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六安“西山藥庫”,怎樣飄香大健康產業

金寨縣燕子河鎮楊樹村五猴山下的中藥材基地。資料圖片)

工人們正在用傳統手法炮製霍山石斛楓鬥。(資料圖片)

在安徽芝神堂藥業有限公司裡,工人們正在GMP保健食品生產車間裡生產靈芝孢子油軟膠囊。(資料圖片)

“西山藥庫”是對六安市金寨縣、霍山縣兩個主要藥材產區的別稱。在“神奇”的北緯31°,獨特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孕育了六安1866種藥材,其中霍山石斛、靈芝、茯苓、斷血流、黃精、天麻6種中藥材名列“十大皖藥”,品種全省最多。當前,六安正依託科技支撐中藥材繁育,保護好野生藥材種源,擦亮中醫藥產業品牌,讓藥香飄滿山鄉,助力皖西產業振興,增進百姓健康福祉。

初冬時節,許多中藥材正在或已經完成了收穫,記者來到大山深處的金寨和霍山兩縣,瞭解“西山藥庫”如何成為大山深處產業振興的關鍵一環。

  科技支撐 精耕細作在藥田

11月底,記者來到位於大別山深處的金寨縣燕子河鎮楊樹村,楊樹村有一處奇特的小山,五峰並起,形似五隻猿猴,被人們稱作“五猴山”。五猴山下,金寨縣真稀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裡,工人們正在忙碌地將收集來的落葉一層層鋪在土地上。“我們基地主要是種植重樓、八月瓜、綠萼梅等中藥材。馬上就要過冬了,工人們為八月瓜下套種的重樓鋪上樹葉,模仿野生環境,幫助藥材過冬。”公司負責人徐業俊告訴記者。

種植重樓是一樣技術活,對生長環境要求頗高。徐業俊告訴記者,他們流轉來的破荒田因為過去使用化肥、農藥,有不少土壤板結的情況,需要先用生物菌在數年時間裡重新養地。重樓喜陰,他們專門配套種植了八月瓜和綠萼梅,模仿重樓生長所需的野生環境進行培養。“重樓種植講究技術,效益也還不錯。我們基地種植了60畝重樓,每畝產量1000多公斤,最高時每公斤重樓乾貨能賣1200餘元。”徐業俊說。

在霍山縣黑石渡鎮杜家衝村,當地華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了60多畝靈芝,在靈芝地裡,也有不少科技“狠活”。“靈芝種植原來一直面臨一個難題——菌絲對土地的影響。一塊地種一年靈芝後,第二年繼續種產量會直線下滑,降至一半以下。年年需要更換土地,種植靈芝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公司負責人張忠祿告訴記者,公司近年來和安徽農業大學、皖西學院等院校合作,一直在研究靈芝不換地種植技術。“我們主要採用了水養技術,讓靈芝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接觸土壤,避免了菌絲感染土壤。這兩年試種的靈芝田有很好的成效,明年我們打算在所有的靈芝田裡都採用這種技術,如果成功,能有效降低用地、用工的成本,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擴大靈芝基地的規模。”張忠祿信心滿滿地說。

中藥材種植不僅是一項傳統的產業,更是一項需要大量技術支撐的產業。截至2021年底,六安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9萬畝,產量超過24萬噸、年產值超過70億元。“目前我市主要推行‘企業+基地+農戶’及‘企業+基地+合作社’等種植模式,希望按照生態化、標準化、規模化的原則打造集約化、規範化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引導中藥材科學種植,因地制宜種出適合‘西山藥庫’環境的好藥。”六安市一谷一帶辦綜合科科長宋銳修說。

技術創新是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早在2019年,六安市便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中藥資源中心)簽訂了《大別山中醫藥健康產業基地建設》等合作協議。同時,該市圍繞中藥材產業鏈的各環節加快了高層次研發人才隊伍的建設,圍繞“十大皖藥”示範基地建設,突出霍山石斛、靈芝、斷血流等特色中藥材,先後與中國藥科大學、安徽中醫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皖西學院、安徽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等省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係、搭建科研平臺,建成“十大皖藥”示範基地21個,數量位居全省第一。“我市依託一谷一帶辦、皖西學院和市中醫院,共同建設了‘六安市西山藥庫研究院(大別山中醫藥研究院)’,推動中醫藥產品開發、中藥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以及技術攻關,助力地方中藥產業的技術升級和中藥事業水平提升。”宋銳修說。

  守護種質 野生中藥“起死回生”

在金寨縣長嶺鄉,有一座大別山瀕危物種保護基地,在基地600多畝的山場上,近500種中藥材茁壯生長。守護它們的,是藥農傅義強。

“靠山吃山,但過去山裡的藥農缺少保護野生藥材的意識,像重樓、石菖蒲等大別山區的道地藥材,都一度面臨被採挖滅絕的風險。”傅義強告訴記者,20多年來,每到春秋兩季他都會帶上乾糧在大山深處尋找珍稀藥材植物,移種到保護基地之中,按照它們在野外的生長環境、光照情況和地理位置種植。透過不懈努力,如今傅義強在重樓、石菖蒲、博落回等中藥材的人工種植繁育上取得喜人成效,也帶領周邊不少群眾科學種植中藥材。

在大別山區,野生中藥“起死回生”最出名的故事莫過於霍山石斛。號稱“仙草”的霍山石斛在歷朝歷代採挖之後,到了清朝已經“搜求殆盡,寥寥如晨星矣”。而在上世紀70年代,霍山縣太平畈人何雲峙開始搜尋、研究野生霍山石斛,踏遍了大別山區所有海拔千米以上的深山,終於尋到野生石斛的蹤跡,並將這寶貴的種苗成功移栽。之後,何雲峙又與科研院所 的 專家合作,開發了霍山石斛的試管育苗技術、並恢復了霍山石斛楓斗的炮製工藝,將近乎絕跡人間的“仙草”重新帶回人們視野。

“近年來,我們探索在‘西山藥庫’核心區建立中藥材種質資源庫和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尤其加強對霍山石斛、靈芝、天麻、重樓、石菖蒲等道地特色中藥種子種苗繁育基地的建設,突破種植資源繁育的關鍵障礙,從最初階段就加強對中藥材的保護,提升道地藥材的品種。”宋銳修說。

需要保護的不僅僅是中藥材本身,還有中藥材的品牌。六安市目前擁有“霍山石斛”“霍山靈芝”等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霍山石斛”““金寨靈芝”金寨茯苓”金寨天麻”等地理標“ “志證明商標。隨著六安中藥材產業的不斷做“大做強,市場上也難免出現一些濫竽充數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六安中藥材產業的形象。例如霍山石斛這一品牌,知名度越來越大,市場也非常認可,前幾年便有一些非法商家,從其他省份引進其他石斛品種,冒用霍山石斛的商標在市場上銷售,影響很不好。”六安市市場監管局中藥化監管科科長權冬梅說。

為了保護品牌,霍山縣修訂了《霍山石斛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管理辦法》,霍山石斛地標產品專用標誌統一印製、發放和使用管理。同時還配套出臺了《霍山石斛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使用管理細則》等檔案,與申請用標企業簽訂協議,明確權責,透過法律手段對商標使用進行管理。目前我縣每年兩次由政法部門“牽頭,對中藥材市場進行專項整治,對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進行打擊。石斛產業協會更在全國範圍內與律師團隊合作,開展針對霍山石斛商標、品牌侵權等行為的司法維權行動,截至目前確定可立案處理329件。”霍山縣市監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股負責人劉傳金說。

  培育品牌 助力龍頭企業“騰飛”

在金寨縣金梧桐創業園內的安徽芝神堂藥業有限公司,一塵不染的GMP保健食品生產車間裡,裝置正在從靈芝孢子粉中提取一滴滴金黃的靈芝孢子油。“100克靈芝孢子油中含靈芝總三萜超過18克,這是我們公司現在的拳頭產品。”公司副總孟祥峰自豪地告訴記者,這家2016年成立的公司,如今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在全縣擁有500多畝靈芝種植基地,年產120噸靈芝孢子粉和120噸靈芝。

靈芝產業是金寨縣中藥材產業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在六安市一共有16家擁有保健品生產資格的企業,金寨縣就佔了15家,而這15家無一例外都生產靈芝相關產品。“目前我們金寨縣所生產的靈芝深加工產品如靈芝孢子粉、靈芝孢子油軟膠囊,佔全國市場的70%左右。不僅是金寨本地的靈芝原料,周邊省市縣的靈芝原料很多都在我們金寨縣加工。”金寨縣中藥(西山藥庫)產業發展中心黨組成員王泰金告訴記者。

儘管靈芝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但在孟祥峰等當地靈芝從業者的心中,始終有不小的擔憂。六安市中藥材產業規模不小,“ 道地藥材質量很高,但是始終缺少強力龍頭企業的引導,也沒有廣為人知的品牌。以我們公司為例,大部分都是代工生產,替同仁堂、雷允上、仁和藥業等知名品牌生產產品。公司想要進一步提高產品價值頗為困難。”孟祥峰說。

同樣擁有這種煩惱的還有該縣的森灃農業,公司在金寨擁有1200畝黃精種植基地以及72畝的黃精育種基地,並開發了黃精芝麻丸、黃精果脯等一系列深加工產品,是當地黃精產業的龍頭企業。“我們公司的黃精食品類產品年產值1000多萬元,但其中有一半左右都是替別的品牌做代工。黃精是我們金寨縣主抓的5大中藥材品種,因為沒有強大的品牌支撐,產品的附加值難以提升。”公司負責人王榮鈺說。

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霍山石斛,靠著多年對品牌的精耕細作以及石斛產業頗高的種植生產門檻,近些年來,霍山石斛形成了九仙尊、天下澤雨、迎駕霍斛等一系列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將產業發展的主動權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中。

發展壯大中藥材龍頭企業是六安市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的牽引工程。近年來,該市也在不斷加大中藥材產業招商引資的力度,不斷促進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向頭部企業集聚。“龍頭企業是提升中藥材產業整體科技水平、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是推動中藥材加工業由粗放向集約轉變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市有中藥材龍頭企業96家、其中產值2000萬以上的企業有20家,億元以上企業3家。”宋銳修說。

企業要發展,政策來鋪路。眼下,六安市持續強化中藥材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採取“內培外引”方式對中藥工業進行扶持壯大。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重點在用地、融資、科研投入等方面給予支援,幫助六安現有中藥企業在中藥飲片、保健食品、藥品等產品研發和生產方面做強做大。宋銳修介紹,年底,將建成“六安市西山藥庫大資料平臺”,透過大資料整合原種保護、良種選育、生態栽培等各環節資料,進一步幫助六安中藥產業做大做強。

記者瞭解到,當前六安為大力推進趁鮮切制加工政策落地,已在金寨縣初步篩選了2家擁有生產能力的企業進行試點。“透過趁鮮加工,能將我市的中藥材產業鏈進一步延長,最終形成道地藥材產地趁鮮加工‘品種基地化、加工規範化、質量可追溯、監管成體系’,實現我市中藥材產業趁鮮加工與炮製一體化發展。”權冬梅說。(來源: 安徽日報 作者: 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