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東北曾有“克仗鬥石”的民俗,為何沒發揚光大,因三個原因絕跡了

我國幅員遼闊,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節日習俗,讓我們的節日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但是也有一些習俗會讓人受傷住院。比如,東北地區曾有個奇葩的節日習俗,到這天了全村男女老幼都要參加,如果不參加還會受到懲罰,不過現在已經沒有了

……究竟是什麼樣的習俗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編就來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我國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全國人民都會為慶祝端午準備豐盛的美食,比如必不可少的粽子,美味可口的焦葉和一些麵點,甚至在有些地方還會舉辦划龍舟比賽,也能吸引大量的人參加或觀賞。總的來說,全國各族人民慶祝端午的方式都大同小異,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獨具特色,甚至是其他人學都學不來的。比如,在東北的阜新,鐵嶺和黑山等地區,一到端午節這天人們齊聚山頭開始

“克仗鬥石”。

所謂

“克仗鬥石”,就是鄰近的兩個村子互相扔石子,通常是兩個村的小孩子先上陣,等小孩快敗退的時候大人才加入。到這時,“克仗鬥石”也逐漸進入了高潮階段,男子在“前線”向對方扔石子,婦女就在後方到處撿石子然後送到“前線”。在此過程中,除了參加“克仗鬥石”的人之外,還有很多人站在遠處圍觀吶喊,最後贏的一方將會得到對方送的豬肉和一些過節食物,而輸的一方就悻悻離開,想著來年再一決雌雄。

雖然

“克仗鬥石”是節日的娛樂習俗,但是也有不小的傷害性,畢竟用到的武器可都是小石子,一旦上場之後石子無眼,最後有些人被打得渾身都是青一塊紫一塊,甚至還有人被打得頭破血流。即便如此,在“克仗鬥石”結束之後也不能索賠或者是報警,正所謂“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對於這樣奇葩的習俗,民俗學家們也進行了研究,他們表示“鬥石”是一種傳統的捕獵方式,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出現了,並且一直到後來的歷朝歷代,“鬥石”也都沒有完全消失,甚至還成為一種武器,比如古人攻城時就會用投石機。

專家們表示,

“克仗鬥石”成為節日習俗,表明了當地人對其十分重視,因為敢不敢參加“克仗鬥石”也能說明一個有沒有勇氣,所以一直到解放之前“克仗鬥石”還很盛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逐漸轉變,因此“克仗鬥石”也就慢慢的消失了,並且現在也都難得一見,對此專家們也總結出了三個原因:

原因一:透過上文的描述,您或許也發現了

“克仗鬥石”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尤其是對一些小孩子和老人來說,如果反應不及時就很容易就會被對方石子擊中,如果打在腿上或者是胳膊上還好,要是打中頭部或者是其他要害部位就壞事了,輕則傷殘,重則還有性命危險。最關鍵的是,按照傳統慣例如果在“克仗鬥石”中受傷或喪命還不能找對方索賠,因此這就有悖於現在的法律,所以說“克仗鬥石”是一種不良陋習。

原因二:現在是和平年代,人們都不需要用

“石子”解決問題,因此再用“克仗鬥石”鍛鍊勇氣,或者鍛鍊臂力等等也都沒有太大的意義。最關鍵的是,現在已經是資訊化時代,即便是發展了戰爭,也不會拿著石子上場。由此可見,因為“克仗鬥石”在生活中沒有意義,在戰爭中毫無價值,所以也就應該被淘汰了。

原因三:如今的社會生活物質豐富,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變得多樣化,不再像以前一樣單調,我們不僅有電腦網路,還有手機和短影片,這些也都在改變我們的娛樂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歌舞表演,才藝展示和火遍大江南北各小區街道的廣場舞,因此

“克仗鬥石”相比之下也沒有多少可玩性,只能被摒棄。

中華文明五千年,沒有多少傳統能一直保留下來,只有那些適應社會發展,符合時宜的才能永續傳承。最關鍵的是,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還有越來越多新的習俗加入進來,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煥發生機和永葆青春,因此我們不能故步自封,要學會摒棄舊事物和接納新事物。

參考資料:

《民俗文化》作者

:宣炳善,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