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李白的迷弟杜甫,曾寫了一首罵人詩,如今卻被許多人當成夸人的

前言

唐朝是中國最為鼎盛的朝代之一,有令少數民族景仰的“天可汗”,亦有萬古流芳的諸多詩人。而“詩”這種文學體裁在唐朝時更是達到了鼎盛,以致於後人提及詩往往都會稱之為唐詩,亦可見唐朝時詩作數量的龐大。

而在這諸多詩人之中,杜甫便有“詩史”之稱。生活於盛唐由盛轉衰年間的他,詩作難免受到時代影響,但恰是如此他的詩作也完整的為我們後人勾勒了李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前後的變化。

在他的一首《贈花卿》詩中,這種寫實或者說諷刺意味便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杜甫雖然在後世中名聲顯赫,但在當世他卻名聲不顯,如果非要加上一個身份,那他也僅僅是李白的小迷弟而已。

杜甫的迷弟行為

在唐朝,有一顆最為璀璨的明星,那就是李白,當時的李白可以算得上是“人間精品”,而就在唐天寶三載(公元744年),那一年的杜甫三十二歲,他科舉再一次落地,沒想到科舉考試對於那時候的杜甫太難了,於是杜甫為了排解悲傷的心情就前往洛陽散心,沒想到在洛陽他遇見了自己的偶像李白。

那一年的李白四十三歲,他早已天下聞名,更何況有當時專業大佬賀知章的一句“謫仙人”的評價,又有在翰林院工作的經歷,更何況還有力士脫靴、貴妃研磨、聖手調羹的待遇,而且在不滿意朝廷內的事情後又被賜金放還,有這樣一重重加持的李白早已名聲大噪。

在杜甫遇見李白的時候,杜甫是自卑的。畢竟他雖然是名門之後,父祖也都做官,可相比之下,自己卻名聲微末。

當時杜甫的內心就像現在的小迷弟見到偶像一樣忐忑不安,不過最終杜甫下定決心去找李白上前搭話。這一句搭話不要緊,李白問了杜甫“能不能飲酒?”這樣的大名人絲毫沒有架子,這也讓杜甫的心徹底放下來,畢竟杜甫也是一位好酒之人,兩人相談甚歡,同遊洛陽,兩年時間他們形影不離。

但是有聚就有散,自此之後兩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面,可是杜甫還是寫了許多關於李白的詩作,像杜甫這樣的憂國憂民的人在李白麵前瞬間變成小迷弟,而在杜甫給李白的十數首詩作中,每一首都表達著對李白的敬慕之情,但是細細品讀之下,每一首詩卻又都有不同,而杜甫的詩也在窺見李白的遭遇之後有了濃重的時代感。

明誇暗貶

杜甫素有濟世安民之心,但是屢次科考不第,無奈之下也只能寄情於詩歌,而濃重的使命感也讓他選擇還是將那些為非作歹、魚肉百姓的官員都寫在詩歌之中,一些雖然表面上看上去是誇讚的話語,但是實際上卻是痛罵一頓的佳作,比如說杜甫的這一首《贈花卿》。

《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首詩我們小時候大概都學過,而且老師也將這首詩評價為描寫音樂的完美之作,但是這首詩真的是描寫音樂嗎?

單從這“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表意來看似乎這確實是用來誇讚、褒獎歌聲優美、不凡的詩句。但事實上這卻是明褒實貶的。

“錦城中的管絃之聲日日不斷,那樣美妙的音樂隨著清風被傳遞得更遠,傳入江水之中,傳入雲間天界,這樣的曲子只應該天上才能聽到,人間的百姓哪有資格聽呢?”

這首《贈花卿》是杜甫寫於唐肅宗時期,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完全平息,杜甫自己也飽受戰亂的困擾,於是他只能在老家成都安身,躲避戰亂。可沒想到唐肅宗上元二年,梓州城太守公然反唐,在錦州城自立為王,唐朝武將花敬定奉命平叛,果然在不久之後就收復錦州,斬殺梓州太守,只不過前有狼後有虎,這位花敬定也不是什麼善良的好角色,他剛剛立下大功就開始居功自傲,縱兵劫掠百姓,更可惡的是花敬定公然使用皇帝才能使用的音樂,這也就是“人間能得幾回聞”的原因,畢竟皇室的音樂,平常百姓怎麼能聽到呢,而在這裡就偏偏聽到了。

花敬定僭越使用天子音樂已經是大不敬,所以杜甫才寫下這首詩來進行諷刺,只不過這樣的詩句過於委婉,更兼之後句實在太過出色,以至於後人中不少人認為是誇獎人的話。

總結

杜甫的詩作被稱為“詩史”顯然是有其緣由的,而在他的詩中展現出唐王朝衰敗的歷史,更是讓後人時時警醒。

他是李白的迷弟,卻又更是一個書寫歷史、有著使命感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