,他一時拿不出來,就支支吾吾地拒絕了。

母親沒說什麼,但他卻明顯感到老人家的失望。

他越來越自責,幾近崩潰,才鼓起勇氣走進黃仕明的治療室。

類似這種“苛待自我”的人,黃仕明見過不少,他還專門做過研究,探索“自我戰爭”的根源與破解之法,並將研究成果,寫進《停止你的內在戰爭》中。

他說:

“成長不是全盤否定過去,而是邀請過去的自己加入全新的旅程。”

停止內在戰爭,接納並不完美的自己,在諸多不確定中尋找確定,就是我們需要踏上的全新徵程。

每個人的世界,都有一場“內在戰爭”

你有沒有這種經歷:

順利完成了學習計劃,卻懷疑自己把計劃制定得太簡單,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

工作上的一點摩擦,別人還沒當回事呢,你先在心裡責罵自己不會說話,不懂社交;

明明已經做得很好了,卻反覆提醒自己,我還可以更好,我根本就沒盡全力……

生活中,這種時刻,數不勝數,無休無止。

哪怕別人都對你豎起大拇指,你仍覺得自己不夠好;即使是芝麻綠豆的小事,也內化成一場心理格鬥。

在書裡,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女士帶孩子去公園玩。

兒子和一個小孩因為爭玩具,互相推搡了一下,立馬哭了起來。

一見兒子哭了,她立刻自責沒把孩子保護好,讓他受了委屈。

於是,她一個箭步衝過去,推了那小孩一把,卻又忽然意識到自己很沒素質。

緊接著,那個孩子的媽媽跑過來,大聲指責她。

她不想成為孩子眼中沒用的母親,也扯著嗓子和人吵了半天。

氣呼呼地回家後,她情緒崩潰了,覺得自己太差勁了,既不是兒子的好榜樣,也給成年人丟了臉。

其實,她一直是個有擔當的好媽媽,生活中也很少與人起衝突。

只是,這些“優秀”的表象,是她刻意要求自己的,這也就導致了她不斷給自己加碼,生怕做錯一點事。

越緊張越容易出錯,當不可控的矛盾出現時,她便慌不擇路。

這位女士給黃仕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像她這樣被“內在戰爭”打敗的人,不在少數。

有人明明是公司裡出類拔萃的員工,卻苦於不能一直獨佔鰲頭;

有人堅持健身保持身材,卻要求自己更瘦,強迫自己吃的更少;

有人稱得上很自律了,但仍會為了偶爾追個劇,把自己否定得一無是處。

自我攻擊無處不在,內在戰爭硝煙瀰漫。

這不是外界對我們的強求,而是自己給自己“找茬”。

“我太差勁了”“我怎麼會這麼笨”“我覺得自己很垃圾” ……

這些自我詆譭,像一根根針,紮在我們的心田上,築起一座牢不可摧的監獄。

而關押的,恰恰是我們自己。

缺乏自我同情,對自己不夠接納,貶低自我效能,已成為很多人的心病。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看清內在戰爭的殘酷,打贏那個負面的自己。

內在戰爭不停,人生只剩痛苦

看書時,有個女士的經歷,令我感觸頗多。

她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工作上面面俱到,一絲不苟,深得領導賞識;還培養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兒子,備受家長朋友的羨慕。

而她自己,看上去也無比明媚,人到中年還有苗條的身材,面板看上去不比小姑娘差。

這一切,離不開她對自己的嚴苛要求。

她每天練瑜伽,做護膚,幫孩子找課外讀物,構思工作計劃。

晚上堅決不熬夜,什麼追劇刷影片,在她這裡,都是禁區。

可就是這麼一個人,內心卻極度痛苦,她向黃仕明袒露心扉:

“我一直在強迫自己,哪天沒達到自己的要求,就無比自責。

我不敢放鬆,活得越來越累,生怕心裡緊繃的那根絃斷了。”

她不僅對自己層層加碼,還把壓力傳遞給身邊的每個人。

兒子為了不讓她失望,拼命讀書,結果剛讀高中,就患上嚴重的頸椎病,不得不休學在家;

丈夫受不了她像機器一樣精準地活著,總抱怨生活像密不透風的牢籠。

你看,別人眼中的“佼佼者”,實際生活卻是一片狼藉。

心理學家榮格說:“無法改變內在的情景,它就會變成外在的命運。”

原來,“內在戰爭”不只是腦海裡的廝殺,還會造成肉眼可見的痛苦。

黃仕明分析了兩種內在的核心衝突。

一種是,我們想的和體驗到的不同;另一種是,我很難成為想成為的人。

前者造成落差與失望,後者讓我們深感挫敗。

《反內耗》一書中指出:

知道卻做不到的背後,是無止境的自我戰鬥。

當身心資源全部用於自我戰鬥式時,我們無力應對挑戰,也無力做出任何有意義的改變。

生活已經很難了,你再為難自己,就是置身於內外環境的夾擊中。

如果你也站到自己的對立面,那生活就只剩無盡的壓力與痛苦。

如何停止“內在戰爭”?

黃仕明的諮詢室裡,掛著一幅畫,上面寫著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一句名言:

“所有人在屬於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早已擁有解決自我困境的豐富資源。”

停止內在戰爭,全靠自己,你需要從以下三點入手:

① 接納自己,擁抱不完美

一位智者常將雙手插在口袋裡,人們好奇地問道:“你手裡捏著什麼寶貝呢,能不能讓我們看一下?”

智者把左手從口袋裡伸出來,上面寫著:我是上帝,我是神,我是一切。

他又把右手伸出來,手上面寫著:我是沙,我是塵土,我什麼也不是。

智者說:我需要把它們緊緊地捏在手心,提醒自己,我是兩者。

認清一點,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只有完整的人。

而一個完整的人,是“好”與“壞”的合集。

我們不需要去掉 “壞的”部分,而是輕柔地接納自己真實的樣子,從而抵達內心的平靜。

沒有完美的自己,只有完整的自己。

② 別管別人,成為你自己

很認可一句話:每個人都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當我們接納了自己的好與不好,接下來,就是堅定地成為你自己。

瑪莎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舞蹈家。

有一次,一個學生問她:“老師,我怎樣才可以做得比別人更好?”

她回答說:“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的,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跳出自己的舞蹈。

當你把獨特的自己呈現在舞臺上,比別人好一點兒,還是差一點兒,根本不重要。”

認識自己,做好自己,喜歡自己,成就自己,不和任何人比較,也不活給任何人看。

你來到這個世上,就是為了體驗生命的嘉年華,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③ 認清生活,迎接不確定性

生活像開盲盒,你永遠不知道第二天會發生什麼。

如果控制慾太強,妄想遮蔽一切“不確定”,那你只能在固步自封或擔驚受怕中度過餘生。

鄰人問農夫:你種麥子了嗎?農夫說:我擔心天不下雨。

鄰人又問:那你種棉花了嗎?農夫說:也沒有,我擔心棉花生蟲。

鄰人再問:那你種了什麼?農夫回答:什麼也沒種,我必須萬無一失。

農夫為了“萬無一失”的確定性,失去了本應有的各種收穫。

我們不要做這個“農夫”,把生活荒廢在無休止的憂慮中。

因為,憂慮也是“內在戰爭”的一大勁敵。不打敗它,就只能被其耗光力氣。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別再戰戰兢兢地活。

在書裡,黃仕明將人生描述為三段旅程:

第一段旅程,是孩童時期。

那時,人生花園裡一片生機,看一切都好奇,欣喜,非常容易滿足。

第二段旅程,是長大後。

我們開始對自己有要求,開始在意外界的評判。當疑惑與苦惱接踵而至,人生的花園慢慢枯萎成荒原,我們也陷入自我鬥爭的泥潭。

第三段旅程,是認識並戰勝自己後,在心靈廢墟上重建花園。

他說:“生命像一條河流,攜帶著不同的體驗流經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活著,我們將會重複地經歷快樂、悲哀、恐懼、憤怒、喜悅……我們的內心,總會與各種情緒碰撞。”

於是,我與我的摩擦是常態,但我們要刻意去停止內在戰鬥。

生活的車輪碾過每一個人,我們都會有心碎的那一刻。

但別忘了,心碎也是一種開啟,而裂縫,恰恰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願你接納自己,抱持自己的好與壞,放鬆下來,感受生活的美妙。

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

| 瑾山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