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梅花,素有“雪中高士”的美譽,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被列為“四君子”之首,“歲寒三友”之一。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對梅花青睞有加,詠梅佳作更是精彩紛呈,流芳千古。

到宋代,梅花更是以其清高、高潔的品質,贏得了無數文人的心,梅文化被宋代文人發揚光大,宋代湧現了大量的詠梅詩詞,光是流傳下來的宋代詠梅詩詞就有一千多首。

其中有許多至今被人們傳唱、學習,如林逋筆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王安石眼中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辛棄疾筆下的“百花頭上開,冰雪寒中見”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宋代文人不僅在詩詞中選擇梅花這一意象作為抒情的載體,他們的著意眷戀和描摹使梅花的形象更充分地文人化了。他們不僅繼承了梅花的傳統民俗觀念和感情,更將自己獨特的人格精神和人生感悟賦予在梅花中。

在芬芳馥郁的宋詞百花園中,一代代詞人用他們飛瀉的才情點綴著一株株琪花瑤草。

而被譽為“婉約詞宗”的女詞人李清照,更是對梅花情有獨鍾,她一生愛梅,她將自己的情感經歷和人生際遇填進梅花詞中,她的梅花詞別有韻味,引人注目。在她現存的40餘首詞作中,寫梅花的詞作就有9首。

李清照之前的詠梅作品,不管是詩歌,還是被譽為“一代文學”的宋詞,都只是借梅花的形態、氣味、色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審美情趣,梅花在這類詩詞中象徵著一種高雅的情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託物言志”。也就是說,這類作品僅僅停留在對梅花的形態或韻致的描寫上,並沒有更進一層的生髮。

對於這一點,李清照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她在《孤雁兒》一詞的序言中,毫不客氣地說:“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請末學者王國維評論此詞:“格調雖高,卻無一語道著。”

李清照之前的詠梅作品總體水平並不高。而李清照的詠梅詞除繼承前輩詞人的傳統外,她還以一位思想深刻、目光敏銳、才華卓越的作家賦予梅花以

更深廣的思想內涵、更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色

,表現了詞人獨特的藝術個性和審美情趣。

事實上,這不是李清照對前人的“月旦評”,也不是她自命清高、頤指氣使的話語。

李清照的詠梅詞也確實突破了前人詠梅的固定套路,她沒有簡單地停留在一般詠梅詞的託物言層面,而是將所詠之物與所抒之情融為一體,達到了人與景合二為一,景與人水乳交融的境地。

李清照出生於山東濟南的一個士大夫家庭,自少便有詩名。在李清照18歲那年,她邂逅了趙明誠,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同年,兩人步入婚姻殿堂,婚後,李清照的生活幸福美滿。

後來,李清照和趙明誠回到青州老家,她在這裡度過了十三年的以學術研究、金石書畫為主的愜意時光。在青州初期,他們相濡以沫,舉案齊眉。在青州後期,趙明誠被仕途牽絆,經常要到外地出差,夫妻二人也是聚少離多,李清照不得不獨自面對生活,所以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更是強烈。

雖然這十三年有牽腸掛肚,有獨守深閨,有悲喜交加,相對於他晚年的飄零寓居,這十三年是李清照一生最為難忘的歲月,至少她的生活是相對穩定的。

南渡之後,丈夫趙明誠不幸病故,晚年的李清照輾轉漂流於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孤苦中度過了自己的餘生。

因為有著這樣的人生經歷,梅花自然而然地成為李清照寄寓情感和人生際遇的載體,梅花也成為李清照自我形象的象徵,她將自己情感和人生際遇寄託在梅花中。

所以,在李清照的詠梅詞中,梅即是人,詠梅賞梅、愛梅憐梅,即是自詠自賞、自愛自憐情感的外化。

李清照的詠梅詞不是像以往的男性詞人那樣,在歌舞宴會上隨手寫成,讓歌女演唱,為歌舞助興的應酬之作;也不是花間樽前的自我消遣,而是真實地記錄她的生活感受。

梅花是李清照寄寓情感和人生際遇的載體,這一點前面已經說過,但要將這一點完完全全地表述出來,還得以她的梅花詞為參照,從她的梅花詞中一窺詞人的心境和情感歷程。

李清照在青州生活期間,曾寫過一首《漁家傲·雪裡已知春信至》的梅花詞,詞中的梅花儼然成為了詞人自身形象的喻體,原詞如下:

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這一時期的李清照經歷了喪父之痛,熙寧、元豐、元祐的時代環境也讓李清照初嚐了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她回青州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但此時的李清照因為愛情,所以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憧憬。青州的時光可以說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快樂充實的日子。

初到青州,李清照和趙明誠舉案齊眉,琴瑟和鳴。青州寧靜的生活讓她暫時遠離了城市的車馬喧囂和世事的紛紛擾擾,他們在青州老家修築了一座以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命名的歸來堂。他們在歸來堂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收集、研究和整理,共同交流探討詩詞文學的創作。

創作研究之餘,他們便攜手來到庭院,共賞庭院中盛開的梅花,這種充實的、令人愉悅的、品性高潔的生活在《漁家傲》中得到了充分展現。詞中所寫便是他們踏雪賞梅的景緻,梅花冰清玉潔或許就是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的象徵吧。

這是一個漫天飛雪的日子,庭院中的一樹紅梅傲然而立、凌雪綻放,朵朵嬌豔的梅花點綴在冰玉般潔白的枝條上,窗外唯美動人的景象深深吸引著李清照,她顧不得外面的風雪,迫不及待地來到庭院,她要細細地欣賞雪中的寒梅。

詞人用細膩的筆法描摹了早春寒梅的姿貌情態:“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詞人眼中的梅花,猶如美麗的女子嫵媚的笑臉。

詞人對梅花美麗的容顏稱道不已,同時對寒梅凌霜傲雪、純潔靜美的品性進行了熱情的歌頌。

在百花凋零的冬天,梅花迎著風雪傲然怒放,它傳遞著春天的訊息,它是春天的使者,它能給人們帶來無限美好的希望。人們喜愛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喜愛它不畏嚴寒,立志奮發的精神。

結尾一句“此花不與群花比”,詞人眼中,梅花代表了詞人的審美情趣,也代表了詞人對美的理想和追求。李清照把形神兼備、唯美蘊藉的寒梅和自己的心靈美、感情美融為一體,讚美了梅花高潔的品格。

梅姿映襯於雪中月下,愈顯其品性高潔、風韻優雅,正如高人雅士之風韻氣質。而李清照的這一句也將詞人卓爾不群、豪放超邁、自豪自信的個性抒寫得淋漓盡致。

那美麗嬌柔、寒潔素豔的梅花是才華橫溢、才情並茂、正處於顏值巔峰期的女詞人的寫照,而寒梅超塵絕俗、不畏霜雪的品質則是李清照對美好人格精神的追求和期待。

在李清照的諸多與梅花有關的詞作中,這首《滿庭芳·小閣藏春》可以說是真切地體現了這一點,詞作寫的是花期接近尾聲的梅花,也就是殘梅。

可貴的是,不耐風揉的殘梅,仍風雅依然、韻勝於形,當是從外美走向內美的一個過程。

李清照將自身形象寄予在梅殘影疏卻不改風流的梅花身上:

梅花雖然難以避免隨風飄落的命運,梅花也會因為失去白雪的映襯而香消色褪,但因梅花濃香徹骨,暗香疏影,麗姿綽約,即使落花掃去,也仍然會留下它的香氣和情韻

。李清照《滿庭芳·小閣藏春》原詞如下:

小閣藏春,閒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手種江梅漸好,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在揚州。

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莫恨香消雪減,須通道、掃跡情留。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這首詞是李清照多首詠梅詞中的其中一篇,詞人借梅花清瘦高雅的形象,描寫個人情思,抒發個人感想,堪稱詠物詞中的佳作

開篇三句“小閣藏春,閒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是詞人對居所內部環境的描寫,大意是說:閣樓裡是如此愜意,美好的春光好像都匯聚到了這裡,那就自然不用將窗簾拉開,迎接窗外的春光了,因為春光早已來到了室內。

女詞人在灑滿陽光的畫廊裡享受著春日的美好時光,這裡沒有人打擾,也沒有其他人與她分享陽光,她才發現這裡非常深幽靜謐。

詞人描寫的這個閣樓就是她的居所,是她平時讀書、休息的場所。在這個春光漏洩的明媚日子裡,詞人有的是閒情逸致。

她有大把的時間與春光來一場親密的接觸,在這個幽深靜謐的閣樓裡,她可以隨心所欲地消磨這奢侈的春光

在這三句裡,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那就是詞人對文字的推敲

。李清照在《詞論》裡寫道:“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

她對詞的音樂性拿捏是很到位的,他很清楚好的詞作不僅要有優美的辭章,還要有協婉的韻律,唱出來要好聽

。所以詞人在對閨房居室和陽光的描寫中,用了“藏”與“鎖”兩個字,這兩個字不僅互文見義,而且朗朗上口,即使讀來都能感覺到這是一個美妙的時刻。

美好的春光和充滿生氣的春天,被鎖藏在這閒靜舒適、溫馨的畫堂內,這是多麼浪漫的一件事啊

。這裡還有一個建築裝修常識需要說一下,宋代上流人家的居家裝修風格,流行將內室與廳堂相連,內室也就是臥室,廳堂的屏風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也叫畫堂或者畫廊。

因為春光和白晝都被鎖藏在了畫堂之中,所以詞人一時沒有察覺到。這是一種什麼感覺呢?或許就是蘇軾所說的“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的那種感覺吧。

詞人之所以這麼寫,是因為她本來就身處居所之內,陽光的照射,日影的移動,時間的流逝都在她的身邊一點點地變化著,她不用刻意去注意這些。

反倒是透過這樣的描寫,將畫堂的幽深靜謐與詞人享受這幽深靜謐的心情體現了出來

接下來兩句“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大意是說:臥室裡的薰香燒盡了,日影移上窗簾了,詞人這才驚覺,原來已是黃昏時分,才發現黃昏將近。篆香是一種中古時期的高階盤香,它的燒盡,表示白天的時光已經流逝,而日影移上窗簾則是對時間的側面描寫,表明已經到了黃昏時分。

宋代,人們又有薰香的習慣,愛好風雅的人還親自參與制香

。李清照父親的好朋友黃庭堅就是一位制香高手,

黃庭堅在《制嬰香方帖》中就記載了一種薰香的製作方法

:“嬰香,角沉三兩末之,丁香四錢末之,龍腦七錢別研,麝香三錢別研,治弓甲香壹錢末之,右都研勻。”

而且薰香在當時的上流社會與文人墨客中很流行,是四季應景的雅事之一。南宋文人吳自牧《夢粱錄》中就如是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

從詞人對小閣、閒窗、畫堂、篆香、窗簾等家居裝修風格和物品陳設的描寫中,不難看出,李清照安閒的生活狀態和有品位的生活情調

接下來的“手種江梅漸好,又何必、臨水登樓”,大意是說:我喜愛梅花,自己種的江梅漸已長好,為什麼一定要臨水登樓賞玩風月而荒廢了時光呢?

“手種江梅漸好”是全篇詞意的轉折,從這一句開始,詞人將筆墨和視線聚焦到梅花的描寫上

。黃昏時分,詞人在室外見到親手種植的江梅,忽然產生一種欣慰。江梅的生長興旺能給種樹人帶來某種心理安慰。

欣賞自己種植的梅花,有多少有了一種成就感,但梅花又勾起了詞人對往事的回憶。

她與趙明誠夫妻伉儷,濃情相守時,是“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的飲酒賞梅的情景

如今,趙明誠不在身邊,自己形單影隻,過著獨守空閨的生活。如何在這樣的日子裡,打發寂寞與無聊,回想往事倒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這可以讓時間過得快一些。

在詞人回憶往事的同時,時光的足跡也在一分一秒地走過

所以詞人認為沒有必要再臨水登樓賞玩風月了。除了對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她對周圍的一切景緻都沒有心思去流連,詞人心情慵倦,也就失去了戶外遊賞風景的興致,甚至對庭院中的景物都失去了興致。

唯獨對庭院中的梅花,她仍是情有獨鍾,這是因為梅花承載了太多美好的回憶。

上片最後三句“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在揚州”,大意是說:沒有人來找我談話聊天,如今在這樣的寂寥環境裡獨自面對梅花,就好像當年何遜在揚州對花彷徨。

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即使李清照生活在裝修高檔、佈置精美的居所裡,但她心頭的孤獨與寂寞是揮之不去的。

因為她的身邊連一個可以傾吐心事的人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懂自己的人。

這從開篇句對居所幽靜靜謐的描寫中,也可見一斑,環境的冷清寂寞也透露了詞人過著孤單寂寞的生活

詞人由賞梅聯想到南朝文人何遜迷戀梅花的事,使詞情的發展向借物抒情的方向過渡,漸漸向詞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靠攏。

何遜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情婉轉、意味雋美,唐宋詩人杜甫和黃庭堅都很欣賞他的詩風

。何遜喜歡梅花,對梅花的一片痴情,他在揚州期間寫下了很多詠梅的詩篇,他的詠梅詩往往寄託著寂寞苦悶的心情。

杜甫在詩中也曾寫道:“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杜甫在成都看到官梅盛開,詩興大發,因而寫下了一首詠梅詩,他說自己這樣的舉動像極了何遜在揚州詠梅的事蹟

李清照在詞中引用何遜詠梅的故事,因為詞人認為,何遜在揚州是寂寞的,因為寂寞才會寫下詠梅詩。她在寂寞的環境裡面對梅花,與何遜贊詠梅花的故事是何其相似。

時過境遷,何遜早已成過去時,但詞人的孤獨感跨越了時空,他在何遜贊詠梅花的故事中得到了某種心理上的慰藉,找到了某種心理上的共鳴

下片開頭一句“從來知韻勝”,是李清照對梅花的讚美之詞,也是對梅花整體的評價。“韻”是風韻、神韻,是形態與品格美的結合。詞人眼中的梅花色澤美豔,不像別的花那麼畏懼霜雪,所以梅花是當得起“韻勝”的。

她肯定了這一點之後,卻不再多說,轉筆來寫梅花的不幸,發現女詞人發現梅花零落後別有一番格調意趣。

梅花雖不畏寒冷霜雪,但它畢竟是花,嬌弱、嬌嫩是花的自然特性,因而也難以經受風吹雨打,這也是梅花的命運

梅花飄落,讓詞人產生了各種聯想,詞意呈現出曲折婉轉的狀態。她由落梅聯想到古曲《梅花落》,以此表現落梅引起的感傷情緒,造成一團“濃愁”而難以排解。但詞人又試圖進行自我排解,詞情為之一變。

不耐風吹的梅花,在人間留有香氣和情韻,這高雅中的生命凋零感,同樣也是女詞人高貴品格的一種形象解說。

暗香消逝、落花似雪,說明梅花已經飄謝凋零,風韻不存

。這本應使人產生傷春、惜春的情愫,遷恨於春日風雨的無情。但詞人以為最好還是不要怨恨暗香消逝,落花似雪,要相信,雖然梅花蹤跡難尋而它情意長留。

詞作最後三句“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大意是說:我很難說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個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橫斜優美的姿影,從這姿影裡還能顯示出梅花的俊俏風流。

“難言處”是對下片所表達的複雜情感的總結。詞人想象著在一個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灑在梅花上,梅枝橫斜優美的姿影又投影到地面上,從這姿影裡還顯示出梅的俊俏風流,應該是它掃跡後留下的一點情意。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梅花還會重開,並帶來春的資訊。“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突出了梅花格調意趣的高雅,使全詞的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兩句讚美了一種飽經苦難折磨之後,仍孤高自傲,對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這樣的讚美與她在《漁家傲》中對梅花的讚美之詞“此花不與群花比”,可謂是如出一轍,可以說詞人毫不吝惜讚美之詞。顯然,詞人讚歎的是梅花孤高逸韻、傲世不群、冰清玉潔的品格

李清照的這首詞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她把梅花把花與人結合起來表現,自成高格,這正是李清照詠花詞作高明之處。詞人對梅花的審美態度和寫作方法,折射出她對自身和人生的認識理解。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這首詞讀來瀰漫著一股淒涼悲苦的情調,因而在這首詞裡,詞人借物詠懷,暗寓了身世之感,詞作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厚,詞意與詞境高度契合、情與景完美交融。

李清照塑造的梅花形象,堅貞和清高的特點躍然紙上,從中透露出其鄙棄世俗的情懷和品性,更表現出她高格獨迥、卓然超群的人格

詠梅詞作在李清照的詠花詞作中數量為最,梅花幾乎就是她本人的化身。李清照詠梅詞的可貴之處不僅僅在其高雅清麗,也在於孤芳自賞,即高雅中傲放的孤獨感。

李清照在這首詞中突出了梅花格調意趣優雅高遠的特點,讚美了梅花飽經風雪而仍孤高自傲、對人生存有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這梅花的形象難道不是李清照對自身的敘寫嗎?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李清照的另一首詠梅詞《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被清代詞學家、文學家朱彝尊譽為“得此花之神”的佳作。原詞如下: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在這首詞中,李清照匠心獨運,不僅寫出了梅花的色香和精神,更將其幽深的女性情懷融入其中,整首梅詞自然渾成,曲盡人意。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在李清照眼中,初開的紅梅花瓣嬌嫩,猶如紅色的凝脂,鮮嫩的梅蕊像美玉一樣溫潤,恰恰是這樣溫潤如美玉,嬌嫩似凝脂的梅花在詞人眼前綻放開來。

詞人忍不住對著梅花輕輕地詢問:幸運的梅花,你的花兒是否已開遍?詞人不知道它蘊含多少幽香,只覺得蘊藏著無限的情意。春日裡窗下有人憂傷憔悴,愁悶煞人,連闌干都懶得去倚。想要來飲酒賞梅的話便來吧,等到明天說不定要起風了呢。

《玉樓春》上片由外而內,由形到神,層層深入地刻畫了梅花之美,探花、賞花,意趣盎然。“不知蘊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讚美了梅花沁人心脾的幽香和含而不露的無限情意,顯示了梅花不僅以外在的嬌美吸引世人的注意,更以其內在的高潔品質和深厚涵養贏得了人們的點贊與關注。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下片則由花及人,她曾如紅梅綻放、青春嬌豔,但如今經歷人生風雨,已顯憔悴。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韶華易逝,歲月倥傯。梅花是這樣,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末句“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便擺脫了傷春的愁緒,邀梅對飲,勸自己珍惜眼前的美景與青春。情懷愁悶的李清照與花互賞互惜,而內心深處渴望的卻是愛人能及時到來與她相對小酌,共賞梅花。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這是詞人昔日曾經擁有的幸福,而今卻變得難以把握。一旦明朝風起,花難再賞,人也將更加憔悴失意,如梅含香的她雖情意無限,卻不知丈夫還能否再來欣賞、憐惜。

細細品味李清照的這首《玉樓春》,詞句中充盈著的淡淡的憐梅惜春的感傷情緒,如同流水一樣,從詞人的筆尖心頭流瀉而出。

但讀完詞作,又不會給讀者帶來些許壓抑,有的只是對李清照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的讚歎與驚羨。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是一首惜春懷人之作,詞人以梅花為抒情線索,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塑造了一個感情豐富而專注的女主人公形象: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 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 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詞作開頭描繪出初春的美好景象:春天已到長門宮,春草青青,梅花初開,有的已經綻開了花瓣,迎接明媚的春光,有的還是含苞待放。那江梅蓓蕾與花朵相間,花蕊與梅枝互襯。

詞人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派嬌豔的、生機勃勃的新春景象。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透過這樣的描寫,抒發了詞人熱愛春天和回到親人身邊時的歡愉心情,蘊含著詞人對即將重新開始的新生活的憧憬。

詞人取出上好的碧雲茶,碾碎的茶葉像白玉一樣晶瑩,她想留住春光清晨的好夢,就在她輕輕端起茶杯想喝一口的時候,一杯碧綠的春景瞬間就將給驚破了。

層層花影掩映著重重門,疏疏簾幕透進淡淡月影,多麼好的黃昏。但這樣美好的春光,卻被詞人在兩年中辜負了三次。在此時此刻,她說什麼也不能再辜負了這美好的春光了,說什麼也要好好品味今春的溫馨。

在這裡,詞人抒發了不辜負美好春光的願望,因此可以說,梅花是她新生活的寄託和希望。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來李清照在青州期間,和丈夫曾有過多次短暫的分別,分離曾讓她多次辜負了春日的美好時光,所以在期待與丈夫的再度重相逢時,詞人的喜悅之情是溢於言表的。

同樣是梅花初綻的春天,詞中一掃以往相思幽怨的灰暗色調,再也沒有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相思與愁緒。

在這首詞中,體現了女詞人李清照對丈夫的依戀、款款深情以及期待丈夫歸來後的無限欣喜之情。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這是李清照17歲的詞作《浣溪沙》中的前幾句。此時的她還待字閨中,還沒有遇到她的白馬王子趙明誠。詞中寫了在初春時節她與閨蜜們“鬥草”的遊戲。

雖然燕子還沒飛回來,江梅也已凋謝,但絲毫不影響她們的心境,她們在青草初生的田野裡尋尋覓覓,在明媚的春光裡自由地追逐。這幅圖景顯現出詞人天真爛漫、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性格特徵。

南渡途中,詞人四處奔波,夫妻二人平生收藏的金石古玩在轉運途中也喪失殆盡,詞人居無定所,長時間過著飄零寓居的生活。

即使是詞人在這樣的生活境遇中,她也不失優雅,她也從容地面對生活。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而在這首名為《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的詞中,女詞人就用輕鬆略帶俏皮的筆調生動地記錄下了在一個寒梅初綻的日子裡賞梅、折梅、佩戴梅花的情景:“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當芳香可愛的梅花盛開時,對梅花愛得執著的李清照還是忍不住要採摘一枝梅花,插戴在自己的頭髮上,這也顯示了詞人矢志不渝的愛梅品格。

對於賞梅的心態,李清照在《殢人嬌·玉瘦香濃》一詞中,有著精彩的描寫:

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樓楚館,雲閒水遠。清晝永,憑欄翠簾低卷。

坐上客來,尊前酒滿。歌聲共、水流雲斷。南枝可插,更須頻剪。莫直待西樓、數聲羌管。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上片開門見山,吟詠梅花且嘆悔此次賞梅又遲來了一步。翻開詞章,詞人描寫了這樣的一個畫面:玉色的白梅花清瘦飄逸,淺紅色的梅中上品檀香梅相形之下顯得色澤濃豔,它們散發著襲人的香氣;白雪正在消融,那雪壓梅枝的美景已不見;真真令人遺憾,沒想到賞梅竟然又來晚了。

在江水之濱,錯落有致地排列著無數亭臺樓館,這裡梅花競放,又是賞梅的好去處;詞人間或仰望天空中飄蕩的白雲,間或俯視東流的江水;清涼的白晝是這樣漫長,沉醉在陣陣梅香中的探梅人,憑倚著雕欄放眼遠望,信手卷弄著低垂著的翠綠色的帷簾。

江濱的樓閣中,賞梅的人絡繹不絕,當良友相聚時,他們舉杯飛觴、開懷暢飲、縱歌抒懷,充滿詩興豪情的文人雅士對酒當歌,面對著高雅又令人心曠神怡的梅花。於是,群情激動,縱情高歌。這歌聲嘹亮悠揚,響遏行雲,響徹流水。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該詞至此,歡樂之情已達高潮,激越的情緒隨著歌聲止歇漸漸平靜下來,另一種心態便代之而起。

詞人筆鋒一轉,回到賞梅的現場,然後詞作恰恰在詞人的感嘆聲中,在獨自登上西樓的腳步聲中,在幽怨的羌笛聲中曲終闋盡。

那南邊向陽枝頭上的花兒令人喜愛,可以攀折供插,需趁著它方開未殘,快多些採擷,或簪在鬢邊,或插放桌案,把梅花的疏姿倩影和梅花的寒香冷豔儘可能地多留一些在身邊。詞人甚至呼籲:千萬不要等到花瓣殘落、隨風化泥的時刻再惆悵留戀。

這首詞看似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其實李清照是運用了“以樂寫哀”的手法。詞人的弦外之音卻是借物抒情,感傷光陰流逝,花開花落,容顏易老,聚少離多,人生得意與相聚之時需盡情歡暢,待到《梅花落》的曲調已經奏起,羌笛聲聲泣訴別離的時候,離愁別怨便會鋪天蓋地地襲來了。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趙明誠去世後,李清照用一首梅花詞《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開啟了詠梅悼亡的先河: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孤雁兒》寓悼亡於詠梅之中。全詞沒有直接描繪梅的色、香、姿,也沒有歌頌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為個人悲歡的見證者。詞人著力描寫了丈夫去世後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淒涼悲絕的心情。

詞作開篇,詞人的視線由室內投向室外:藤床紙帳,沉香玉爐,如水的情懷,景物是清淨素雅的,心情是孤寂悲涼的。

詞人在開篇幾句中,將景與情結合起來,營造了一個悽清的意境。

詞人心如止水,正當她孤獨悲涼之時,忽然傳來那哀絕悽切、催人淚下的“梅花三弄”。笛聲引得詞人放眼窗外,小風疏雨,梅心乍開,物是人非,更使人愁腸百結,淚如雨下。含苞欲放的春梅似乎也能體會詞人淒涼悲絕的心情,當她為笛聲所動,悲痛欲絕時,梅花也不禁動魄驚心、芳心破碎了。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梅花是李清照人生際遇的見證者,同時也是與詞人心靈相通的生命體。窗外的寒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女詞人望著窗外的雨滴,她若有所思,她一語不發,只見她早已淚流滿面。

處於風吹雨打環境中的梅花與淚眼朦朧、無所憑依的詞人相互映襯,疏風細雨又隱託著詞人現實境遇,梅花與詞人進一步融合。

趙明誠已經去世,人去樓空,睹物思人,縱有梅花好景,又有誰與自己攜手同賞呢?詞人思念丈夫,悲痛欲絕,她想模仿東晉陸凱折梅贈友的故事,折枝寄梅,以使她和被思念者都得到一些慰藉。然而,此刻折下的這一枝梅花,尋遍人間天上,竟無一人可供寄贈。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那人間天上再無人堪寄的一枝梅花已與李清照的生命情懷融合為一,再難分解。這是飽經風霜的女詞人在晚年的生命哀歌,是她發自內心深處的真情告白。

詞人的孤獨悲痛似乎也只有手中的梅花能懂。無人堪寄的孤枝與飄零寓居的女詞人的命運是何其相似,梅與詞人的形象完全融合,梅花超越了它的植物形象,成為詞人情感宣洩的載體,梅花承載了作者豐富深厚的情感精神。

李清照詞中的生活和情感都是她親身經歷和親身體驗過的,帶有詞人自己的個性和情趣,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情美。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李清照晚年寫過一首《清平樂·年年雪裡》,便概括了自己一生賞梅的經歷。與其說是李清照一生賞梅的經歷,還不如說是女詞人一生情感軌跡的寫照,原詞如下: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上片是詞人對她和趙明誠往昔賞梅情景的回憶,詞人抓住“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這兩處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生動地再現了詞人早年賞梅的情景和興致,表現出她早年生活的歡樂、閒適,也能看出步入婚姻殿堂的李清照對生活的熱愛。

李清照婚後,與丈夫趙明誠感情極篤,幾乎朝夕相處,歌詠唱酬,文字校斟,抽書鬥茶,頗得唱隨之樂。

據宋代文人筆記《清波雜誌》記載:“傾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健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

可見,詞中“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一句,正是女詞人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下片是詞人對南渡之後長期飄零寓居生活的綜述。詞人以“故應難看梅花”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身世之苦、命運之憂,表現出當時詞人飄零淪落、衰老孤苦的處境和飽經磨難的憂鬱心情。

南渡之後,李清照過著飄零寓居的生活,特別是趙明誠的去世給詞人造成了極大的精神打擊,她的生活也曾一度陷入困境。

此時雖梅花依舊,而詞人的心境已大異於前,追憶往昔,那雖零落但仍能帶給自己無限歡愉的梅花,而今即使把它揉碎也換不起一點歡樂,反而贏得了滿身的清淚。醉看梅花片片飄落,怎能不讓詞人睹物思人、黯然傷神?梅花的命運,不正象徵了詞人自己晚年漂泊無依、飄零寓居的身世嗎?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從以上李清照的詠梅詞中,我們可以看出她是這樣的一位詞人,她將個人經歷與文學傳統相結合,且能破俗就雅,推陳出新,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和非凡的匠心精神將自己的人生和情感寄寓在梅花中,並賦予梅以鮮活的生命力。

李清照把梅的生命歷程與自己的身世際遇、人生道路加以對照,寫梅同時也是在寫自己,關照梅同時也是在關照自我。李清照詠梅,不單單是讚揚梅花的品格,同時也是在寫自己的人生,抒自己的情懷。

李清照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恰似那朵梅花:此花不與群花比

在藝術手法上,李清照賦予了梅花更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色,突出了梅花的生命之美

。在李清照筆下,梅花的每一種情態都融注了自己濃烈的情感,詞人賦予了梅以人一般的生命和靈性,使它也會有人一樣的情感。

李清照詠梅詞確實做到了情與景的完美交融,正因如此,才使她的一首首詠梅詞在千年之後依然有著驚豔歲月、溫潤歲月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