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網友熱議“太空會師”:你可以永遠相信中國航天

11月29日23時08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將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和3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次載人飛行任務正式開啟。

11月30日清晨,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進駐“太空之家”中國空間站,與早早守在“家門口”等待他們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熱情相擁。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裡,中國航天員乘組,首次“太空會師”。“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6名航天員豎起大拇指同聲喊著,並在“太空家園”留下珍貴合影。

中國空間站從此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對此,網友留言說:“夢想為舟,奮鬥作槳。向著浩瀚星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昂首挺進。”

空間站迎來新變化

“家門”開啟,費俊龍第一個如魚兒般遊入。節點艙等候的陳冬,用一個大大的擁抱歡迎老大哥。

問天實驗艙,等候已久的劉洋、蔡旭哲擁上來,熱烈擁抱。

首次飛天,還在適應太空失重的張陸,進來時稍一使勁,就要飄上去。經驗老到的劉洋輕輕一扶,張陸順勢穩了下來。

他倆都是中國第二批航天員。隨著中國空間站長期執行,這樣的重逢,會是常態。

在人民網的報道中,用這樣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會師”的場景。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六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建造階段最後一次飛行任務。在這次任務中,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乘組航天員將首次進行在軌輪換,神舟十五號乘組航天員將在軌工作生活6個月。

空間站進入長期有人駐留模式,將迎來哪些新變化?未來半年,神舟十五號乘組肩負哪些使命?對此,人民網的文章進行了解讀。

神舟十五號乘組由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和張陸組成。航天員進入空間站後,將與神舟十四號乘組共同駐留空間站組合體5天左右。首次實施乘組在軌輪換,面臨諸多挑戰。對此,航天員系統在選拔訓練,健康、工作、生活等駐留保障技術方面,都進行了充分研究和準備。

“三艙三船”組合體首次建成,同時停靠兩艘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發射的最後一艘載人飛船,也是“T”字基本構型搭建後首艘造訪空間站的載人飛船,它的安全到“站”,標誌著空間站首次建成了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以及兩艘載人飛船和一艘貨運飛船組成“三艙三船”組合體。這也是空間站目前的最大構型,總質量近百噸,向全世界展現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卓越能力。

改進45項技術,火箭可靠性再提升。此次任務是新批次長二F遙十五火箭和全新的地面裝置首次應用於載人發射任務。較上一發火箭,長二F遙十五火箭進行了全面升級最佳化,其中技術狀態改進45項。同時,測發控、供配氣等地面裝置也進行了11項改進。

全面啟用三艙科學實驗機櫃,開展40餘項科學實驗。除日常維護照料空間站外,神舟十五號乘組還將完成15個科學實驗機櫃解鎖、安裝與測試,開展涵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新乘組先上去,老乘組再下來——這種模式能夠保證空間站始終處於有人值守的狀態,對於空間站的延續性執行和開展長期科學實驗都有重要意義。”在新華網的報道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高旭說,經過此次在軌飛行驗證,後續這種輪換模式將成為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常態化模式。

網友“wsry”留言說,“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網友“星空”留言說,“向英雄致敬!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航天!”

“追夢乘組”受到關注

46歲的張陸在成為航天員的12年後,這次終於出征太空。“汗水伴著孤單和平淡,我還會仰頭望著天,那個夢讓我一往無前。”這是他給自己寫的歌,也是他追夢歷程的真實寫照。

張陸猶記20多年前,面對考官提問:“為什麼要放棄歌手的夢想,選擇當一名飛行員?”

他回答說:“如果我選擇當一個歌手,我永遠不可能有機會去駕駛飛機翱翔祖國的藍天,如果我選擇當一名飛行員,我會在藍天驕傲地歌唱。”

人民日報客戶端的報道說:“那會兒,他也沒想到,有一天,能在太空歌唱。”

神舟十五號“太空出差”三人組,人稱“追夢乘組”,包括57歲的費俊龍,56歲的鄧清明,46歲的張陸,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十次載人飛行,他們在太空見證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正式建成的圓夢時刻。

“能夠再次為祖國出征太空,我感到非常自豪。”據光明網報道,從神舟六號飛行任務至今已有17年的時間,時隔17年再次飛天,指令長費俊龍仍然心潮澎湃,他激動地說,“即將進駐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我深深地為偉大的祖國感到自豪和驕傲!”

“老將”鄧清明的亮相,令人倍感驚喜。當年並肩進入航天員大隊的首批航天員中,鄧清明是唯一一位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又仍在現役的首批航天員。

一次次與任務擦肩而過,有過失落,有過淚水,但從沒有彷徨,更沒有放棄。“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準備,但不允許在任務來臨的時候,我卻沒有準備好。”新華網報道說,收到“太空入場券”的那一刻,鄧清明反而十分平靜:“想的更多的是珍惜機會、紮實訓練、不辱使命,做一個讓組織放心、讓乘組放心的人。”

作為第二批航天員中的一員,張陸為這次飛天準備了整整12年。“12年夙興夜寐、12年沐雨經霜。要感謝所有的科技工作者,是他們用智慧的雙手將我們送上太空;更要感謝偉大的祖國,正因為祖國的強大,我們才能‘心有凌雲志,手可摘星辰’。”張陸說。

從簡歷上不難發現,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是目前執行中國空間站任務年齡最大的乘組。對此,費俊龍表示,年齡雖然最大,但是乘組的飛天本領一直保持在“青春狀態”。他還向大家透露了一個“小秘密”——乘組3人都喜愛毛筆書法。在訓練之餘,他們經常在一起練字、交流體會,費俊龍笑著說:“我們在訓練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毛筆書法也有了進步。相信在廣大科研人員的密切配合下,我們一定能夠行穩致遠,圓滿完成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

對於首次“太空會師”,網友們熱烈關注。網友“存在”留言說,“見到親人,那份高興洋溢滿臉,充滿了驕傲自豪。”網友“藍天”留言說:“中國夢、航天夢、人生夢交相輝映,成就了這激盪人心的相聚。”

展現韌勁與實力

從神舟一號一飛沖天到神舟五號讓國人圓夢太空,從首次出艙行走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飄揚到空間站建造不到20個月11次發射的“中國速度”……一個個歷史性瞬間,書寫著中國航天勇攀高峰的不懈追求與實踐,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載人航天30年發展的韌勁與實力。

新華社的評論指出,航天夢的實現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全國數千家單位、數十萬科研人員大力協同、集智攻關,我們最終突破和掌握了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發展道路。

逐夢圓夢,是一程接著一程的奮鬥。人民日報客戶端的報道指出,從神舟飛船到天宮實驗室,再到空間站組合體、“T”字基本構型的中國空間站,航天員太空居所不斷擴容,折射載人航天30年跨越發展,標註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

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發文指出,神舟十五號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棒,更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中國空間站將邁進長期運營階段,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為科學家探索宇宙奧秘提供得天獨厚的太空科學平臺。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過30年輝煌歷程之際,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矗立浩瀚太空,“三步走”的夢想藍圖即將化為現實,中國航天員如願在九天高歌。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和理由堅信,在浩瀚的太空,必將留下更多、更遠的中國人探索、利用太空的光輝足跡。

新華網發表文章指出,這是自主創新精神的勝利。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國航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牢牢掌握推動科技發展的戰略主動,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

今天,從高鐵到汽車,從家電到食品,航天科技成果正在越來越多地向民用領域轉化,數千項空間技術成果應用在衛星通訊、導航定位、氣象預報、減災防災、遠端教育等領域。航天領域質量管理的技術手段和管理理念,也在民用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擴充套件應用。

網友“惜珍”說,“為中國航天喝彩。”網友“人在旅途”認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將邁得更穩更遠。”網友“阿林”留言認為,“這展示了中國載人航天30年發展的厚重沉澱與強大實力,跑出了新時代中國航天發展的加速度,激勵著新徵程上創造新的偉業的奮鬥情懷。”

夢想引領航向,征程未有窮期,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正翻開新的篇章。(記者 葉曉楠)

原標題:網友熱議中國航天員乘組首次“太空會師”:

中國空間站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年12月02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