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孔融讓梨”成為反面教材?美德被譏諷為作秀,網友:想多了

孔融是東漢時期的魯國人,也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第20代孫。“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這是《三字經》中的句子。也讓“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孔融也因此成為“恭謙禮讓”的典型,長輩們常常用這個故事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

現在有些人喜歡刻意從另類的角度解讀經典,提出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觀點,來說明自己的獨到,大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以此來吸引流量。“孔融讓梨”這樣經典的人物和事件,想不到也有“歪嘴和尚”對此做出了一些不一樣的解讀。有人提出,“孔融讓梨”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動機值得深思,因此並不值得宣傳和提倡。

“歪嘴和尚”們認為,孔融讓梨的時候只有四歲,按理來說這樣的大的孩子思想才剛剛啟蒙,做事基本憑的是本能,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選小梨是違背本心的做法。而一個四歲的孩子為什麼選擇“讓梨”,做出違背自己的本心的事呢?他這樣做就是要以此獲取父母和客人的讚譽,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作秀”。

事實證明,孔融的這場“秀”是很成功的,不僅獲得父母和客人的讚譽,而且流傳千古。所以這些人據此斷定:“孔融讓梨”其實就是小孩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做法,不值得宣傳。

當然,對於這個故事,有人還提出了另一種解讀,認為孔融之所以違背自己的真實想法,選擇小梨,是因為根本就不敢選擇大梨。由此推斷出孔融平時在家裡的家庭地位不高,甚至經常被哥哥姐姐欺負,因此在挑選梨的時候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長輩問及的時候,也不過是編了一個看上去很高大上的藉口罷了。

由此,這些“專家”又得出了一個結論,孔融小小的年紀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委曲求全,這樣的性格特徵長大之後只怕也是膽小懦弱,一心想著去迎合別人。更有一些人由此引申出了中外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國人講究的是“溫良恭謙讓”,而西方的教育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勇敢,冒險的精神,要求他們尊重本心。所以西方家長不會鼓勵孩子“讓梨”,而是鼓勵他們喜歡的東西就要勇敢爭取。

為了讓以上的理論站得住腳,一些人還找出了依據,比如孔融最後被曹操以“不忠不孝”、“誹謗朝廷”的理由殺害,死後竟然連願意給他收屍的人都沒有,以此證明孔融的人品有問題。其實這有點斷章取義了!孔融長大之後不僅頗有才名,位列“建安七子”之一,而且官也當得不小,他歷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國相等職,時稱孔北海。

因其生性喜結賓客,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因此才得罪曹操招來殺身之禍,這隻能說孔融性格比較執拗,並不能說明其人品有問題。

認為“孔融讓梨”是有心機,之作秀的人完全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了。讓梨之時,孔融只有四歲,能有如此之深的心機和作秀的心思?“人之初,性本善”,孔融讓梨的舉動正是出於家庭教育的薰陶和心中的善念。

謙讓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長期的耳聞目染之下,四歲的小孩子做出謙讓的舉動也就並不奇怪了。西方人不理解還可以理解,但是我們國內的“歪嘴和尚”們硬要說這是作秀,就有點譁眾取寵的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