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雲南巧家:小小芭蕉芋 致富“金粉粉”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楊光富

農曆臘月,正是芭蕉芋收穫的季節。在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大寨鎮官村村芭蕉芋粉條加工廠,農戶們忙碌著將自己種植的芭蕉芋分揀、過磅,廠房內機器轟鳴,呈現一片熱鬧景象。

“芭蕉芋適應性廣,種植技術簡單,管理粗放,投入不高,大部分群眾都能種,是一種綠色、生態、週期短的山地農作物。由於週期短,見效快,群眾還套種在核桃、花椒樹下,綜合效益高。”官村村黨總支書記王成有介紹。

官村村種植芭蕉芋歷史長久,且林地、山坡地廣,能種芭蕉芋的地方多,幾乎家家戶戶都多少會種植一些。目前,全村共種植芭蕉芋1000餘畝,種植農戶達700餘戶,畝產4000至5000斤,按最低價一斤0。6元計算,每畝收入2400至3000元,比種植包穀效益好。

作為該村的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是王成有的職責也是他的心願。在過去,村民們都喜歡種芭蕉芋來餵豬,有時也拿來磨粉做成芭蕉芋粉絲自己吃,經濟利用價值不是很高。

“芭蕉芋是高澱粉作物,為什麼不能加工成袋裝粉絲、澱粉打進市場?”王成有想。為保障種植戶的利益最大化,王成有帶領村“兩委”積極謀劃出路,多方爭取資金,創新透過“黨組織+村經濟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在村上配套建設芭蕉芋粉絲加工廠,並依託資源優勢,大力鼓勵和扶持村民種植芭蕉芋。由農戶種植芭蕉芋,村集體經濟公司將成熟的芭蕉芋收購到加工廠加工成芭蕉芋粉條,形成“種植+深加工+產品”的農業產業鏈,為芭蕉芋產業提質增效。

該村的芭蕉芋粉絲,是透過磨、浸泡、過濾、煮蒸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粉質潔白透明,既可製成獨特的菜餚,又是送禮佳品,在當地土特產市場廣受歡迎。加工出來的芭蕉芋粉條每斤能賣13元左右。不僅解決群眾賣不出去、銷不出去的顧慮,還大幅度增加了群眾收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如今,這種以前村民主要用來餵豬的高澱粉植物,已成了該村一寶,成為農戶增收的“金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