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文藝評論丨《阿凡達:水之道》或許埋藏著難以體認的深意

全球同步上映的《阿凡達:水之道》(以下簡稱《阿凡達2》)可謂承載了觀眾的多重期望。這部影片能否重現經典前作的輝煌,為寒冬中的影院雪中送炭?卡梅隆將如何重新整理3D特效奇觀的天花板?上一部結尾留下的生死謎題該如何解答?帶著這些問題走入影院的第一批觀眾觀影完畢,卻給出了喜憂參半的反饋。闊別13年,卡梅隆創造的水世界和神奇生物依然美輪美奐,但視覺奇觀背後的劇情邏輯卻與影像漸行漸遠,使這些奇觀更加貼近博物館中獨立展覽的影像藝術品,而不是如前作一樣圓融通達的史詩電影。

在觀看這部續篇之前,不妨溫故知新,瞭解一下2009年的首部《阿凡達》樹立了怎樣的行業標杆。毋庸置疑,《阿凡達2》的萬眾矚目也來源於前作奠定的經典地位。電影學界普遍認為它是3D電影史上的里程碑,2009年也因此被稱為“新3D電影元年”。

在此之前,主流商業3D電影還停留在製造“負視差”效果,以從螢幕向外拋擲物品為噱頭刺激觀眾。而在《阿凡達》中,卡梅隆對3D電影美學的革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利用超景深鏡頭製造“超觸感視覺”。不同於傳統3D電影中以螢幕為空間深度界限的“視感視覺”,“觸感視覺”讓我們看到的不是形狀,而是質地。透過被極度放大的清晰肌理,觀眾可以“用眼睛去觸控”,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感知異世界的一切。在這樣的視角下,納威人藍色的面容變得細膩而親切。

此外,《阿凡達》還塑造了一種“立體運動影像”。3D攝影技術和IMAX放映系統聯袂創造的神奇視效,讓以銀幕為分界線的主客體對立關係土崩瓦解,以往固定在銀幕上的觀看物件變成了一個可塑的、可穿透的空間。初見《阿凡達》的觀眾,就像片中的男主人公傑克駕馭著阿凡達那樣,第一次在深廣的空間中自由移動,在潘多拉星球的領域奔跑,飛行,像第一次學會使用自己的知覺器官一樣盡情地感知這個新世界。

《阿凡達2》的最大亮點也在於此。這一次,卡梅隆把他的元宇宙從懸浮森林搬到了深邃瑰麗的水下世界,善於攀爬和駕駛飛龍的納威人開始向這裡的島礁人梅特卡伊納族學習深潛和駕駛水獸。立體運動的影像透過視覺觸發全身感官,讓觀眾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全方位擁抱海洋,實現雙重意義上的“沉浸體驗”。無論是在海面飛馳,還是在水底隨著海流溯游,豐富的空間細節都製造著身臨其境的動感。除了在第一部中開發的觸感視覺,卡梅隆還用視覺和音效的配合調動了呼吸、心跳等多種感官反應。在島礁美麗少女的引領下,觀眾和傑克的兒女們一起學習如何在水下隨著深海的律動呼吸吐納,在海洋母親的懷抱中遨遊,尋訪靈動的水母、海葵、魚群,認識巨大的深海神獸:圖鯤。IMAX銀幕製造的巨大水體包裹感放大了溺水時的特殊體感,而獨到的聲音設計也讓我們聽到人與海洋逐漸同頻的呼吸。這樣的設計延續了前作的理念,那就是以非話語的感知裝置傳遞作品的深層價值:水之道,既無起源,亦無終點。

第二個亮點是片中出現的新女主角:傑克的養女琪莉。她是上部作品中戰亡的格蕾絲博士神秘懷孕並生下的女兒,像傑克的幾個孩子一樣攜帶人類和納威人的混血基因。最特別的是,她不但對大自然的生命脈動極為敏感,更能感受到大地之母愛娃的心靈。在水世界中,她憑藉自己的通靈能力,調動了神奇的自然能量,完成了不可能的營救。這種設定本不新鮮,近年來迪士尼發行的幾部經典系列中也連續出現了艾莎、蕾伊等自帶神秘能量的女主角。但琪莉在水中與魚兒對話,將水母匯成發光洋流的奇幻場景還是令人印象深刻。影片始終沒有揭示她的生身之謎,為未來的續作留下了懸念。

第三個亮點則是梅特卡伊納族的精神夥伴和靈魂寄託:圖鯤。這種巨型深海神獸龐大而溫馴,有著超高的智商和感受力,情緒極為豐富敏感,還善於哲學思考和藝術創作,它們的出沒構成了全片最震撼的大場面,而圖鯤體內珍貴的抗衰物質也招來了天空人的圍獵,引發了族群的危機。

這樣的劇情設定自然讓我們想到前作中,天空人為搶奪潘多拉星球資源發起的戰爭,以及主角傑克對資源戰的深刻反思。然而,在《阿凡達2》中,這條情節主線卻被弱化了。事實上,整部作品並沒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深層矛盾。無論是幾對複雜的父子關係,族群之間的衝突與融合,還是貪得無厭的圖鯤獵人對自然資源的掠奪,都似乎是獨立於故事主線之外的插曲,不足以撐起全片的情感走向。反觀這場聲勢浩大,不惜摧毀幾個部落的追捕,最初的起因不過是已死的反派上校對傑克背叛人類的憤怒。這一偏執、幼稚而缺乏深層邏輯支援的戰爭動機是否能說服觀眾,顯然是值得懷疑的。而最後兒子對父親的營救,也是對好萊塢電影“爸爸回家”老套主題的再次重複。此外,每次片中出現值得深究的價值衝突時,總是還未展開就被熱火朝天的大場面打斷。失去了穩固的敘事程序,觀眾的價值認知也就難以維持。

因此,對於仍然將《阿凡達2》當作劇情片來欣賞的觀眾來說,失望是難免的。在飽享了視覺盛宴之後,人們會“吹毛求疵”,批評續作在劇情線上的退化。進一步看,《阿凡達2》不但沒有建立新的有效敘事邏輯,連第一部中留下的許多值得展開的母題也沒有得到繼續討論,而這似乎更加令人遺憾。特別是在元宇宙概念風行的今日,“阿凡達”本身已經成了一個關鍵的元概念。放棄對“化身”“分身”概念的深入討論,而是沉迷於對人類阿凡達軍團戰鬥力的視覺鋪排,未免可惜。

當然,對稍弱的劇情線進行指責並不意味著對作者編劇能力的全盤否認。如果換一種角度去看待《阿凡達2》,以及未來數年內將會上映的數部續作,我們或許更能體認卡梅隆在其中埋藏的深意,以及一種革新的創作理念。或許對他來說,以敘事見長的劇情片只能代表電影的昨日。而完全用視覺和感知裝置傳遞概念的作品,才是電影的明天。在這一意義上,《阿凡達2》從未想成為史詩傳奇,而是想用蓬勃的想象和奇瑰的影像建造一座宏偉的水族館,一座更接近純粹視覺藝術的影像博物館。這並不是對電影大逆不道的背叛。

作者:繳蕊(電影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講師)

編輯:範昕

策劃:邵嶺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