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什麼古人在客棧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從不數...

氣質這種東西是藏在細節裡的,倘若一個大俠進了一個客棧吃了點牛肉喝了點酒,然後找店小二結賬,掏出來醜陋的銅錢或者一兩銀子,然後等著店小二找錢,店小二拿過銀子來仔細看了看,然後拿過剪子來在銀子上剪下一小塊來,用戥子稱一稱,多退少補,這一個過程至少需要五分鐘的時間。大俠抱著劍在旁邊冷眼旁觀,如果作為觀眾的我們看到這樣的場景,腦海中會浮現出的一個字大約只能是“俗 ”。

大俠的時間是多麼的寶貴,或者急著去劫富濟貧,或者急著和某個女孩子有約,或者和誰有一場決鬥等等,因此在這樣的時刻,還是扔下一兩銀子最為妥當,不僅姿勢帥氣,顯得豪爽大氣,又最大程度節約了時間。這是兩全其美的事,至於給的銀子是不是能夠買十桌二十桌剛才的消費,又有什麼關係呢,畢竟銀子也不是自己種地或者打工得來的,而是劫富濟貧來的,或者自己本身就是富二代,不差那點錢,還是時間最寶貴。

這一場景相信但凡看過古裝劇的人都有印象,一位大俠進了一個客棧,吩咐小二:“上二斤牛肉,一壺酒。”很快大俠就起身告辭,來一句“小二,結賬”,然後在桌子上留了一兩銀子輕飄飄的走了,小二一邊說“客官慢走”一邊把那銀子收起來,似乎全然沒有計算這賬目是不是正確,大俠有沒有少給。

除去這種付錢的方式,古裝劇中還有幾種別的方式,比如,住店的那種,會將每天吃飯住宿所需要的錢計算在一起,等著最後走的時候結算,反正也不會出現找零的情況。再比如還有一種是來吃霸王餐的,不會付錢也就更沒有找零的情況。

然而更多的情況是,當時在店裡吃飯的那些人,在電視劇中不曾演出來的普通人的付款,就是貼近生活的,他們會付碎銀子或者銅錢,可能大方點的會給小二一點小費,更多的人則是花多少付多少,畢竟誰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白撿的。這是普通人的生活,他們只是群演,在客棧裡湊人頭而已,自然沒有必要在電視劇中出現他們付款的場景,出現也沒有什麼意義。畢竟,在電視劇中,吃飯這件事都不是特別重要,更不用說是付錢找零了。

分析完了這幾種情況,我們再來看看吃完飯扔下銀子就走這種情況,為何大俠從不問飯菜多少錢呢?而店小二也從來不數呢?難道他們都是傻子嗎?自然不是的。

實際上,客棧在古裝劇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它提供的不僅僅是食和住,還有訊息。古代訊息閉塞,不向現在的我們,足不出戶,只要能上網,就能知道天南海北各種各樣的事情,而在古代,你想知道更多的事情就要走出去打聽,客棧就是很好的一個地方。天南海北的人都可能來到客棧吃飯,說說話,聊聊天,有些事就不知不覺傳開了。所以很多人與其說是在客棧吃飯不如說是傳遞訊息和打聽訊息,吃飯是順便而為,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自然願意付多出菜飯的價格。

而且這些大俠走南闖北,吃飯大部分都是在客棧解決,自然對飯菜的價格瞭如指掌,不用店小二告知就能大體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付的時候自然多付點。而店小二即便還沒有看到大俠付了多少錢也會讓他走,這其中有一個信譽的問題,一個大俠要想在江湖上混,必須要注重自己的名聲。倘若自己少付了錢,傳出去就丟大了,日後還怎麼在江湖上混呢?客棧這種地方傳遞訊息如此迅速,說不定自己前腳少付了錢後腳自己就背上了壞名聲。明顯的得不償失啊。

所以大俠們只會多付錢,但是古裝劇中這種動不動就付一兩二兩銀子的情況是不是真是情況呢?一大半是假的,因為一般的一頓飯是不可能花掉那麼多錢的。

實際上古代用銀子付款的朝代只侷限在明清時期,在更早的朝代,很少會有銀子在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費中流通,而一直流通的多是銅錢。現在很難準確計算出古代的一兩銀子與人民幣的換算數值。因為不同的朝代甚至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之間的購買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只能大體上估算一下。

拿唐朝來說,貞觀年間的鬥米有時候是三四錢,有時候是五錢,永徽年間曾達到了鬥米十一錢。當然在開元年間有的達到了鬥米十五錢,而低的時候能達到鬥米二錢。

按照鬥米四錢來算,一貫錢(1000文銅錢)能買250鬥米,也就是25石,折算成現在就是2950斤,而且一兩銀子多是大於一貫錢的,所以一兩銀子能買三千多斤大米。如果再換算出人民幣的話,就只能是大概了,按照一斤大米兩元來算,一兩銀子大約是五六千塊錢。

如果鬥米十五錢的話,一兩銀子可能就是一千五百多塊錢,而鬥米二錢的話,則一兩銀子就相當於一萬塊錢了。當然這些換算是非常不嚴格的,只能大體上得知一兩銀子是非常多的。二斤牛肉再加一壺酒無論如何是花不上一兩銀子。

那扔下銀子就走的這種情況會不會在古代有真實的存在呢?應該是有的,只是不多見,比如富二代請客就會有這種情況,呼朋喚友吃一頓,還是可能花上不少的,即便花不上,也會賞賜一些給店小二,畢竟銅錢多了帶在身邊不方便,對他們來說,帶銀子比帶銅錢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