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越是“不要臉”,往往活得越有面子(精闢)

前幾天,在一個地方高層次的飯局上,一位年輕的負責人,受到了德高望重先生的批評。

頓時臉紅脖子粗,站起來發火爭辯,想找回“面子”。

中國人害怕批評,一聽到批評就不高興,感到丟了面子,想方設法地要找回面子。

面子是什麼?為什麼這麼被國人看重?

01

“面子”是自尊

中國幾千年的“面子”文化根深蒂固。

華夏文化中的“面子”包括兩個組成部分:“面子”和“臉”。

簡單地說,“面子”是指人的道德與行為,是自尊;

“臉”是指人在社會上有所成就,是名望。

“面子”文化由來已久。在孔夫子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然有之。

面子即禮制,沒有面子,比沒有性命更可怕。

所以,中國人非常要面子,丟什麼,也不能丟了面子。

中國成語中有一句“嗟來之食”,意為一個人餓得半死,有人招呼他吃飯。

但因為說話不禮貌,於是這人堅決不吃,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

由此,多數中國人得了個通病:重面子輕裡子。

有的是“貪”裡子裝“廉”面子,有的是“俗”裡子裝“雅”面子,有的是“窮”裡子裝“富”面子。

中國人對面子的追求可謂登峰造極。

為了面子,中國人從小就對孩子灌輸面子教育。

考第一,上重點,“顯親揚名”、“光宗耀祖”,以此炫耀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優秀;

為了面子,中國人請客總要打腫臉充胖子,不管是請一個人還是幾個人,都要滿盆滿碟地往上端菜,一擺就是一大桌;

為了面子,中國人可以砸鍋賣鐵地去出人家的禮金,“人情大似債,頭頂著鍋兒賣”。

為了面子,中國人吃虧上當常常自認倒黴,唯恐別人說三道四;

為了面子,中國人守著殘敗不堪的婚姻,寧死不離婚;

還有五花八門的面子。

酒場上別人敬酒不喝,就是不給面子;

夫妻吵架被人聽到了,就是丟了面子;

找人辦事被拒,就是駁了面子;

對犯錯者不當眾指出來是留了面子……

說不定什麼時候誰就動了誰的面子。

魯迅在《說面子》中提到:

“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就像晚清時候的長辮子,你只要一揪著辮子,人的身體就整個跟著你走。”

太在乎臉面,相當於把辮子讓別人揪住,給自己套了一個枷鎖。

02

“裡子”是強大

楊絳先生在《一百歲感言》中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自古,廉頗負荊請罪,為了國家放棄面子;

勾踐臥薪嚐膽,為了復仇放棄面子;

孔圉不恥下問,為了求學放棄面子;

劉秀聞義則服,為了江山放棄面子。

《後漢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劉秀大宴群臣,大司空宋弘發現宮室內新添置的屏風上畫的全是漂亮仕女,而劉秀時不時心不在焉地回顧。

於是宋弘故意道:“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

這等於是當面譏諷劉秀好色。

脾氣大點的人估計都會當場發作,何況帝王之尊。

殿上群臣大眼瞪小眼,不敢做聲。

哪知道劉秀並沒有動怒,反而欣然聽諫,命左右馬上把屏風撤去。

還笑著對宋弘說:“聞義則服,可乎?”

宋弘回答:“陛下進德,臣不勝其喜。”

真正成熟強大的人,能承受一事的挫敗,忍耐一時的嘲諷。

他們不在乎外界射來的中傷之箭,他們只在乎他們需要什麼。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

中國人慢慢地從面子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在乎“面子”的同時,更認識到“裡子”的重要。

即內心的淡定與從容,修身養性、積澱文化、豐富靈魂、強大自我的成長。

面子是需要的,純真的面子美好而神往。

好比人的著裝和打扮,適度修飾,精於點綴,長精神、提志氣,能畫龍點睛,使人受益,給人享受。

像“戰鬥英雄”、“勞動模範”、“先進個人”等等的面子,就是受人尊重、促人創造的。

面子的本質,是社會對個人道德、能力、成就的認可。

但“裡子”更重要。

如果說,面子是肌膚,那麼,裡子就是骨骼、血脈和靈魂;

面子是人的表象,裡子則是人的內涵;面子是由裡子給撐起來的,如果沒有充實的裡子,那面子就是一張死皮。

所以,“裡子”——內心的修身養性才是正道。

人是透過內心的強大,卓越的能力和優秀的人品,贏得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和信任,才是真正有面子的人。

而一個人強大的內心,卓越的能力和優秀的人品,就是裡子。

面子和裡子,互為表裡,相輔相成。

“面子”誠可貴,“裡子”價更高。

03

“裡子”事大,“面子”事小

做人,想擁有受人尊敬的面子,先要做充實的裡子。

面子是弱小而虛偽的,裡子是強大而充實的。

面子再大,沒有家國情懷大,面子再重,沒有人生使命重。

放下無用的面子,去追求內心真實的價值才至關重要。

衛國大夫孔圉非常謙虛好學。

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

後人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

有一次,他問孔子說:

“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

孔子聽了微笑著說:

“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

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

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

虛心好學,不恥下問,這就是孔圉的“裡子”。

人生漫漫,比起面子,更寶貴的 “裡子”所蘊含的東西太多了,比如你的修養,你的事業,你的夢想,你的愛情,你的愛好……

當一個人可以放下面子,去為了生存和事業而努力,這個人已經長大了;

當一個人擁有了裡子,能夠靠裡子撐起面子,這個人已經成功了;

當一個人又有面子,又有裡子,贏得他該有的財富和地位時,他已經是個人物了。

人這一輩子,“裡子”事大,謀生事大,變強事大,唯面子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