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李廣為何到死沒封侯?細扒《史記》《漢書》不同將領對匈奴戰績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黎子堂

字數:7619,閱讀時間:約20分鐘

編者按:對於李廣的功過評價,算是網際網路上經久不衰的老話題了。一方面, 大部分愛好者不滿於太史公對李廣的過分溢美,認為李廣過大於功,不足封侯,而另一邊,也有部分人將李廣贊為秦漢一流的軍事家,甚至有人將其與衛霍並列,乃至排到衛霍之上。那麼,該如何評價李廣,筆者以為,則要拋開個人成見,重新梳理史料。下文筆者嘗試以《史記》為主(不特別標註的引文皆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結合《漢書》等史籍的記載對李廣的功過進行梳理。

▲李廣畫像

得益於太史公對李廣的偏愛,單獨列傳的大篇幅使得後人可以更詳細地瞭解李廣的生平履歷。其中也涵蓋了李廣一生的戰績。

根據李將軍列傳的記載(紀年上則結合其它本紀、列傳、表的記載),筆者將李廣的軍事生涯列表如下,其中紀年上包含筆者推測的內容則尾註於後。

紀年

地點/出發點

所領兵數

對手

表現/戰果

孝文帝十四年

不明

匈奴

從軍擊胡,殺首虜多

孝景帝三年

昌邑

不明

吳楚軍

取旗,顯功名昌邑下

孝景帝時

上谷

不明

匈奴

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

孝景帝中六年六月/八月[1]

上郡

不明

三射鵰者

匈奴數千騎

從百騎往馳三人(射鵰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

射殺胡白馬將

孝景帝中六年後[2]

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

不明

羌人、匈奴

隴西:羌(反),(李廣)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詐而同日殺之

北地、雁門、代郡、雲中:以力戰名

武帝元光元年冬十一月

雲中

不明

為驍騎將軍屯雲中,六月罷。

武帝元光二年夏六月

馬邑

不明

匈奴

廣為驍騎將軍,領屬護軍將軍。是時單于覺之,去,漢軍皆無功。

武帝元光六年春/(馬邑其後四歲)/馬邑後五年之秋(元狩元年)[3]

出雁門、關市下(匈奴列傳)

萬騎[4]

匈奴

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射殺追騎,以故得脫。。。。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武帝元朔元年至後數年

右北平

不明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武帝元朔六年

出定襄

不明(推測在萬餘或數千)[5]

匈奴

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而廣軍無功。

武帝元狩二年夏

出右北平數百里外

四千騎

匈奴左賢王部四萬騎

(李廣)射其裨將,殺數人。。。廣軍幾沒。(武帝紀載)殺匈奴三千餘人。

武帝元狩四年

出定襄

不明

以為前將軍。。。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引刀自剄

以上,就是李廣的軍事生涯。下面,筆者按時間順序,對其功過進行評述。

文景時代

首先,縱觀李廣的一生,其主要戰功都集中在了文景兩代。首先是其人生的首秀,孝文帝十四年從軍擊胡,取得殺首虜多的戰績。再就是孝景帝三年在昌邑城下的取旗之功,但是取旗之功僅見於《史記李將軍列傳》,在《漢書李廣傳》中,取旗的記載被刪去,僅僅提到顯名。

所以取旗之功是否屬實,可能要打上個問號。但結合其後梁王授其將軍印的行為來看,李廣在昌邑戰中應該是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且當是作為陷陣勇將,博得了梁王的賞識。但私受將軍印的行為基本抵消了李廣在昌邑下的戰功。

而其後就是在上谷任太守,《史記》記為匈奴日以合戰,似乎匈奴經常與李廣交戰,但是《漢書》中又將此改為了數與匈奴戰,說明作戰頻率並不高。那麼,這個能否算為戰功呢?

筆者以為不行,首先,查《史記》和《漢書》的記載,景帝年間,上谷並未遭受過匈奴的大規模入侵。所以所謂數與匈奴戰,恐怕指的是與小規模匈奴劫掠部隊的交戰。居延漢簡中多有反映這類小規模匈奴入寇的情況,儘管這些簡牘記載的事例主要為漢武帝以後,但也可以用來倒推漢前中期的情況。

按漢簡中所反映的匈奴入寇規模來看,有“大眾”“可八十餘騎”“可卌餘騎”“可二十餘騎”“可九十騎”等多種規模,大多為數十騎的情況。而這是漢武以後匈奴實力衰弱的情況,在漢景帝時,匈奴正盛,其入寇規模可能更大,在百餘左右。結合公孫昆邪“數與虜敵戰,恐亡之”的描述,李廣可能就是親自率領小部分親兵,阻擊攔截入寇的數百餘匈奴騎兵。而由於其親身作戰的風格,以至於公孫昆邪“恐亡之” 。就這種情況來看,筆者以為,不能算是戰功,只能說是其作為太守應盡的職責。

▲漫畫中對匈奴形象的還原

再就是孝景帝中六年匈奴大入上郡時,李廣親率百騎追擊射鵰者。射殺二人,生獲一人,如果這是一箇中下級軍官取得的戰果,或許能稱得上戰功。但李廣彼時的身份是一郡太守,區區三首虜的戰功,實在不足以稱道。

其後,李廣又遇見數千匈奴騎。儘管解鞍馬的計策成功讓其部安然脫逃。但這一情況過於特殊,且充滿了僥倖。李廣作為整個上郡防務的總負責人,其本應該指揮大軍,居中排程,以防不測,即使自己出擊,也應該做好主力部隊的預案措施。可其卻拋棄大軍,出現了“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也就是說,李廣在自行出擊時並未給大部隊安排任務,又未告知行蹤,導致了部隊群龍無首的問題。所以,如果其解鞍馬的計策失敗,其導致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不僅他所部百騎覆沒,群龍無首的大軍更將遭受不可避免的損失。

再者,我們把目光放到整個匈奴大入上郡的背景下來看,據《漢書-景帝紀》的記載:“(中)六年,六月,匈奴入雁門,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馬。吏卒戰死者二千人。” 由此推測,此處匈奴入侵規模可能較大,從雁門至武泉,到上郡一帶,均受波及,造成吏卒戰死者二千人的損失,上郡更是出現苑馬被匈奴取走的尷尬局面。

這有可能就是因為李廣拋下大軍自行出擊導致的結果。所以,匈奴大入上郡一役,李廣實在稱不上有功。而楊寧寧前輩也在《從漢匈戰爭中認識真正的李廣》一文對此役李廣的表現提出嚴厲的批評。筆者將其論述摘引如下:“他(指李廣)沒有考慮由於個人的衝動冒進將會給朝廷和軍隊造成什麼樣的嚴重後果。”故,筆者將其在上郡的表現,歸為過。

接著就是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各地任太守的事蹟,諸史籍均未詳細記載,僅李廣自述中提到其在隴西時遇羌人叛亂,誘降八百人後殺之。雖說行為並不道德,但也能算為一功。其它則僅有《李將軍列傳》中描述的以力戰名。甚至以力戰名在《漢書-李廣傳》中都被刪去。

所以力戰可能指的是在任期間對付匈奴小規模入寇的情況。同時,匈奴沒有大規模入寇,也說明李廣在任上的防務工作較此前有了改進,可能吸取了在上郡的教訓。再考慮到武帝時李廣能被左右稱為名將,他在對付匈奴小規模入寇上和威懾匈奴、加強邊郡防務上有不小的功績。此與隴西平羌亂可算為兩大功績了。

▲漢軍陷陣

以上為李廣在文景時期的主要功過。作為對比,筆者擇取了文景時期的另幾位太守。

首先是孝文帝時期雲中太守魏尚。馮唐評價其為:“今臣竊聞魏尚為雲中守,軍市租盡以給士卒,出私養錢,五日壹殺牛,以饗賓客軍吏舍人,是以匈奴遠避,不近雲中之塞。虜嘗一入,尚帥車騎擊之,所殺甚眾。”

這句評價發生在匈奴大入朝那、蕭關後。在此前,魏尚做太守做到匈奴遠避,當是指匈奴不敢大規模入侵,這點從《匈奴列傳》《文帝紀》中可以得到佐證,而“虜嘗一入,尚帥車騎擊之。”則當指代應對匈奴小規模入寇。就此來看,魏尚的表現與李廣在諸邊郡的表現基本相同。但魏尚復為雲中太守後,卻出現了問題。

《匈奴列傳》載“匈奴日以驕,歲入邊,殺略人馬甚眾,雲中、遼東最甚。郡萬餘人。” 也就是說,匈奴在文帝十四年後開始歲入雲中,魏尚在此階段當是沒作出突出的貢獻了,且在孝文帝后四年,更是出現匈奴大入上郡、雲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眾的情況。

此時魏尚是否在任不得而知,若是在任,則可算作失職。再對比李廣出現的最大損失,則是任上郡,僅是被取苑馬,吏卒戰死者二千人(似為諸郡傷亡總和,但上郡損失算上民眾當也在此數。)如此來看,李廣任諸郡太守的表現,相對於孝文帝時期以魏尚為代表的諸邊郡太守來看,還是可圈可點的。

不過,從地圖上看,雲中雖北部有長城,但是東西兩邊卻是大窟窿。西部九原郡城少人弱,東部,代北無長城,且城池更少,匈奴可長驅直入,對付雲中可從九原和代地兩邊夾擊。所以雲中的防守難度相比李廣所任職的邊郡來說要高得多。總的來說,李廣任諸邊郡太守的功績,還是能與魏尚比肩的。

另外,再就是景帝時的太守-號為蒼鷹的郅都。郅都曾為雁門太守,具體任期時間不明,而《酷吏傳》中稱其在任時“匈奴素聞郅都節,舉邊為引兵去,竟都死不近雁門。匈奴至為偶人象都,令騎馳射,莫能中,其見憚如此。匈奴患之。” 而《漢書-景帝紀》載,景帝時期匈奴共二次侵入雁門,“(中)六年六月,匈奴入雁門。。。。。後二年春匈奴入雁門,太守馮敬與戰死,發車騎材官屯。”

結合《史記-孝景本紀》“後二年正月。。郅將軍擊匈奴。酺五日。”推測,郅都為雁門太守當是前雁門太守馮敬死後,其率軍擊退入寇匈奴,併為雁門太守。而此後,雁門也確實再無被大規模入侵的記載。但不久郅都被殺,表現不多。就表現來看,郅都是正面迎擊規模較大的匈奴入侵,並將其驅逐,使匈奴患之。而李廣唯一一次面對匈奴大規模入侵是在上郡,其表現可見於前文。所以,李廣比起郅都,可能略有不如。

綜上來看,與文景時期的諸太守對比來看,李廣基本可以對標文景時一流的邊郡將領,其守邊,也當算得上屢有功績。這也是武帝朝,他能被左右稱為名將的重要原因。

孝武時代

但是,隨著漢廷由守勢轉入攻勢,李廣作為“名將”的水分,愈來愈大。從前面表格也可以看出來,在武帝朝,李廣的軍事生涯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無功 2。有功 3。全軍覆沒或有罪。

先說第一類,無功。其具體事蹟有二件。一為元光二年夏六月,李廣參與馬邑之戰,但此役匈奴及時撤退,漢軍皆無功。李廣作為後將軍,跟隨衛青出定襄擊匈奴,此役諸將皆有功,而只有李廣軍無功,此後與李廣擔任的是後將軍有關。

第二類,有功。即元朔元年至後數年,李廣居右北平被稱為飛將軍。史記載“匈奴避之數歲” 《漢書》則記“數歲不入界” 可能指連小規模入寇都沒了。當然,以往網上有說法稱-整個西漢匈奴都未入右北平,所以李廣在右北平的功績有水分。其實這是漏讀了史料。

《漢書-匈奴列傳》“明年春,匈奴入右北平,定襄各數萬騎,殺略千餘人。”(此處武帝紀也有載)此處的明年春,是元狩三年。彼時李廣剛因為擊左賢王的大敗而贖為庶人。李廣一去,而匈奴再犯。筆者以為,這側面反映了其飛將軍的名號不虛。不過,此功的含金量也不宜誇大。

相比下,有這類功勞的邊郡太守並不少,同一時期遼西,漁陽等地也都未曾遇大規模入侵。匈奴避開的原因,除卻李廣本身的威名,也有衛霍頻繁出擊,使匈奴入寇的重心轉移的緣故。

另外,也有說法認為,右北平被入侵,是因為李廣出右北平時帶走了右北平的部分精銳機動兵力,又在擊左賢王時全軍覆沒,致使右北平防務大削(按《秦漢軍制史論》兩漢時大郡、邊郡往往有萬騎的兵數)才導致了右北平受侵。當然,這麼講未免偏頗,但也可作一說。筆者茲錄於此,供讀者參考。

▲今人繪製的匈奴形象

總的來說,與他幾郡動輒被殺略千餘,太守被殺的情況相比,李廣也足以稱有功了。

第三類,全軍覆沒或有罪。

武帝元光六年,李廣第一次領軍出塞擊匈奴,也是武帝朝的第一次主動出境擊匈奴。《漢書-武帝紀》載:“匈奴入上谷、殺略吏民。遣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 從職位分配來看,各將軍都是獨立領軍,顯然是漢廷的一次考驗。然而,除衛青取得龍城大捷以外,其餘將軍的表現,均不堪。尤其是李廣與公孫敖。

關於李廣,太史公將其失敗解釋為是因為匈奴兵多。而《漢書-武帝紀》所載的詔令則為李廣的失敗提供了另一解釋。“代郡將軍敖、雁門將軍廣所任不肖,校尉又背義妄行,棄軍而北,少吏犯禁。” 可以推測,在戰時,李廣軍可能因為校尉棄軍導致了失敗。而李廣本人或因其親身衝鋒的作戰風格被匈奴生捕。

考慮到後面詔令提到“赦雁門、代郡軍士不循法者。” 此役李廣所部並非全軍覆沒,且有相當部分士兵突圍。但不論如何。“用兵之法:不勤不教,將率之過也” 李廣此役表現應該歸於有罪。

另外,這裡筆者還要再補充一條李廣的過錯——殺霸陵尉。李廣曾與故潁陰侯屏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夜歸時遭霸陵尉呵止。其後李廣任右北平太守時,公報私仇,將霸陵尉斬殺。筆者這裡不論李廣的道德品行如何,就論擅斬霸陵尉這一行為。

霸陵尉,《史記》索隱案百官志雲“尉,大縣二人,主盜賊。” 當指縣尉。《漢書-百官公卿表》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 霸陵尉當是四百石長吏。擅殺四百石長吏是什麼罪過,筆者這裡列幾位功臣侯者被除國的記錄作為參照:

侯/姓名

國除時間

原因

結局

貰侯 呂倩

武帝元鼎元年

殺人

棄市、國除

南安侯 宣千秋

景帝中元元年

傷人

免、國除

昌武侯 單得

武帝元朔三年

傷人 (使人二旬內死)

棄市、國除

梧侯 陽戎奴

武帝元狩五年

謀殺季父

棄市,國除

章武侯 竇常坐

武帝元狩元年

謀殺人未殺

國除

▲以上選編自《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年間侯者年表》)

從上來看,這些勳臣貴戚,均因殺人、甚至傷人而被棄市、除國。而與之相比,李廣這殺四百石長吏的性質更為惡劣。若非當時的情況是“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

也就是李廣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在此情況下,漢廷不會作出臨陣換帥的舉動,故李廣得以免罪。而從武帝為李廣開脫的理由來看,也是頗為勉強,將李廣殺霸陵尉後請罪的行為類比司馬穰笡殺莊賈。可要知道,莊賈是真的因為“軍法期而後至”“當斬”。而霸陵尉做錯了什麼呢?就此來看,此是李廣的一大罪。但終被武帝所原諒。

其後,元狩二年,李廣再出右北平。從此時的兵力分配來看,可以明顯看到漢廷對李廣出塞作戰的能力不再信任。僅給予四千騎,而同行的張騫部則有萬騎。此次,李廣與張騫異道,史書未載是李廣異道還是張騫異道。最後,李廣以四千騎被左賢王部四萬騎包圍。軍士皆恐的表現說明其“遠斥候”並未起到作用,當是被突然包圍打亂了陣腳。靠李敢數十騎馳擊才穩定了士氣。

其後李廣“為圜陳外鄉” 當是騎兵下馬,結陣迎擊。此選擇正確與否,筆者不作評論。總之,此役持續了一整日,李廣本人戰績為:“射其裨將,殺數人。” 其部具體戰績則載於他傳。《史記匈奴列傳》載為:“卒可四千人,且盡,殺虜亦過當。”《漢書匈奴列傳》亦從此說,但將殺虜過當放在了死者過半後。

《漢書武帝紀》記載了該役的具體損失情況:“廣殺匈奴三千餘人,盡亡其軍四千人。” 結合《漢書匈奴列傳》的記載來看,筆者以為,殺虜過當當是實情,但是發生在漢軍死者過半之時,大概就是漢矢且盡之際,彼時李廣下令持滿毋,此戰術在提高殺傷效率的情況下,或導致了傷亡的急劇上升。

就最終結果來看,李廣殺傷少於其損失且此殺傷似乎為其自報戰果,而非經過點校的首級。此役李廣最終軍功自如。但在筆者看來,此軍功稍有些水分,因為有類似的案例存在。

▲漢軍形象

元朔六年夏,衛青將六將軍擊匈奴之時,前將軍趙信與右將軍蘇建並軍三千餘騎兵,按《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獨逢單于兵,與戰一日餘,漢兵且盡”“(信)遂將其餘騎可八百奔降單于。”“蘇建盡亡其軍,獨以身得亡去。”

關於單于兵數,其後問罪時,有提到“今建以數千當單于數萬。”可推測單于兵當也在數萬之眾。趙信與蘇建所遇情況與李廣相似,但蘇建是自行突圍,並無人去解救,趙信在投降時餘部更有八百餘騎,考慮到兩軍合併不過三千,每人手下不過一千五百騎,所謂“漢兵且盡”的情況下,趙信仍保有一半的兵力。若其不投降,或可避免兩軍盡沒的慘劇,所以此役的失敗,趙信要負一定的責任。

而蘇建作為平陵侯、衛青舊部,屢有功績的情況下,並未得到軍功自如的處置,而是先面臨斬與囚的討論,後被囚於行在,最終贖為庶人,後雖然被起任為代郡太守,但終其一生再未得到領軍出塞的機會。兩兩對比下,李廣的軍功自如就顯得尷尬了。當然,畢竟有張騫後期為其背鍋,但若張騫沒能及時趕到,李廣恐怕就真的是全軍盡沒了。不過筆者還是尊重漢室的判決,此役歸於全軍覆沒一類,不算有罪。

最後,是李廣的謝幕篇。漠北迷路自殺。關於這一事件,歷來爭論頗多。有稱衛青與漢武帝故意給李廣穿小鞋,有稱純粹是李廣無能……篇幅有限,筆者這裡不對整場戰役作過多的分析。只想說明的是當時李廣已經六十餘歲,年老且不說,兩次全軍覆沒的表現,要漢室如何能信任他?將其至於右將軍軍,與其說是排擠,不如說是防止其再因為過於冒進而全軍覆沒的保護(此說法僅是筆者愚見,僅供參考,若要對此役作出更全面的評判,還需結合地圖和諸史料進行分析)。

而最後“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曰:“青欲上書報天子失軍曲折。”” 衛青也未對其刁難,只是進行正常程式的詢問,還讓使者攜帶乾糧前去,可謂仁至義盡。但李廣最終引刀自盡,與他同行的趙食其被贖為庶人。筆者對此役李廣的過,選擇其自述:“諸校尉亡罪,乃我自失道。” 歸於有罪。

綜上來看,在武帝朝,李廣整體以無功為主,偏向有罪。至於對比,孝武帝時代,衛霍雙子星自不必多說。李廣所謂“而諸妄校尉已下,材能不及中”也有失偏頗。前文提到的蘇建趙信,二人功勞不必多說,以三千騎獨當單于部,就足以與李廣出右北平比肩。而公孫戎奴,李碩,趙不虞等人,三從衛青,或先登得王,或數為先登,或得王虜闕氏。其戰績都是實打實的,遠非李廣那無法考證的殺裨將,殺傷多少可以比擬。

總結

最後,筆者以為,李廣的功過,應當一分為二的看待。作為邊郡太守,他是稱職的,今人對其進行評價時,應當對這一部分予以肯定。但這一份功勞,李廣有,魏尚、郅都,以及一些未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太守也有,所以這並不足以讓李廣封侯拜相。而作為領兵出塞的將軍,李廣無疑是不稱職的,具體前文已多討論,這裡不再贅述。總而言之,李廣的才能不能與其名望匹配,所謂“李廣難封” 更多還是因為其能力的不足。

參考文獻:

1。由於李將軍列傳中沒有提到紀年,此處紀年根據《史記-孝景本紀》推出。載“(中六年)八月,匈奴入上郡。” 在該年匈奴入上郡,符合列傳中“大入上郡”的記載。另外,據《漢書-景帝紀》記為“(中)六年,六月,匈奴入雁門,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馬。吏卒戰死者二千人。”此次匈奴入寇,上郡被匈奴奪取苑馬,戰死吏卒數量較多。↑

2。關於李廣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的時間,《史記》中將其放在匈奴大入上郡前,並且後面又提到“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 似乎李廣任諸邊郡太守的時間是在任上郡太守以前。但是,查《漢書》中,卻記載任諸邊郡太守是在上郡之戰以後,且在記錄李廣為未央衛尉時未提及上郡太守身份。筆者從《漢書》一說。↑

3。關於此役的時間,據《漢書武帝紀》和《史記李將軍列傳》推為元光六年春,然兩書的《匈奴列傳》中均記為馬邑後五年秋,當是與元狩元年夏匈奴入代一事混淆。筆者從元光六年一說。↑

4。此處兵資料《漢書匈奴列傳》:“漢使四將軍各萬騎擊胡關市下。” ↑

5。此次漢軍出定襄,按《漢書匈奴列傳》:“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十餘萬騎。。。”總兵力十餘萬,分六將軍,李廣為後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