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婺城農民種糧挑上“金扁擔”

11月9日上午,在婺城區白龍橋鎮下楊村,金黃的稻浪隨風搖曳,4臺收割機齊頭並進地穿梭在稻田中,一邊吃進稻穗,一邊吐出稻稈,豐收的場景蔚為壯觀。

種糧大戶楊桂芳告訴記者,今年他種了700多畝晚稻,雖然受到旱情影響,但在政府調水保灌政策的支援下,不但沒有減產,還比去年產量略增,預計畝產達到450多公斤,晚稻打下63萬斤沒問題。

傳統方式種糧,收割時最忙。怎麼忙,農民用一天到晚忙在田裡來形容。而眼前的楊桂芳,幾乎不用下地,往田埂上一站,喊著大嗓門協調著收割機機手,一派輕鬆的樣子。“農場裡4臺烘乾機每天能烘乾44噸左右稻穀,4臺收割機按照每天44噸稻穀的量收割,用不了七八天就能完成。”他說,全程機械化讓種糧農民挑上了“金扁擔”,告別了傳統的收割忙,種糧越來越輕鬆。

種糧二十多年,從人工、半機械化到全程機械化,楊桂芳見證了種糧方式的巨大變化。“早些時候收割全靠一把鐮刀,‘一滴汗珠摔八瓣’;八九年前一臺收割機還要兩人操作,一人負責駕駛,一人負責接袋裝谷,接好後肩挑手扛到大路邊,騎著三輪車送到家裡,準備找曬場曬穀;如今,一體化收割機,邊割邊脫粒,脫好粒裝入小貨車,拉到烘乾機房,烘乾後,直接入倉庫,就等著國家來收糧。”

機械化種糧這根“金扁擔”,讓農民徹底告別了“臉朝土背朝天”的日子,不下地也能種糧。細數這些年購買的機械,楊桂芳如數家珍:插秧機3臺、大型拖拉機3臺、收割機4臺、烘乾機4臺……除了購買機械,他還和其他幾名種糧大戶提出新機械的用途理念,並與機械專家一起最佳化設計,推動水稻開溝除草穴播機研發速度。

近年來,婺城區把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雙強”行動,當作“三農”共富的關鍵路徑,不斷推動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助力農業提質增效發展。一方面,按照“自主購機、定額補貼、先購後補、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戶)”的方式,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最佳化補貼兌付方式,確保農民及時享受到惠農政策。2020至2022年,全區完成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髮放的農業機械共1828臺,補貼各級財政補貼資金820。19萬元,惠及農戶1581戶。另一方面,積極推廣高效節能環保實用的新型農機裝備,使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水平得到持續快速增長,其中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