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建設交通強國這十年:“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初步實現

6月10日,中宣部舉行第七場“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成光介紹,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國家之一。從2021年的資料來看,平均每天約有超過6。9萬艘次船舶進出港,飛機起降2。68萬架次,快件處理接近3億件。高峰時,平均每天鐵路開行旅客列車超過1萬列,高速公路流量超過6000萬輛次,“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初步實現。

中宣部舉行第七場“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徐成光說,未來建設交通強國的重點工作是把聯網、補網、強鏈作為建設的重點,加快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包括構建高效率的“6軸、7廊、8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建設多層次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系統;提升重點區域交通基礎設施水平,進一步改善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農村地區的交通條件;建設安全可靠的物流供應鏈網路,保障國內運輸暢通,推進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加快交通設施數字轉型智慧升級等。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成光。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目前,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正在加快川藏鐵路及公路配套工程、出疆入藏大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平陸)運河工程、小洋山北側集裝箱碼頭、寧波舟山港航設施及綜合交通樞紐等一大批戰略性重大工程專案的建設。

針對公眾關注的“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和6月4日D2809次列車脫軌事故,釋出會也作出了迴應。

中國民航局副局長董志毅介紹,“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發生之後,中國民用航空局啟動了事故技術調查工作,4月20日,對外公佈了事故調查的初步報告和情況通報。目前,事故調查部門正嚴格按照調查程式,持續深入開展殘骸及資料證據檢查、飛行資料分析、實驗驗證等相關工作。後續,隨著調查工作的推進,民航局將依法依規、及時準確釋出事故技術調查的情況進展和相關資訊。在“3·21”事故發生之後,民航局立即開展了行業安全大檢查,在全行業大力開展“安全吹哨人”行動,充分調動廣大一線員工參與安全管理、報告安全隱患的積極性,以便更及時、直接發現並防範民航安全執行中的風險。

國家鐵路局副局長安路生介紹,6月4日10點22分,由貴陽北開往廣州南站的D2809次列車行駛在貴廣線榕江站進站前的月寨隧道口時發生了脫軌,造成2名列車人員和10名旅客受傷,1名動車組司機不幸殉職。事故發生後,鐵路部門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迅速派出工作組趕赴現場,會同當地政府全力組織搶險救援和善後工作。透過初步調查分析,事故情形是:當地連續降雨並短時強降雨,列車高速執行中撞上突發溜坍侵入線路的泥石流,導致7號、8號車發生脫軌。

事故發生後,鐵路部門立即開展汛期安全大檢查,目前正在對重點地區、重點線路開展隱患全面排查,重點加強對隧道口、高坡路塹地段的看守巡查。同時,進一步完善預警機制,加強自然災害預警監測,全面落實鐵路沿線行車安全資訊報告制度,建立鐵路值班電話與公安110報警服務檯互通機制,進一步築牢汛期安全屏障。

關注1

民航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圍繞樞紐建設

董志毅介紹,民航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在持續加大,民航累計固定資產投資已達到8000億元,2020年到2021年連續超過千億元,創歷史新高。其間,共新建運輸機場67個、遷建15個,運輸機場的數量達到250個。新增跑道84條,航站樓800萬平方米,機位3000個,全國機場總設計容量超過14億人次,設施容量緊缺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十四五”期間,是我國由單一航空運輸強國向多領域民航強國“轉段進階”發展的關鍵時期,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將以突破資源容量瓶頸為重點,加快完善現代化國家綜合機場體系。重點圍繞加快樞紐機場建設、完善非樞紐機場佈局、推進存量設施提質增效、打造機場綜合交通樞紐等方面,繼續加大建設投資力度,穩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今年是全面落實“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民航加大固定資產的投資力度,穩步推進機場、空管、科教等重大專案建設。1-5月份,全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43。2億元,和去年同比增長6。6%。

關注2

去年動車組旅客傳送量佔比超七成

安路生介紹,鐵路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有力促進了國家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在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方面,主要是加快中西部地區和貧困地區的鐵路建設,加大投資支援力度,2021年底西部地區鐵路比2012年增加了2。3萬公里;服務區域發展,透過最佳化完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雙城經濟圈等重點區域鐵路網布局,助力打造“軌道上的城市群”。

2019年12月30日,京張高鐵開通,乘務人員打出“熱烈慶祝京張高鐵開通運營”的條幅。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鐵路運輸能力大幅提升,每年鐵路貨運的80%用於運輸煤炭、化肥、糧食、石油等國計民生重點物資。同時,推出了高鐵貨運、冷鏈運輸、集裝箱班列等貨運新產品,初步形成了高效的物流服務體系;中歐班列累計開行了5。5萬列,有力保障了我國外貿產業鏈和供應鏈暢通運轉。

黨的十八大以來,鐵路旅客列車開行數量增長了1。4倍,解決了高峰期運力嚴重短缺問題;復興號動車組持續擴大覆蓋範圍,2021年動車組旅客傳送量佔比達到了73。6%;人民群眾出行由以往的“走得了”已經轉向了現在的“走得好”。

“十四五”期間,將推動實施一批規劃重大專案,完善“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最佳化普速鐵路網布局,解決西部鐵路“留白”太大的問題,大力發展城際、市域鐵路,打造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

關注3

全國234家機場實現“無紙化”便捷出行

在回答新京報記者的提問時,董志毅介紹,民航局在認真研判未來五年形勢任務的基礎上,確定把智慧民航建設作為行業“十四五”時期發展的主線,主要目標是建成“透徹感知、泛在互聯、智慧協同、開放共享”的智慧民航體系,使民航發展的方式實現深刻變革,使其安全基礎更加牢固,執行保障更加高效,運輸服務更加便捷,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中國民航局副局長董志毅。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今年1月份,民航局專門印發了《智慧民航路線建設圖》,進一步提出將智慧航空運輸和產業協同發展作為智慧民航建設的重點內容。其中,智慧航空運輸主要任務是構建高效安檢、快速通關、無憂籤轉、“有空就座”,以及便捷舒心的旅客服務生態和高效的航空物流服務體系,提升空中交通服務的全域性化、精細化、智慧化執行能力和服務水平,推動機場執行協同化、服務人文化、作業智慧化、建養數字化,打造一體化創新型的數字政府和監管平臺。產業協同發展主要是透過構建“民航+數字產業”的共同體,以及“民航+先進製造”產業鏈和“民航+綠色低碳”的生態圈,推動5G、北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數字產業在民航的應用,打通先進裝備製造、維修、運營的全產業鏈條,採用綠色核心技術、可持續燃料、新能源裝備,實現產業和行業的深度融合,以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智慧民航建設在機制保障、頂層設計、標準制定、示範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比如,現在全國234家機場實現了“無紙化”便捷出行,40家千萬級機場開通了“易安檢”服務,安檢通行效率提升了30%。行李跟蹤系統也實現了射頻識別“串線成網”。透過這些智慧賦能,進一步提升了民航執行的效率,改善了民航服務的品質。

關注4

快遞網點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

國家郵政局副局長戴應軍介紹,郵政快遞基本構建了覆蓋全國、深入鄉村、通達世界的郵政快遞網路,高鐵快遞、航空快遞運能不斷增強,無人倉、無人車、無人機等智慧設施、裝備加快應用,快件最高日處理能力近7億件。快遞網點目前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建制村快遞服務覆蓋率已經超過80%,年人均快遞量近77件。十年來,郵政業業務收入從1980。9億元增長至12642。3億元,年均增幅達到22。9%,與全國GDP的比值從0。37%提升到去年的1。11%。快遞業務量從57億件增長到1083億件,是原來的19倍,已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

運送快件的貨車到達後,快遞點工作人員迅速將貨物搬上傳送帶。 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我國郵政快遞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本質上來說還是發展質量不高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基礎能力需要加快提升;服務品質需要加快提升,部分企業經營管理還比較粗放;治理能力需要加快提升。

他表示,國家郵政局下一步將重點推進幾項工作,重點增強與綜合交通樞紐協調發展能力,推進各類郵政快遞樞紐建設,加快國際寄遞網路建設步伐,加大公共性快遞業分揀處理中心、智慧投遞設施建設力度。推動快遞業務成本分割槽、服務分層、產品分類,穩步實現合理定價、優質優價。支援發展約定投遞、改址投遞、改時投遞等精準服務,綜合運用無人機、無人車,鼓勵開展無接觸投遞。深入實施“兩進一出”工程,在“快遞進村”方面重在持續提高質效,在“快遞進廠”方面重在加快形成規模,在“快遞出海”方面重在保障安全可靠。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陳靜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