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讓“歷史”活起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10月1日實施

7月25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北京市人大獲悉,《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於10月1日起實行。《條例》圍繞保護中軸線的突出普遍價值,維護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提出了一系列“全方位”保護要求和保護措施。目前,北京中軸線已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預備名單。《條例》的頒佈實施不僅將為申遺提供支撐,還將在堅持保護優先的前提下,進一步引導文物活化利用,推動周邊人民環境改善,帶動業態提升。

“全方位”保護

《條例》提出,北京中軸線保護應當堅持統一規劃、統籌管理、整體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應注重保護與展示各歷史時期,嚴格遵照居中對稱格局形成的歷史遺存與城市發展印跡,保持北京中軸線各區段的豐富性和差異性。

“中軸線歷經元明清及近現代七個多世紀風雲變幻,儲存延續至今十分不易。”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副主任姜俊梅介紹說,《條例》圍繞保護中軸線的突出普遍價值,維護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提出了一系列保護要求和保護措施。“包括編制保護管理規劃、劃分遺產區和緩衝區,針對各類保護物件提出具體保護要求,並從資源調查和保護監測、考古勘探、工程建設、騰退改造、應急保障等方面規定了全方位的保護措施。”

值得關注的是,《條例》特別指出,要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促進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的傳承利用和公眾參與,統籌協調保護與發展、民生改善的關係,促進遺產保護共治、成果共享。

“《條例》的頒佈實施,為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法治保障,有利於切實保護北京中軸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凌明表示。

“助攻”申遺

北京中軸線是指北端為北京鼓樓鐘樓、南端為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全場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築、城市管理設施和居中歷史道路、現代公共建築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的城市歷史建築群,集中展現了十三世紀至今,中華文明在城市規劃建設上的偉大創造與傑出才能。

目前,北京中軸線已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北京商報記者從《實施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2021版)第97條看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所有遺產必須有長期、充分的立法、規範、機構和/或傳統的保護及管理,以確保遺產得到保護”。國家文物局制定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規程(試行)》第19條,也明確要求頒佈實施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專項法規和規章。

“北京中軸線已由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等相關要求,《條例》的頒佈實施是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標誌性成果,也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基本要求和必要環節,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提供有力支撐。”凌明表示,“我們將抓住條例出臺的有利契機,加快推動各項措施的落實落地。”

改善人居環境

世界遺產的保護是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結合在一起的。近年來,以北京中軸線申遺為發力點,推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據介紹,北京市透過建築降層、申請式退租、文物周邊環境整治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恢復中軸線的歷史風貌,提升中軸線景觀視廊,在重視老城街巷肌理保護的同時,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

以2021年啟動實施的鐘鼓樓地區申請式退租專案為例,涉及到東、西城兩個區,不僅最佳化提升了國家級重點文物周邊的環境和風貌,還累計改善了374戶居民的居住條件。

“今年,我們還將繼續推進萬寧橋修繕和環境整治以及地外大街環境整治、正陽門箭樓南望景觀視廊整治等專案,在進一步落實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內在要求的同時,也是對提升市民人居環境、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相關訴求的很好迴應。”凌明表示。

帶動業態提升

如何讓中軸線活起來?“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是保護工作的重要方面,北京中軸線作為一個由一系列建築群、城市空間環境構成的遺產,也是一個巨大的文化空間,可以承載與其價值表達相適應的各種文化活動。”凌明表示,將以環境整治帶動業態提升,促進文物活化利用。

“合理利用才是最好的保護,只有深入梳理、挖掘中軸線的歷史資源和文化內涵,加強文化展示、促進合理利用才能保持中軸線的生命力,使其更好發揮傳承文化、啟迪思想、推動發展的作用。”姜俊梅則如此回答,“在堅持保護優先的前提下,針對不同主體規定了多種傳承利用措施。例如,鼓勵保護區域內的居民開展民俗文化活動,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提升公眾體驗,促進中軸線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加強對保護區域內的業態引導等。”

據凌明介紹,未來,北京市相關部門還將進一步加強研究,利用完成修繕的鐘鼓樓、正陽門、永定門以及騰退後的先農壇等文物保護單位及中軸線公共文化空間,不斷改善周邊環境,引導文物活化利用,保護營造歷史街區的文化氛圍和歷史記憶,讓文化家園更加美麗。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張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