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紅樓夢》入高考作文網友直呼“太難” 語文老師:命題指向偏創新 考驗學生的“外延”能力

↑新版《紅樓夢》劇照。圖片來自ICphoto

紅星新聞記者 羅丹妮 實習生 歐嘉瀅

實習編輯 朱潔英

6月7日是高考第一天,備受關注的作文題目出爐後,網友討論最多的是全國甲卷中《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的考題,相關話題衝上熱搜。有網友直呼“看不懂,太難了”,也有網友認為這是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關注。

有著豐富高考評卷經驗的華南師範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副教授、語文教育碩士導師周小蓬認為此次作文題目的難點在於讀懂材料的意思,並聯系其現實意義,此次題目更注重對情境和思辨能力的考查,要做到這兩點,必須依靠豐厚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和日常的訓練。

成都市郫都區綿實外國語學校語文備課組長曾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從命題的指向來看是偏重於創新的,可以從傳統文化轉到學習和借鑑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所以這道作文題考驗學生的“外延”能力,要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將眼光放得更遠,與歷史、文學、哲學、藝術,還有當下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對創作材料不熟悉容易“心理沒數”

該作文題目的材料,選用了《紅樓夢》中“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時的一個情節,為元妃(賈元春)省親修建的大觀園竣工後,眾人給園中橋上亭子的匾額題名。有人主張從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賈政認為“此亭壓水而成”,題名“還須偏於水”,主張從“瀉出於兩峰之間”中拈出一個“瀉”字,有人即附和題為“瀉玉”;賈寶玉則覺得用“沁芳”更為新雅,賈政點頭默許。“沁芳”二字,點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親之事,蘊藉含蓄,思慮周全。

以上材料中,眾人給匾額題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鑑化用,或根據情境獨創,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這個現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深入思考。

這道作文題究竟難在哪?曾任成都市樹德中學高階語文老師,現為成都市作協會員燕羽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高中教材中《紅樓夢》只選入了一篇也就是《林黛玉進賈府》的節選,內容相對簡單,部分學生可能都沒有通讀原著。“這是考生面臨的第一個難度,從創作來講材料不熟悉,考生拿到就容易懵了,心裡肯定就沒有數了。”

接著第二個難度,燕羽認為體現在“結合現實”,也就是該如何將身邊生活中的小事物用古詩詞聯絡起來,“比如從玉石的雕刻藝術角度出發,許多精心雕刻的玉石取名都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儒家文化;又比如菜品,也可以用儒家文化,用優美的詩詞給這些菜取名字,如果學生沒有深厚的文學積澱,是很難領會的。”

華南師範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副教授,語文教育碩士導師周小蓬有著豐富的高考評卷經驗,她也認為此次作文題目的難點在於讀懂材料的意思,並聯系其現實意義,要做到這兩點,必須依靠豐厚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和日常的訓練。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經典時多討論、多研究,“要讀懂經典,也要聯絡現實意義。”

而在一線教學中,周小蓬坦言做到這兩點有難度,因為基礎內容的講解總要花費比較多的課時。那麼要怎麼保證學生拿到基本分?周小蓬認為,平日做好作文的審題訓練,從整體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上了考場,學生可以從材料裡挑自己能解的點逐一展開。

“就像此次作文題目的變與不變之處一樣,變的是更注重對情境和思辨能力的考查,但論述文寫作的基本要求不變,如開門見山、要有論證過程等等。”周小蓬說。

也有網友一針見血,指出材料中三人給匾額題名的行為,分別可以用“抄襲、借鑑、原創”對應總結,周小蓬認為這樣的說法同樣切題,不過紅樓夢只是一個引子,更深度的思考,是學生要聯絡到做人做事的準則,材料中的三類人分別可以對應“不懂變通”、“盲目借鑑”與“學會創新,展現自己”的做人準則。

如何破題:抓住借用、改造、獨創三點

那該如何破題呢?成都市郫都區綿實外國語學校語文備課組長曾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還得重視分析材料中的內容。

“第一個人取名的‘翼然’直接來源於《醉翁亭記》,這叫做直接借用,顯得很死板;第二個‘瀉玉’,出自‘瀉出於兩峰之間’,有改造;最後的‘沁芳’,是一種獨創。而且材料給我們一個明確指向,‘沁芳’明顯要好一些,但是並不否定‘翼然’和‘瀉玉’。我們應該抓住這三個點,借用、改造化用、獨創,再把我們的眼界轉向到歷史、哲學、文化、現實生活、國家民族的發展中來,運用發散類比思維,這樣就可以有話可說了。” 曾光說。

曾光強調,今年全國高考語文作文題仍然和往年一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沒有脫離“傳統道德、時代精神、人生智慧”的大範疇。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類的例子,比如春晚節目《只此青綠》借鑑了中國古代經典《千里江山圖》,融合現代舞蹈,透過現代光影等技術,打造了一期非常好的節目,融合借鑑、改造和創新,形成了一種新藝術精品。“結合這些,我們一定要有文化自信,從傳統文化中吸取能量,再繼承和發展創新,這就是命題的關鍵點。”曾光說。

因為從命題的指向來看,是偏重於創新的,曾光分析,所以也可以從傳統文化轉到學習和借鑑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比如中國近現代對西方思想的借鑑,學習馬克思主義融合中國實際,再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等。

曾光認為,這道作文題考驗學生的“外延”能力,“學生如果要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就不僅要學習語文教材,還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遠,一定要和歷史、文學、哲學、藝術,還有當下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夠積累豐厚的素材。”曾光說。

這則備受熱議的作文題目,在燕羽看來有著重要的導向——去關注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學,引導學生多讀書,“語文考試可能就不是隻考教材上的內容了,知識淵博,應試的痕跡少一些,真正會讀書、愛讀書的人,才能更容易、更自如的寫出內容,這是我認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導向。“

這可能也會給部分學生一些啟發,燕羽認為老師教給學生的套用模板,學生也許可以應付這篇作文,但也會給部分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變化,“可能是想以後要多關注生活,多看書,多積累,多去看看名山大川,更熱愛中國的文化,也可能會在這次放暑假的時候好好讀一讀《紅樓夢》這本書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