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2萬元鑽戒當不了3千元?鑽石產品毛利率可達70%,但消費者轉手卻難保值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李馨婷

一則熱搜,暴露了鑽石的低保值。

近日,據媒體報道,山東德州的一名女子因家裡急用錢當掉了自己的周大福結婚鑽戒,然而該女子發現,自己花了接近兩萬元買來的鑽戒,卻連3000元都賣不了。

就上述報道相關情況,12月16日,時代週報記者發函諮詢周大福珠寶集團(01929。HK),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在業內人士看來,零售價與典當價差別懸殊,與交易條件不同有關。12月17日,鑽石行業內部人士張凡(化名)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新聞報道的當事人,在珠寶品牌零售渠道買入了鑽戒,如今透過典當渠道以快速變現為目的進行出售,交易條件不同,自然會讓產品的價格有較大出入。

不過,刨去交易條件的影響,鑽石產品的高溢價,在行業內也並不是秘密。張凡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在珠寶行業內部,產品的定倍率一般是物理成本(包括產品的材料成本與加工費)的2~3倍,而3倍的定倍率,意味著產品的毛利率已接近70%。

儘管溢價頗高,但鑽石產品的吸引力早已不復當初。近年來,隨著培育鑽石技術的成熟與消費者觀念的變化,鑽石在飾品消費中的可替代性正變得越來越強。

曾經“一顆永流傳”的鑽石,光環不再。

圖源:圖蟲創意

高毛利為行業常態

儘管新聞主角周大福的財報並未透露其鑽石產品的毛利水平,但透過迪阿股份(301177。SZ)、恆信璽利(832737。NQ)、萊紳通靈(603900。SH)三家上市珠寶企業的財報,仍能對鑽石產品的毛利率有一定了解。

迪阿股份是知名求婚鑽戒品牌DR的母公司,在產品銷售方面,DR採取全自營模式。2018年至2021年1—6月,求婚鑽戒佔迪阿股份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均超過75%,同一時期,DR的毛利率則分別高達69。82%、70。21%、69。37%和70。00%。

主營業務為鑽石珠寶首飾設計與銷售的萊紳通靈,2021年直營收入佔總營收的75。78%,鑽石飾品的毛利率高達57%;旗下擁有鑽戒品牌I Do的恆信璽利,儘管2021年加盟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高達58。96%,但鑲嵌飾品(包含鑽石產品)的毛利率仍然達到了44。06%。

根據張凡的分析,上述財報資料,可以視作鑽石行業的縮影。

張凡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鑽石與黃金一樣,都有國際通價。嚴格地說,鑽石不認品牌,只認證書。普通品牌與知名品牌的鑽石產品的區別,只在於出品質量的穩定性與服務水平。“不同品牌的鑽石產品,物理成本的差別並不大,只是經過了不同品牌的營銷環節,才出現了銷售價的懸殊區別。”張凡說道。

換言之,鑽石產品本身就是依賴於營銷定價的高溢價產品。

圖源:圖蟲創意

鑽石越來越不值錢

除去濃厚的營銷色彩,近年來珠寶消費環境的變化,更是讓鑽石產品的魅力大打折扣。

近年來,隨著相關科普內容逐漸增加,消費者對紅、藍、綠寶石等天然寶石都有了一定的認知度與接受度,對於相當一部分消費者來說,鑽石已然不是消費必選項。

與此同時,培育鑽石的出現,更讓鑽石產品的另一大賣點“稀缺性”受到挑戰。

天然鑽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天然形成的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而所謂培育鑽石,則是透過從天然鑽石上刮下的薄片作為鑽石種子,將其置入培育艙內,利用裝置培育得出。

單從外觀上看,大多數人無法分辨出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的差別,但在價格方面,培育鑽石卻大大低於天然鑽石。據貝恩諮詢資料,2016年培育鑽石成品零售價格約為天然鑽石成品的80%,至2021年,培育鑽石零售價佔天然鑽石價格的比例更是下降至30%,培育鑽石的批發價佔天然鑽石價格的比例低至14%,且未來仍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此外,隨著2018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把培育鑽石納入鑽石大類,國際寶石學院(IGI)、美國寶石學院(GIA)等著名權威機構紛紛推出了培育鑽石的鑑定證書,培育鑽石的價值也受到進一步認證。

隨著技術與市場環境逐漸成熟,培育鑽石行業也迅速發展。

據浙商證券研報,中兵紅箭(000519。SZ)、黃河旋風(600172。SH)、力量鑽石(301071。SZ)、豫金剛石(300064。SZ)四家企業共供應我國80%的培育鑽石原石。其中,2022年上半年,力量鑽石營收4。48億元,同比增長105。1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39億元,同比增長121。39%;同一時期,黃河旋風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則同比增長192。22%。

當鑽石產品市場吸引力下降,各大珠寶企業的鑽石產品營收也出現明顯下滑。

周大福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6個月,公司的珠寶鑲嵌、鉑金及k金首飾產品營收同比下降11。1%,而黃金首飾及產品的營業額則增長12。7%。周大生半年報則顯示,在作為品牌營收主要來源的加盟業務中,鑽石鑲嵌產品的銷售收入同比下降47。94%,與此同時,黃金產品的銷售收入則同比增長693。44%。

當不再稀缺也不再保值,鑽石產品還能怎樣保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