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以文學之姿跨進2023,張澤群在北大紅樓暢談《相信未來》

頂端新聞首席記者 王峰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文學夢。

2022年,感動與淚水、幸福與磨難悄然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關鍵詞,而文學依舊與我們默默相伴。2022年12月31日晚,“百位名人迎新領讀——2023文學中國跨年盛典”在北大紅樓舉行,這裡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地標,也是魯迅先生講授《中國小說史》的第三十六教室。在五個小時的文學跨年直播中,百位名人分別領讀了多部經典作品。

在這場文學盛典上,河南籍著名主持人張澤群與陳魯豫共同擔任主持人。張澤群聊起了自己與北大的情緣,說起與詩人郭路生(食指)的相識,他表示,郭路生的一首《相信未來》,當時勉勵了多少同齡人,“相信未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期許和自勉,而是一種熱愛生命的象徵。”

回望北大紅樓魯迅往事,致敬精神生命

在活動開場,張澤群首先暢想了曾經在北大紅樓活躍過的思想者和行動者,他們如何破舊立新,北大紅樓如何“匯聚新青年、傳播新思想、倡導新文化”。主持人陳魯豫介紹,102年前,魯迅先生在北大紅樓給當時的北大學生講授《中國小說史》,“當時魯迅先生一身長衫,有些破舊,還有補丁,剛開始,學生用審慎的眼光審視著老師,十分鐘後,魯迅先生就以自己的魅力和才情征服了學生。”

張澤群接著和觀眾們一起想象當時的場景:“魯迅先生的長衫沒有太多光彩,但他用思想為當時的學生點燃了思想明燈,希望這次直播後會有更多學生來紅樓看看,感受歷史的餘溫,感受我們共同眺望過的曙光。今天我們在北大紅樓遙想當年,這裡聚集了思想者和行動者,他們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他們不光在思想上,而且從行動、語言、文學到文化都在破舊立新,辭舊迎新。”

張澤群還談到了精神生命,他說:“我們將生命比照世界來講,互相都是永恆的,我們在認知世界的當中,是因為某一個生命而記住了他,感受了他,可能會有我們的自然生命,從生到死;也會有我們的職業生命,由始到終;也會有藝術生命,無論各行各業,真正熱愛到極致,會成為藝術,然後上升為哲學,成為自己心中的宗教。還有一種生命是精神生命。也許有人有機會走進這個領域,開啟生命之門,也有很多人可能沒有機會享受精神生命的光芒。這讓我想起了詩人海子,我特別願意叫他海子(hǎi zǐ)。他最後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選擇讓自己的生命徜徉大海。在那個軌道上,他綻放了精神生命之花,我們認識生命可能有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機會,但是文學讓我們認識了更多有各種各樣不同生命的人和靈魂 ,所以這個時段我們用熱愛生命的方式向文學致敬,向作者致敬。”

聊與郭路生的過往,無論何時都要“相信未來”

1968年,詩人郭路生寫下了《相信未來》,曾激勵無數人。

張澤群也聊到了自己和北大的一段緣分,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張澤群剛好上中學,當時開始嚮往北大,1995年,張澤群考入了北大社會學系研究生班,一年後,張澤群拍攝“老三屆”主題的紀錄片《走過青春》,認識了關鍵性人物郭路生,1968年12月底,郭路生在告別北京火車站時寫下了《這裡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然後他就去了山西。

張澤群介紹,當時不僅很多北京青年內心狂躁,全世界很多地方的青年都在彷徨、吶喊,這時郭路生的一首《相信未來》給了當年多少同齡人吃下了定心丸?“相信未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期許和自勉,而是一種熱愛生命的態度,是一種別無選擇的選擇,我們除了相信未來,還能相信什麼?”張澤群感慨地說。

1996年深秋,張澤群還去探訪醫院中的郭路生,當時郭路生給他念了一首最新的詩,張澤群至今記憶猶新,“一陣風帶來奶奶的叮囑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孩子,這是你最後的歸宿……”張澤群動情地表示:“今天在北大,我們感受前人的餘溫,我們用文學的力量在心中再次點燃希望之光,郭路生在20歲寫下了《相信未來》,不僅鼓舞著他和同齡人,也更是鼓舞著更多後來人前進。”

附:

《相信未來》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

當灰燼的餘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支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

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

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

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次地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

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