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人這一生,最好狀態是中年

作者:洞見·蘇眉細細

靜氣存於心,志氣藏於胸。

長久以來,一提到中年,人們往往會聯想到“危機”、“油膩”。

的確,中年人面臨著事業、健康、生活的各種關卡,有時讓人覺得四面楚歌,危機四伏。

但是中年也是人一生中最為豐美的歲月。

面對生活的十面埋伏,憑藉智慧和意志,與歲月周旋,塑造於自己的黃金時代。

01

中年,通達人情

年少時,我們意氣風發,總以為憑藉一身孤勇,就可以抵達夢想。

人到中年,走過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才漸漸明白,鮮花著錦、烈火烹油都只是人生瞬間,堅毅隱忍,進退有度,才能行穩致遠。

唐朝詩人王維,17歲時便寫出了那首流傳千古的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21歲入朝為官,聲名才華冠絕一時。

然而,上任才幾個月,就因為觀看了屬下伶人為他表演的黃獅子舞,被貶濟州。

在當時,黃獅子舞專供皇帝享用,王維此舉冒犯了皇威。

作為太樂丞,王維對這一禁忌應該心知肚明,完全可以避免。

但是,他年少得志,周圍聽到的都是讚美之聲。

加上當時權勢顯赫的寧王、薛王都對他“待若師友”,當朝公主讚賞有加,王維難免志得意滿。

捱了當頭棒喝後,他看清了官場和做人背後的邏輯,開始收起傲氣,低調做人。

十幾年後,中年王維在宰相張九齡的舉薦下,重新入朝為官。

這時的他已經褪去了青澀,變得成熟穩健。

他與朝中大臣廣泛交好,陪王子公主們賞玩音樂,同李龜年等詩友往來唱和。

與所有的人都相處融洽,但又從不選邊站隊,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中間遊刃有餘。

這樣的他,廣聚人緣,仕途順暢,最後官至尚書右丞。

經過歲月的磨礪與沉澱,王維用通達的人情世故,破解了困境,擁有了更遼闊的人生。

有句話說得好:

成熟的表現之一,就是收起了橫衝直撞的情懷,讓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富有彈性。

這種彈性 ,讓人既能自洽於內心,又能和光同塵。

02

中年,苦練本領

中年,是人生的分水嶺。

有人歷經滄桑,老氣橫秋,有人則迎難而上,砥礪前行。

曾國藩就是靠著勤修苦練,度過中年危機,成為一代名臣的。

他出身普通,沒有背景,卻做到了十年內七次升遷;

一介書生,建立湘軍,統率群雄,成為清朝文人封侯第一人;

天性愚笨,卻留下了數百萬言的文集,被後人譽為“古今第一完人”。

這都是中年以後的事兒,中年以前,曾國藩的人生寫滿了失敗。

小時候經常被周圍的人嘲笑愚笨,連續參加了七次科考,27歲才考中進士;

30多歲入朝為官,他不懂變通,被皇帝唾罵,同僚排擠;

40多歲時,還被罷官回鄉,落魄潦倒……

雖然屢遭挫敗,曾國藩卻沒有放棄自己,而是一次次在逆境中奮發,勤修苦練。

32歲時,他給自己量身定做了“日課十二條”,從衣食住行、為人處世、學問修養等方面不斷精進。

並且每天透過記日記的形式,吾日三省吾身,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

這種近乎苛刻的自律,一直堅持到他去世。

期間無論公務多麼繁忙,甚至患上眼疾,他都沒有停歇。

曾國藩說過:

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與太平天國作戰初期,文人出身的曾國藩屢戰屢敗。

嶽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接二連三的敗績,讓他飽受質疑與嘲諷。

處於人生低谷,曾國藩忍辱負重,總結出一套適合湘軍的排兵佈陣方法,終於反敗為勝。

後來,他回顧往事曾說:

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中來,困心衡慮,正是磨練英雄之時。

那些難走的路,都是在磨鍊你的本事和意志。

曾國藩的經歷告訴我們,人到中年,也可透過不懈努力,擁有不可限量的前程。

每個人都要經過激流險灘,才能迎來人生的深邃遼闊。

人到中年,最好的狀態莫過於有一顆敢於逆流而上的心。

03

中年,完善修養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生奉行的原則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

世間萬物,哪能都合自己心意,學會體諒與包容,才能行高致遠。

北宋時期,有一位叫富弼的宰相,德高望重,范仲淹曾稱他有濟世之才。

然而,他剛剛入朝為官時,因為性情耿直又能言善辯,經常在無意間得罪一些人。

曾經因為剿匪和恩師範仲淹發生爭執,也曾因為拒絕賞賜惹惱皇帝。

事後,他自己也深感不安,於是思考改變,逼自己戒掉凡事爭高下的毛病。

中年以後,富弼變得寬厚謙和,學問修養為人稱道。

有個落魄秀才不相信富弼有這麼好的修養,當街攔住他說:“如果有人罵你,你會怎麼樣?”

富弼想了想,說:“我會裝作沒聽見。”

秀才大笑而去。

幾天後,富弼又在街上遇見那個落魄秀才,主動上前打招呼,誰知秀才竟不理不睬,扭頭而去。

走到遠處,還不屑地罵了富弼一句。

有人告訴富弼,那個秀才在罵他。富弼笑著說:“他在罵別人吧。”

僕人氣憤地說:“以您的才學,完全可以辯倒他,甚至不用辯論,直接抓起來教訓他一下啊,您為什麼假裝聽不見呢。”

富弼笑著說:“徒勞無益的事,何必呢。”

年輕的時候,總覺得眼裡不揉沙子,凡事都喜歡爭個高低對錯,看見不順眼的人,則不相為謀。

人到中年,當一個人歷經歲月,洞明世事,內心便生出一種慈悲與寬厚。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真正有修養的人,都懂得遇事不隨意指責他人。

當一個人從簡單走向成熟,從狹小走向遼闊,人便變得沉靜,能容、能忍、能讓,能原諒。

人生之路,也會越走越通暢。

04

中年,掌控情緒

梁實秋先生說過:“血氣沸騰之際,理智不太清醒,言行容易逾分,於人於己都不宜。”

很多時候,那些讓人抱憾終身的結果,大都是因為一時衝動,情緒失控。

《三國演義》中,劉備以謙恭仁厚著稱,遇事不急不躁。

然而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後,劉備悲憤交加,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勸阻,執意率領七十萬大軍去找東吳報仇。

結果東吳的陸遜以逸待勞,在夷陵一帶大敗蜀軍。

劉備不僅沒有為關羽報仇,反而損兵折將,士氣大傷。

劉備悲憤氣惱之下,一病不起,不久,病死於白帝城。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折。

沉得住氣,不被情緒裹挾的人,才是生活的強者。

曾國藩年輕時性格倔強,經常因為言行過激,態度傲慢受人詬病。

曾經在父親的壽宴上與朋友發生爭執,惹得朋友拂袖而去;

也曾因直言犯上,被皇帝“怒擲其折於地”;

被解除兵權的低谷時期,周圍同僚極盡嘲諷……

人到中年,經歷種種挫折磨難後,曾國藩開始進行自我反思。

感覺以前自己為人處世傲氣太足,說話太沖,辦事太直,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為了改變自己衝動好鬥的性格,曾國藩開始研讀莊子的著作,每日三省吾身,不斷提高自己為人處世的境界。

經過幾年的修煉,曾國藩的性情變得圓融溫和。

在得到機會,二次出山之後,脫胎換骨,在官場如魚得水。

面對皇帝和同僚,他謙恭內斂,順利整合人脈與資源,平定太平天國,立下不世之功。

南宋詩人楊萬里寫過:

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

平心靜氣,方能成大器。

人到中年,管理好情緒,也就掌控了生活。

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隱去了張揚,學會了靜氣穩於心,志氣藏於胸。

人生的每個年齡段,各自精彩。而我覺得,中年是人生最好的時節。

就像梁實秋說:中年的妙趣在於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點個

贊吧

,人到中年,成熟穩重,精神不怠,撐起一家煙火,享受生命中的豐盛與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