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歷史上先帝駕崩,新君到底應該先守孝,還是先登基?

電視劇《山河月明》一經播出,便引起了不少人的熱議。以目前進度,如今已經大結局,朱棣已成功殺入南京,坐穩了皇帝寶座。

但其中有一個細節頗為有趣:話說朱棣入城後,楊榮意味深長地問道:“殿下先謁陵耶?先即位耶?”朱棣聽罷,當即前去拜祭先帝,還抱著大哥朱標的牌位痛哭流涕……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在皇帝的登基流程中,卻是件大事。朱棣此舉,也符合歷史上絕大多數皇帝的登基流程:那就是先帝駕崩後,新君應該先守孝,而非先登基。

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但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君王對臣下的掌控力愈發牢固,他們並不擔心因為短短一些時日不上朝,朝堂便會失去其掌控。

這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皇帝即位也要名正言順。守孝,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人的天性,也是深深根植於每個人骨子裡的優良品德。當然,孝也關係到古代倫理體系與森嚴等級制度的維護。

太史公司馬遷常把夏、商、周統稱為“上三代”。用現在的話說,這是奴隸制社會,雖然這個概念比較籠統、粗糙,但它們的確有共同的特點:即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來實行分封制度。

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便決定了分封的待遇。如此一來,人們更加重視血統的延續。家譜,或者說皇室專用的玉碟,也隨之出現。

作為客觀存在的條件,血緣關係極為重要;但親疏關係的判斷,卻主要靠人們的主觀維護。為此,孝道愈發重要。

及至西漢初立,漢高帝劉邦以“孝”治理天下。官員是否孝順,成為其仕途順暢的重要評判標準。因此,兩漢正統的23位皇帝,皆在帝號中加入“孝”字。漢武帝即稱“漢孝武帝”,漢獻帝的傳記亦為“孝獻帝紀”。

此外,為了更好地提倡孝道,兩漢還將其列為選官的重要科目之一。

須知,漢朝以察舉製為主,徵辟製為輔。察舉制分為許多科,其中最常見的當為明經科與孝廉科。

前者是留給“學術型人才”的,才子只要在經學研究上造詣頗高,便可被授予“博士”職位,然後進入仕途;但天賦型選手畢竟少見,故而以孝道、廉潔作為入仕的敲門磚,才最為普遍。

東漢末年的諸多名士,如孔融、袁紹、曹操等人,皆是舉孝廉出身。儘管他們不見得就孝順,但起碼以孝之名,能讓自己很吃得開。

言至於此,不難看出“孝”的重要性。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構造的綱常倫理體系,逐漸融入到了封建體制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對世人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要求,規定了統一標準。

從家國關係的構建來看,國是“大家”,由無數個“小家”組成。帝王作為“大家長”,倘若要保持自己的權威不受侵犯,最好的篩選辦法就是:從孝子中挑選人才。

因此,古人的一大觀念便是:人在家為孝子,入仕必為忠臣。古人云“忠孝難兩全”,實則便是“大家”與“小家”的選擇問題。

正因如此,孝的觀念才會如此深入人心。

它源自於古人的天性,後經封建君王的宣揚,成為維護社會倫理體系的關鍵因素。為此,古人不僅重視孝道,也十分重視養老。

對於年過六十、七十的老人,歷朝歷代都無一不給予其優厚的待遇。

回到開頭的問題:先帝駕崩之後,新君必然要先守孝。身為帝王,他要依靠孝道來治理天下,以防止臣子篡逆、百姓叛亂。因此,身為既得利益者的皇帝,也必然要維護孝道。

當然,這也是因為皇帝即便大權在握,也難以任性而為。否則,將會帶來極為惡劣的政治影響。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令尉遲敬德前往李淵所在處,強行逼迫其退位。縱然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這種殺兄逼父的行為,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儘管在這之後,李世民多次強調君臣之義,甚至不惜冷落尉遲恭、秦叔寶等秦府舊將,但他的這種行為,仍是被太子李承乾所效仿。

終究李唐一世,父子相爭、兄弟相殘的局面屢見不鮮,這足以令後世帝王為之警醒。

新君在繼位之初,必然要先守孝,以明父子之倫;後繼承大統,再明君臣之義。

當然,還是那句話,“國不可一日無君”雖然有些誇張,但按照當時的規矩:父母去世,需守孝三年(民間稱27月),這對皇帝來說並不現實。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舊交替之間,有頗多爭端。為了儘量縮短守孝時間,皇帝往往採用“以日”的方式,為先帝守孝27日。值此期間,皇帝也會先明確自己的地位,即所謂的靈前登基。

一般情況下,先帝在臨終之前託付的幾位重臣,有資格宣讀遺詔,以見證其權利交替。如劉備去世前,便以諸葛亮、李嚴為託孤大臣;孫策遇刺,傷重不治,亦在去世前將輔政之責交給了張昭、朱治等人。

這一道程式,往往要在守孝期間完成,但這只是登基的第一步。新君雖然掌握了大統,但卻並沒有正式登基,沒有走禮法,也沒有祭祀天地、宗廟,更沒有昭告天下。

所以在守孝完成後,新君還要再進行一系列的正式登基流程,期間還要確定皇后人選、改元換(年)號、大赦天下等等。

有些不適合當年做的,還會被推遲到第二年。這些必要操作,其實都算是登基禮儀中的一部分。

也只有如此,新君才能得到天地與萬民的認可,其威嚴與恩德才會樹立起來。在此情形之下,權力的交接也會更加順利。

由此可見,皇帝登基這件事,的確是在守孝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