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產品丨Etymotic 音特美 ER4SR,經典·煥新再現

作者:CrazyTin

一件產品要優秀到一個程度才能被稱之為“作品”,當一件“作品”在時隔多年之後仍能讓人津津樂道的,才能被奉為“經典”。

我們不能否認,技術的進步會讓新產品在素質上超越經典。但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並不只有體驗上的暢快感受,還會有著一份獨特性。

獨特到,會讓我們不自覺地用記憶,去延續 ta 的存在。

如同那些年的 4 大美系動鐵品牌各具特色的旗艦,至今在很多“老動鐵迷”心中,仍有著一個特殊的位置。

時至今日,當一代經典 Etymotic 音特美 ER4SR “迴歸”,曾經 4 大旗艦隻玩過其 2 的我,自然不會錯過這個補全“童年回憶”的機會。

作為曾經做過 DIY 耳機(裝配)的玩家,一直覺得音特美(Etymotic)應該是動鐵耳機的「鼻祖」。

不是因為音特美擁有助聽器的研究和業務,而是當年看到音特美 ER4 系列的造型,直覺告訴我 ta 的 demo 就像是把單元和線接好,然後套上熱縮管固定了……

玩笑歸玩笑,

某程度上,這樣的設計語言給音特美帶來了相當高的辨識度,以至於其後推出多單元耳機音特美 EVO 時,觀感上總會給人一種“不太對勁”的感覺。

嚴格來說,音特美 ER4SR 是 2016 年經已釋出的“新品”,攜手迴歸的還有其低頻增強的“兄弟”音特美 ER4XR。

復產、復刻、迴歸,無論是哪一個稱呼我覺得都無所謂。畢竟,“老燒”玩家總會知道,音特美並不是一個會“大開大合”的廠商,熟悉的味道會一直存在。

對比起印象中的音特美 ER4 系列,音特美 ER4SR 的外觀明顯地變得更精緻。

金屬材質的柱形腔體,輔以分線前後不同包法的線材,再搭配(預設)灰藍色的經典三節套。延續了音特美 ER4 系列經典外觀之餘,還帶來了更硬朗、更有層次的質感。

雖說音特美 ER4SR 採用了可換線設計,但細看之下不難發現 mmcx 介面處會有一個小凹槽用於固定,加上佩戴方式和目前主流可換線耳機的“倒掛式”不太一樣,因此若是想換線的朋友在選擇升級線時需要多加留意。

一般情況下,我是很少會介紹耳機配件的。但音特美 ER4SR 的情況略有不同,皆因使用不同的配件,將影響著耳機音色的走向。

其中最為明顯的是耳機套,音特美 ER4SR 配備了不同尺寸的三節套、兩節套以及兩對圓柱形的海綿套。

海綿套的作用顯然是為了提高佩戴的穩定性(海綿套殺手如我就沒有試會不會也對音色有影響了),而兩節套和三節套,是會對聲音有一定影響。

直觀一點去解釋,三節套的能夠更深入耳道,聲音相對會較為集中。而兩節套則相對靠外,聲音表現則相對會更“開揚”一點。

兩者並無優劣之分,純屬佩戴/聽感的喜好傾向。但要是和我一樣更喜歡三節套的朋友就要注意,佩戴時要確保要佩戴正確,三節套的末端不要對著耳道壁,否則聲音就會發悶。

給我帶來一絲觸動的,莫過於 6。5mm 轉接頭和線夾兩個“專業附件”。

要知道轉換頭是曾經專業耳機的標誌之一。至於線夾,很多玩家會覺得這是減少聽診器效應之用,但如果你是職業使用者,你就會明白耳機線走後背時,線夾到底是多麼的重要。

這一次搭配的播放器,還是“老朋友”索尼 NW-ZX300A。考慮到索尼 NW-ZX300A 低頻方面的表現,嚴格來說搭配音特美 ER4XR 或許會更好一點。只是礙於手頭上暫時沒其他裝置了,就先將就一下。

作為 Studio Reference(錄音室參考),我覺得大家對於音特美 ER4SR 的音色表現需要有個預期管理。

不同於如今追求「大而全」的“雜食”趨勢,把聲音準確還原才是音特美 ER4SR 的優先選項。

如此一來,音特美 ER4SR 便有了非常獨特的個性,那就是弱化修飾,突出了錄製時“原始”的質感。

或許是這樣的特性,我在習慣性開啟近期大愛林欣彤的「修養動物」時,會覺得人聲雖然比較靠前但略顯單薄,加之有可能是歌曲錄製時混音做得並不是特別細緻,使得伴奏會略嫌含糊。

從「修養動物」中,我很快地意識到問題所在。音特美 ER4SR 除了較為挑前端之外,對於歌曲錄製的水準也有著不低的要求。

這裡說的錄製水準,指的並不是音原始檔無損與否,而是錄製時的清晰度、混音時細緻程度等各方各面。

甚至,當音原始檔越無損,錄製時的瑕疵也會隨之而更加明顯。

有了對音特美 ER4SR 這樣的基本認知之後,第二首我選擇了李克勤收錄於「演奏廳 II」裡面的一首「一場兄弟」。

「演奏廳 II」這張唱片裡的 12 首歌,都是在演奏廳內現場同步錄製而成,製作水準十分之高。

從薩克斯響起的前奏開始,音特美 ER4SR 的特色便開始展現出來。傳統動鐵耳機的偏冷感,隨即帶出了演奏廳中安靜而有迴響的質感。

同時,歌曲混音清晰的特點也能夠很好地展現。特別是在間奏薩克斯響起到接第二段主歌,人聲與薩克斯聲音交錯而又互不搶戲,以及後來副歌中一步步加入到背景的吉他、絃樂,不同聲音之間既清晰分明,整體展現又能和諧融合。

毫不誇張地說,

音特美 ER4SR 呈現出來的「一場兄弟」,是音色表現和錄製水準的互相成就。

逐漸地摸清音特美 ER4SR 的“脾氣”後,第三首我選擇了“錄音界器材黨”張敬軒的「空手而來」,意在感受 ER4SR 在現代較高錄音水準下的表現力。

相比起前面聽的「一場兄弟」,「空手而來」採用了更多的樂器,甚至會有一種絃樂聲演奏多聲部演奏。但即便如此,音特美 ER4SR 仍然能夠很好地做到每一種樂器聲、每一個聲部,都能清晰、很有條理地展現。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音特美 ER4SR 並沒有像其兄弟 ER4XR 那般有低頻增強,搭配的 NW-ZX300A 的低頻表現亦是一般,但這並無礙其低頻的量感和氛圍感都比我預期中要好。

當然了,還是動鐵本質上的特性,不要期望音特美 ER4SR 能夠有差不多級別動圈耳機那般的聲場。

四重奏、發燒唱片、Studio Live 之類的音樂,我相信音特美 ER4SR 會給你一些驚喜。

有一個小小的遺憾,又或者是一個小小的期待。

這個時代認識、會玩音特美 ER4SR 的,大概都是手持各種平衡口前端的使用者了。

在簡單的試聽過後,感覺貿然換上平衡口的升級線,音特美 ER4SR 的聲音或許會“變味”。不知道未來,音特美會不會推出官方的平衡口線材呢?

但,平衡口與否在試聽過後我覺得都只是錦上添花。

只因,經典不需要用素質為自己證明,獨特的魅力才是讓經典延續至今的實力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