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個人不管多難熬,都要活得體面

01

有人說:“熬過去,你就贏了。”

可是,如何熬?很少有人明說。

事實上,一個人要“熬”的時候,說明人生正處於低谷,要錢沒有,要人脈,也沒有。家人還一直支援你,就難能可貴了。有可能,家庭也會“樹倒猢猻散”。

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的事。與其狼狽不堪,不如體面生活,從容走向高處。

02

第一,談吐體面,和顏悅色。

孔子的一生,努力教學,還帶著弟子云遊,傳播自己的思想。

他在匡地的時候,被當地的人誤以為是“惡人陽虎”。於是乎,他和弟子被團團圍住了。

弟子們很著急,孔子卻在彈琴、讀書,不以為然。

後來,匡地的人承認是看錯人了,主動離開了。可是,有弟子走散了。顏淵是最後一個回到孔子身邊的人。

孔子一開口就說:“我以為你死了哦。”

顏淵說:“老師還在,我怎麼敢先死一步。”

一件很窘迫的事情,因為兩句調皮的話,就顯得輕鬆了。

人啊,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在你很苦的時候,也要苦中作樂,尋找一些快樂的話題,讓氣氛變好。不要總是愁眉苦臉,一直抱怨,看誰都想罵幾句。

好好說話,是難得的修養。當你的言語很歡快的時候,努力的勁頭就更足了,這是砥礪前行的徵兆。

03

第二,外表體面,穿戴整齊。

大部分的人,在煎熬之中,會穿得很寒酸,甚至像乞丐一樣,希望能夠博得別人的同情。

事實上,你的打扮越難看,別人就越瞧不起你。

孔子說過

:“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

不管多難,都要注重禮儀,並且要堅持過節儉的生活。

要懂得,只要你足夠自信,穿著打補丁的衣服,也會很高貴;如果你低頭走路,病痛不斷的樣子,穿絲綢也沒有用。

看過一個故事:畫家齊白石在參加宴席的時候,坐在角落裡,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主動上前握手,還說“這是我的老師”。因而,大家都給齊白石點贊。

人啊,不要妄自菲薄。只要衣服乾淨得體,臉色好看,就能被人高看,也能挺起胸膛走路。

04

第三,待人體面,不卑不亢。

春秋時的某一天,仲弓問孔子,什麼是仁義?

孔子說:“出門工作,就好像接待賓客一樣,要嚴肅認真,小心謹慎。”

事實上,孔子在魯國做官的時候,就常常接待貴客。

據《論語》記載,孔子待客的時候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其言似不足者;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做法,但是堅持平等交往。人多時,惜字如金;接禮物、送禮物,臉色和氣;私下和人見面,保持愉快輕鬆。

不同的工作環境,不一樣的人生狀態,這是必須要經歷的,但是你不要懼怕,不要把自己放在別人的腳下。

你的體面,主要體現在你的志氣上。人窮,但是有骨氣,哪能低人一等呢?

生而為人,只有位置有高低,財富有多少,本身都是“人”。不把你當人看的人,你也不要看他。

05

第四,內心體面,看淡沉浮。

在孔子的家鄉,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和兒子伯魚、孫子子思坐在一起聊天。

伯魚說:“父親,你沒有我厲害。你的兒子比不上我的兒子。”

接著,伯魚又說:“兒子,你的父親沒有我的父親厲害。”

孔子廣收門徒,傳播思想,名揚四方,子思是著名的思想家,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伯魚在兩個大人物之間,雖然個人成就相對較低,但是自得其樂。

人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伯魚就是這樣比較的。

人生註定要沉沉浮浮,你在低谷,但是不要悲觀。只要你堅持前行,不能成就自己,就能成就家人。

總有有人來當綠葉,紅花才會更加鮮豔。

如果每一個人都在頂峰,那麼低處還有誰呢?低處沒有人,頂峰就是“低谷”。

熬過去,有一道關鍵的坎——心坎。把人生的成敗看淡一些。只要你足夠努力,問心無愧,就是體面。

06

第五,家庭體面,齊心賺錢。

做人,只要不偷不搶,靠勞動去賺錢,就是光榮的。

掏糞工,和白領比較,你肯定會認為,掏糞工是低人一等的人。可是,沒有低處的勞動人群,城市不會乾淨美麗,高樓大廈會失去秩序,食物供應會陷入困境……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少了誰都不行。

當一個人的格局很大的時候,工作就有很多選擇了;人生的路越走越寬。

人在低谷,丟下面子去賺錢,就是最大的體面。如果一家人都放下了面子,那麼賺錢就容易多了。

看過一個小故事:一個男人,弄丟了白領的崗位,每天打扮整齊出門,然後去工地搬磚。回家的時候,重新打扮好,不露破綻。他的妻子,不動聲色地收集招工資訊,幫助他重新回到白領行業。

過了一段時間,妻子說:“把那件勞動服帶回家,洗一下。”他忽然淚流滿面——人生的低谷,註定不是一個人在熬。

07

古人說:“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寒冷的冬天來了,萬物蕭條,松柏的堅強就體現出來了;人在低谷,親戚朋友慢慢疏離,做人的骨氣就體現出來了。

任何事物,都具有“物極必反”的特點,因此你不要過分擔心低谷,不要戰戰兢兢地生活,要穩住自己,寧靜致遠。

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逆來順受,體面生活。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