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鬼谷子人生智慧:做人要務虛講道德,做事要務實講利益

文/鬼谷信

小說《大明王朝1566》的作者借用胡宗憲之口說:聖人的書是用來讀的,用來辦事百無一用。

說什麼“半部《論語》治天下”,歷史上的趙普到底有沒有說過這麼一句話,不得而知,大機率是人們的幻想,跟耳熟能詳的“某某喝墨水”,“某某的扁擔”的故事一樣,聽聽就好了。

儒生追捧《論語》無非是以為道德能解決所有問題,也正如此,古人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和”的大小關係!這句話裡,無疑拔高了“人和”的意義(比如,政通人和),導致後世在分析歷史人物時,總是有意無意的忽略天時和地利的客觀因素。寧願把王朝衰亡的責任全部計算到女人們的頭上,也不願意審視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缺陷。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裡的“人和”哲學成了主流,要麼是“以德服人”,要麼是“以術馭人”,總結一句話:領導們要麼在搞人,要麼就是在搞人的路上!

搞人的形式是千變萬化,理由也是堂而皇之,似乎是要實現政通人和!可惜,理想是豐滿的,結果卻是骨感的,越搞,人心越散。

搞人,其實無可厚非。可是搞人的目的和意義卻經常被遺忘了。是的,理論上,理性的搞人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搞錢。用當代文言文講就是,改善生產關係,緩解社會矛盾,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經濟發展。誠如《大明王朝1566》這部作品裡就掀起了封建君臣們的面子,講的是他們處心積慮搞錢的故事。

人們喜歡用利益來解釋一切問題,跟試圖用道德解決一切問題一樣幼稚。可是,又不可否認,古往今來,天下攘攘,人們心心念唸的東西,處心積慮想獲取的,不正是利益嗎?

看透不說透,人們嘴上普遍不能講。於是,有趣的一幕出現了,諸子百家典籍洋洋灑灑不下百萬字,卻唯獨鬼谷子不懂事的講了句“結以財貨”,這句話裡如果僅僅看到了“用金錢結交”那就約等於沒看懂。

鬼谷子是直接向儒家發起了挑戰:道德不唯一。他質疑道德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注意,鬼谷子並不絕對反道德(他也提出了“結以道德”的觀點),而是把“道德”這個選項從單選改成了多選。

如果讓阿信列一個道統,我認為這個道統的傳承應該發生在齊魯大地上,應該是“姜子牙—管仲—子貢—鬼谷子”。

這些人本質上都是古代計程車大夫,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徵:人品確實是過硬的,在做事時,目的也很明確,就是為了搞錢。

比如,管仲講“倉廩實則知禮節”,老百姓家裡的糧倉充足了,然後才能顧及到禮節!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推崇“君子”的原因,因為君子原本就是貴族,家裡糧倉充實,所以知書達禮!

經濟在前,禮節在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規律。雖然,談錢會讓人覺得難登大雅之堂,也就是俗。現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比如,鬼谷子講“仁人輕貨”指的就是道德先生對錢不感興趣,覺得金錢沒用。

所以,你讓一個對錢沒興趣,否定“經濟基礎”的人去做事,當真是合適的嗎?這些所謂的君子們有個特點,但凡遇到點問題,就一定會把問題歸結於道德問題。

中國文化裡講究“以形補形”,說人話就是缺什麼補什麼。比如道德,世道越亂,人心越壞,就越有人愛講。

缺什麼就補什麼!阿信以為,他們不是缺德,是缺心眼!因為,遲早有一天,他們會發現米飯能填飽肚子,但是虛偽的道德不能。

其實提倡道德正能量,其實也沒錯。可惜,人們沒搞懂一個邏輯,

世道是因為沒秩序才沒道德,而不是因為沒道德而沒秩序。也就是說,空談道德並不會恢復秩序。

想恢復秩序,最基本的的策略是搞錢。

恰巧,這又是道德先生所不擅長的,所以持續惡性迴圈。道德與利益其實並不矛盾,只是道德先生不擅長,所以視之如虎狼!

本文由研究鬼谷子智慧的民間手藝人鬼谷信原創,鬼谷信講透鬼谷子,助你人生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