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兵部尚書路過家門卻策馬遠去,宰相:不好,他要起兵謀反!

唐太宗李世民的臣子中,有許多能人異士,像是家喻戶曉的魏徵、尉遲恭、秦叔寶,而作為大唐眾多能臣中難得的全才,應該首推李靖。

李靖這個經常在西遊記中出現的神話人物,在歷史上是以唐代“軍神”的身份首先為大家所熟知的。

李靖在隋末唐初的農民起義中,屢建奇功,在世之時就因功勞大拜尚書右僕射,也就是俗稱的“宰相”。

而李靖有一位跟他同朝為官的“徒弟”,在唐朝的邊境戰爭中,也曾經建立過非常大的軍功,這個人就是侯君集。

而這對師徒最終都因為功高震主而隱退,但是他們的結局卻截然不同。

唐太宗的親信,跟隨李靖學習兵法

侯君集年輕的時候,就加入秦王李世民的幕府,在推翻隋朝的戰爭中隨軍出征,歷任左虞侯、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漸漸受恩遇,成為李世民的心腹,並經常參與謀議。

對於侯君集,最大的政治籌碼應該是幫助唐太宗登上皇位,在得知太子李建成的殺心之後,侯君集積極謀劃並參與了玄武門政變,因此特別為太宗看重。

侯君集歷任右衛大將軍、兵部尚書、吏部尚書,還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那麼他是怎樣一步步成為一代名將的呢?

眾所周知,唐朝特別重視軍功,許多人都是在邊境建功立業,榮耀加身的。

不過侯君集並不是少年成名,他自幼性格虛偽,喜歡自誇自大,玩弓箭沒能形成技藝,卻對外人說自己是武藝高超。

所以侯君集年輕的時候一直處在小配角的狀態,因為跟著秦王李世民起家,所以一路還算是順風順水,玄武門之變後,他一躍成為肱骨之臣,官拜兵部尚書,也開始參與朝政。

侯君集行伍出身,沒讀過什麼書,也沒豐富的管理工作經驗,而兵部尚書主管一個國家的國防軍隊事務,所以唐太宗把李靖介紹給了侯君集,李靖也成了欽點的老師。

李靖在唐朝時,就是有如雷貫耳的“軍神”了,所以才被欽點教授侯君集兵法,李靖此時任尚書右僕射,此時尚書省左僕射正是明相房玄齡,他們一文一武,都是人才中的人才。

李靖此時還被封為封代國公,能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為在唐代立國的幾次大型戰役中,李靖都起著關鍵的作用。

早年他隨李世民東進,擊滅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又率軍消滅盤踞在南京的輔公祏,更是在北方打贏了涇陽之戰保衛了太原,而後出奇謀滅亡了東突厥,解決了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李靖作為一名有著豐富戰場經驗的帥才,教授兵法當然是手到擒來,不過侯君集就不是了,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後,侯君集向李世民報告:“李靖要謀反。”

知人善任的唐太宗李世民並不相信,侯君集便說,李靖只教他粗略的大綱,精妙之處都避而不談,由此可知李靖有貳心。

李世民向李靖推問原委,李靖回答說,不是我要謀反,這恰恰是侯君集要謀反;如今天下安定,四海昇平,我所教授的知識,足可以制衡四方,如果他一定要我全部教給他,不是為了謀反又是為了什麼?

這樣看來,兩個人都沒有真正的證據,也不能只憑經驗和感覺來判斷誰對誰錯。

而在李世民看來,侯君集鞍前馬後跟他打天下,又是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近臣,而李靖是開國重臣,軍事人才,同時為人沉穩,少言寡語,從不居功自傲,此事的爭執也就當做小矛盾調解後作罷了。

勤奮好學,建功西域

就是在侯君集學習兵法後的幾年,也就是貞觀九年,唐朝西部位於河西走廊上的吐谷渾叛亂,李靖再一次掛帥出征,這一次侯君集為行軍總管,位同副帥。

對於侯君集而言,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再加上有“名師”的現場演示教學,侯君集的軍事天賦也表現了出來,他在這場大戰中,利用分進合擊、窮追猛打的戰術,一舉擊敗吐谷渾軍。

李靖作為主帥也肯定了侯君集在這次戰爭中的成績,而侯君集也充分顯示了其清醒的戰場意識以及較出色的指揮才能,同時為他日後出征西域鍛鍊了掛帥出征的能力。

這次戰役之後,李靖愈發覺得功勞太大,怕引火燒身,不斷地向李世民請辭,最終被允許在家領尚書的閒職,可以說李靖和李世民是互相成就了。

侯君集的成長是迅速的,這次大戰後,他又進位吏部尚書,主要負責官員的選拔,侯君集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這之後開始努力學習,進步很快,侯君集出為武將,入為大夫,一時間享有美譽。

貞觀十三年,侯君集迎來了自己一生光輝的頂點,他被任命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總領攻打西域高昌國。

在率部奔襲七千裡,穿過草地荒漠,透過艱苦卓絕的征戰後,侯君集終於以自己的智勇滅掉了不尊大唐的高昌國,打通了西域各國的通道,還遏制住了西突厥的進犯。

自此侯君集功勞大、恩遇厚、位高權重,為李世民特別倚重,貞觀名臣魏徵就很推崇侯君集,說他有宰相之才,曾向唐太宗建議,讓侯君集任僕射(宰相)。

可是唐太宗認為,侯君集喜歡自我誇耀,所以沒有聽取魏徵的建議,但侯君集作為唐朝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第十七名登上凌煙閣,可謂尊榮之極。

能力強卻品行瑕疵,能成大器,卻不懂得進退

侯君集生性貪婪,消滅高昌的時候,將大量的珍奇寶物佔為己有,他的手下將士,也上行下效,競相偷盜,因此也埋下了他和皇上的矛盾。

侯君集還犯了一個大錯,在沒有奏請朝廷的情況下,自作主張委任官員,讓其他官員上書抓住了把柄,再加上他為人狂妄自大,慢慢的也遭到太宗皇帝的猜忌。

在平定高昌的慶功宴上,李唐宗室的江夏王,李道宗,同時也是這次高昌國之戰的將領,對唐太宗說:“君集智小言大,舉止不倫,以臣觀之,必為戎首。”

李道宗還告訴唐太宗,侯君集因為有功勞,覺得自己才能不在房玄齡、李靖之下,身為吏部尚書,自比宰相,還經常發牢騷。

唐太宗告誡李道宗說,侯君集有軍事才華,任何官位都能勝任,而且立了大功,不能用一句兩句話來推測,如果時候到了,肯定把宰相的位置留給他。

這時候能看出,侯君集有才華,又是太宗信任的人,李世民對他給予了厚望。

不過侯君集終究是浪費了自己的機會。

侯君集處於榮譽的頂峰,但不久就有人舉報他滅高昌時私藏寶物、擅法專權等不法行為,按律當治重罪,可是中書侍郎岑文字認為功臣大將不可輕加屈辱,唐太宗考慮之後,覺得岑文字言之有理,便放了侯君集,不過安排他閉門思過。

如果侯君集還記曾經教過他兵法的李靖,也許就會感激和理解李世民的良苦用心,可他覺得自己兩次出征西域,戰功卓著,本該嘉獎,如今卻禁足在家,因此悶悶不樂,逐漸生出了反叛之心。

反叛之心已露,悔之晚矣

他先是跟同樣被貶的功臣張亮一同密謀造反,後張亮向太宗揭發,因而未能得逞,而此時李世民依舊念及舊情,沒有懲罰他,只當他是一時衝動說錯了話。

不過侯君集還是行差踏錯,碰了李世民最忌諱的問題,那就是太子李承乾的謀反問題。

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此時正好在東宮任職,太子李承乾因為不太受唐太宗的信任,於是多次派賀蘭楚石引侯君集入東宮,侯君集又來到了自己當初“玄武門之變”的老路上,可是這次他面對的是李世民。

侯君集與李承乾謀劃多日,但是常常心中不安,晚上也睡不著,妻子勸侯君集,讓他到皇上面前領罪,如此才能保全自己,但侯君集沒有聽妻子的話。

由於侯君集心神不寧,經過自己的家門時常左顧右盼,過家門而不入,突然又策馬而去,這一反常的現象,傳到在家閒賦的李靖耳朵裡,讓他不禁脫口而出“不好,侯君集要起兵謀反!”

果不其然,李承乾謀反的事情最終敗露,太子位被廢,賀蘭楚石為了自保,又將侯君集與李承乾一起謀劃的事告訴李世民,侯君集走上了萬劫不復的絕路。

李世民念及早年間的君臣之情,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可是在太子謀反這件事情上,已經讓滿朝文武想到了早年間的“玄武門之變”,於是紛紛進諫,說侯君集之罪天地難容,必須斬殺。

李世民最後只得將侯君集處死,臨死前,侯君集依舊不承認自己造反,他只說是命運捉弄,才走到這一步,然後淡定受死。

侯君集的遺願是,請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兒子,為自己守喪,李世民同意後,也只將他的妻兒流放嶺南。

其實作為下屬,多立功、立大功本沒有什麼錯,但是怕的就是得到提升和令人羨慕的獎賞後,忘乎所以,驕傲自大。

侯君集沒有學會以退為進,韜光養晦,忍一時之氣,白白斷送了自己和皇帝之間難得的信任,也辜負了自己一代名將的名譽和使命。

如果我們看李靖和侯君集的一生,同樣是戰功卓越,才能過人,並且李靖比侯君集,功勞更大,恩寵更少,如果李靖有侯君集一次的驕傲和錯誤,可能早就因為功高震主而被殺了。

可最後李靖卻能善始善終,比之侯君集,足以見其不單單有大勇,還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