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慈禧打算除掉曾國藩,可曾國藩更狠,直接暗殺兩江總督

作為晚清重臣,曾國藩的人生卻並非一帆風順,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一份家書中曾提到了4次難忘的教訓,這些事也足以見得他走的每一步都需要如履薄冰。

在他和慈禧之間也同樣有著艱難的博弈,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若是一著不慎,那便滿盤皆輸。

曾國藩與慈禧太后的“對弈”

到了曾國藩的那個高度,“情商”也得很高,因為他要面對的,是握有生殺大權的慈禧太后。

清王朝是1644年建立起來的,從那個時候開始,滿漢之間的矛盾就一直存在,矛盾的出發點,自然是對於權力的爭奪。

滿清貴族為了維護大清的江山,就處處對漢人提防,這尤其體現在“政權”和“軍權”兩個方面。

湘軍和淮軍為清廷鞍前馬後,依舊被清廷提防著,當年湘軍克復武漢的時候,咸豐皇帝就曾仰天長嘆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

而從曾國藩的情況來看,他一生忠君,也出生於封建地主家庭,保持著濃厚的禮教傳統和森嚴的封建秩序,而他本人更是學習儒家傳統思想文化成長起來的。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對於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可以說是不遺餘力,這期間還受到了多次侮辱和折磨,可每當這些事發生的時候,他又總是會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

如此“忠毅人生”,卻總是逃不過清廷的懷疑,曾國藩雖然無奈,可也無路可選。

曾國藩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期就是鎮壓太平天國的那段日子,這也是他“忠君”與被“猜忌”表現得最為明顯的階段。

他出於盡快保持清政府的統治,於1853年辦團練勇,開始了長達10年南征北戰的日子,為了能撲殺太平天國的革命烈火,曾國藩甚至不畏懼犧牲自己的生命。

湘軍在出師之後不久,由於出現了戰役失利的情況,曾國藩甚至兩次企圖自殺以求“以身殉國”,這也足以能夠看出他的忠貞不二。

然而,當時的清政府卻在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周圍組成了江南和江北大營,目的是“湘軍出力,江南、江北大營收功”,曾國藩是何等聰明之人,一眼就看出了清廷的心思,可他也只是感到悲觀傷心,依舊是沒有二心。

湘軍圍困天京的時候,清廷就調來了馮子交等人進駐鎮江、揚州等地,長江中下游的三大軍事重鎮全都吞併陳糧,名義上說的是預防太平軍,實際上就是為了更好控制湘軍。

曾國藩的嫡系部隊也牢牢被清廷關注著,即便如此不公正,曾國藩還是在為清廷設身處地地著想,提出了裁撤湘軍併為曾國荃陳請開缺回籍的決定,遭受了這一系列的打擊,曾國藩還有了一種“看透紅塵”的感覺。

不難看出,慈禧對曾國藩一直都持有打壓態度的,想要除去他的“領導力”,然而有些事情發生了之後,除了曾國藩之外卻又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

曾國藩必然有著自己的考慮,他需要的不是自己奪權,而是維護清廷的統治,對待清政府他可以無奈,但對待一些藉機打壓他的人來說,他卻是心狠手辣。

一個極為關鍵的人物就在這個階段出現了,他便是馬新貽。

1865年,太平軍基本上已經被鎮壓了,此時的馬新貽也被推選為安徽布政司,駐守在安徽省城合肥,成為一省的軍政大員,也是位高權重。

不久之後的1868年,他就升任為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從兩江總督這個位置上下來的,正是此前絞殺太平天國的“功臣”曾國藩。

這樣的任命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那是慈禧對曾國藩越來越不信任,因此才用了這樣的方式不斷“除掉”曾國藩,收回他手中的權力。

沒想到,馬新貽上任的時間僅僅只有2年,就遭遇了不測。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當時正在校場檢閱新兵射擊技術訓練的時候,一個名叫張文祥的人突然從人群中衝了出來,徑直奔向了馬新貽,馬新貽被一刀斃命。

周圍的所有人都看傻了,而張文祥卻矗立在臺上紋絲不動,看著那些士兵正準備四處捉拿其他可疑之人時,張文祥更是大喊道:“你們不要冤枉別人,刺殺馬新貽的就是我張文祥自己,我的願望已經完成了,絕對不會選擇逃跑。”

兩江總督遇刺,這件事就是天大的事情了,司、道、府、縣多個官員聞風而來,將張文祥發交上元縣令收監待審。

馬新貽若是死了,最大的受益者其實就是曾國藩。

南京是湘軍打下來的,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用了整整2年時間才打下了南京,可朝廷對於他的這種表現還是非常不滿意,認為他打仗不賣力,還專門因為這件事訓斥過他。

由於當時太平天國的頭目一個都沒有抓到,就連洪秀全本人的兒子都跑掉了,曾國藩出於保護弟弟的目的,還彙報說“他們已經被剿滅”,左宗棠立即提出了反對意見,最後經過核實,果然在江西發現了洪天貴的身影。

此外,清廷認為太平天國這麼些年來必然積累了不小的財富,可曾國藩所彙報的數目和他們想象中的差距實在有點大,這些都一點點加重了慈禧的反感情緒,認為曾國藩不是“老實人”。

那麼馬新貽走馬上任,對於湘軍來說確實是一大威脅,特別是他著手整頓社會秩序、調查財富分配問題等方式,更是令湘軍備感不滿。

在這一帶,湘軍才有根基,馬新貽初來乍到就想“強龍壓猛虎”,顯然是自討苦吃。

曾國藩的無奈

在張文祥被帶走後,很快就被上了殘忍的刑罰,可張文祥卻堅決不為所動,還透露了殺馬新貽的細節:

“我暗中伺候馬新貽多年,用鋼精製成兩把鋒利匕首,又用毒液淬火,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就疊著四五層牛皮用匕首擊破,一開始刺不進去,苦練兩年之後,五層牛皮都能一刃而穿。”

清廷根據調查發現,張文祥早年間還去當過海盜,馬新貽當年在擔任浙江巡撫的時候曾鎮壓過海盜,有一種可能性是張文祥為了給死去的兄弟們報仇,所以才要想盡辦法殺掉馬新貽。

這件發生在江寧府的“大案要案”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若是承認張文祥的殺人動機是“為海盜報仇”,這種說法就連馬新貽的家人都不答應。

地方上的小官不敢下最後的結論,只好把張文祥的供詞提交給了總督,總督這個職位已經是地方上的最高官了,可他依舊不敢下結論,只好上奏朝廷。

碰巧的是,漕運總督張之萬那會正巧在淮河一帶巡查,清廷就給他安排了一個查辦大員的角色,就近來處理這件事。

讓張之萬沒想到的是,他來了之後竟發現廣大民眾都在褒揚張文祥而貶低馬新貽,為此,他也擔心自己走不出江寧,乾脆返回了住所不去過問。

後來,張文祥又在清廷的壓力下一步步被移交到了刑部尚書這裡,重新歸來的曾國藩也參與了此案的複審,不過曾國藩的建議就是維持原判不再深究。

定案之後,張文祥被處決在金陵城外的一個小營當中,處決的方式是凌遲。

而監斬官正是馬新貽的弟弟馬四,馬四當時是浙江候補知縣,他的手段極為殘忍,定製了“一刀一鉤”的模式:命令一旁的劊子手用鐵鉤將張文祥的肉給鉤出來,隨後再一刀一刀地零割,從上午一直割到了下午,最後的步驟是剖腹挖心。

據說,在整個行刑的過程中,張文祥都咬緊了自己的牙冠,沒有發出一聲呼喊。

張文祥死後還有一個兒子,在被閹割後丟到了黑龍江為奴,看起來,馬四好像獲得了初步勝利。

然而,就在馬四回到浙江繼續上任的時候,眾人紛紛都指責他,就連他的上司看他都不會以禮相待,這也讓馬四鬱郁不得志,不久以後就病死了。

馬新貽也沒有子嗣,他的遺體被運送到了菏澤老家。

更離奇的是,數年之後黃河決堤,馬新貽的墓葬也被大水直接衝沒了,當地人還紛紛議論道:這就是報應。

這也就表明,從“刺馬案”發生後一直到張文祥被凌遲,真正的幕後指使者都沒有露面。

同治皇帝給馬新貽賜祭文、碑文還特贈“太子太保”並封了諡號,似乎也在想著趕緊把這件事平息掉。

大家普遍認為這件事的幕後主使一定是一個能讓張文祥感到徹頭徹尾畏懼或尊重的人,不然他也不會連自己的家人都不管不顧,堅決咬緊牙根一直到最後一秒。

可除了張文祥之外,這件事也沒有了其他線索,刑部尚書都拍板了,總不能讓慈禧太后親自上來審問。

從“動機論”也能看出,真正的受益者,也僅僅只有曾國藩,除了他,也沒人能幹成這件大事。

有一種說法是曾國荃為幕後主使,江寧府是湘軍的地盤,曾國荃出於利益考慮怎麼也不會容得外人插手,即便如此,他想要做成這麼大一件事,沒有曾國藩的點頭也是很難辦的。

可曾國藩就算透過這種方式暫時保住了地位,那也無法讓慈禧放下戒備。

“天津教案”時期,曾國藩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了,可他接到了清廷的諭旨後馬上就前往查辦,這也是出於他的一片忠心。

要說曾國藩是個“好人”,那也是不對的。

就從這件事來看,曾國藩主要的考慮還是清政府,什麼民族安危、人民利益都不在他的審視範圍之內,他也一直認為維護好清王朝的統治才是第一位的。

在他權衡利害之下,還是採取了“曲全鄰好”、“媚外求和”等方針,也因此受到了輿論的普遍指責。

可他所維護的清政府,卻在這個時候責備他“文武全才卻不能查案”,隨後又派去了李鴻章來解決這些爛攤子。

這種做法,就等於向全世界明說了:“天津教案”就是由於曾國藩本人的能力不行才辦壞的,是曾國藩軟弱無能的結果,因此清政府才必須要中途換人。

此時曾國藩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也知道自己已是“英雄末路”,在回到江寧後僅僅一年的時間,他便去世了。

總體來看,曾國藩是一個極為有手段的人,同時也是維護清朝統治的忠臣,無論是否被重視,他對清王朝的那片忠心始終沒有被改變過,他輝煌過,卻也無法擺脫自己的命運。

他的那段故事,體現的同樣是一個時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