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蘇軾:熬住了,雨過天晴

看過這樣一句語錄:“別在黑夜裡耗著,把精神都耗盡了,天亮就沒勁了。”

誠然,人生真的很難,但是我們不要消耗自己,總得留下一些勇氣和智慧,去改變自己,迎來屬於自己的黎明。

每個人都想贏,但是能夠贏的人,卻並不多。因為很多人,熬了一陣子,就放棄了,並沒有熬到最後。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熬,也不知道“熬”的好處和結局,那就看看

蘇軾

寫過的人生風雨,是他的真實人生。

一定要相信,熬住了,雨過天晴。

01

熬住人生的沉浮,不悲不喜。

北宋名人蘇軾初入職場,被歐陽修等人點贊,朝廷也給予了厚望,但是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又捲入了烏臺詩案。

好不容易出獄,又被貶到黃州。

人生的幸福指數,從滿分,降到了十分以下。

他和朋友一起去沙湖遊玩,本要散心,卻遇到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雨。身邊的人都像落湯雞,狼狽不已。

只有他被雨水淋醒了。轉眼,天空放晴,他感到特別愜意,因而寫下了《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看看來時的路,那裡就是淋雨的地方;看看前面的路,那是沒有風雨的地方,也不知道是不是晴天。

下沉時,我們會害怕,上浮時,我們會驚喜。因而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會懼怕跌入低谷。最可惡的是,心情起落太大,讓人無法承受。

若你能穩住自己,那麼你就會看淡沉浮,從而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總會明白,外物是來成就一個人的,而不是被外物左右自己。風雨來了,陽光來了,不過是自然現象而已,藉助風,能揚帆起航,藉助雨,能澆灌禾苗,藉助陽光,能滋潤萬物。

02

熬住人生的低谷,寧靜致遠。

蘇軾在黃州過了三年苦日子,一晃就到了寒食節。

他忽然想起春秋時,晉國的公子重耳為了躲避戰禍、兄弟姐妹爭奪王位,離開故土十九年。

大臣

介子推

跟隨重耳,不離不棄,細心照顧。

重耳做了晉王,但是介子推卻隱居綿山,放棄所有的獎勵。

最後,介子推寧願被火燒燬,也不再見重耳。因此,介子推過世之日,人們主動禁止一切用火,寄託哀思。

蘇軾又想起自己的遭遇,是不是和介子推類似呢?起碼有類似的心境、執念。

這一天,天空下著雨,萬物蕭條,殘花滿地。年少輕狂的蘇軾,已經有了白髮,自己的小屋在風雨中飄搖。

揮筆寫下《寒食雨二首》,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人生已經到了低谷,也看不到出頭之日了。因而,索性哭泣一會,哀嘆一會,讓自己的心境,如死灰。

人生哪能不悲觀呢?蘇軾也是如此。但是心情到了最低的地方,其實是重新開始而已。正如莊子說的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敢於亮出自己的悲傷,看著自己的傷疤,也是一種勇敢。人到底是有情緒的,就像一片烏雲,一陣狂風,忍不住要爆發出來。

暴風雨之後,大地就會安靜,萬物都會重生;人的情緒爆發之後,就會安穩,正是“不吐不快”。

人在低谷,若能安靜下來,就會開始蓄力,從而慢慢熬出去。就像蘇軾一樣,在汝州修建了“東坡”,寫了《赤壁賦》,還以東坡居士自嘲,迎來了奉詔赴汝州的喜訊。

03

熬住一生的時光,自有風景。

蘇軾在臨終前,寫給兒子一首詩《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有雨,浙江有潮,千百年來,都不能停息。而生命卻是有限的,看過了風雨,終究要灰飛煙滅。

看起來一生很長,其實在我們老去時,又回到了出生的那一刻,甚至說,“死去,就當是不曾生而已”。蘇軾的人生,不也是如此——

少年成名天下知,沉沉浮浮大半生,最終復任朝奉郎。

時光很殘酷,讓我們生不逢時,又讓我們命由天定。若你要怨恨時光,那你還會弄丟當下。因而,最好是“及至到來無一事”,把自己的想法放下,把自己的人生看透。

《菜根譚》有言:“忙處不亂性,須閒處心神養得清;死時不動心,鬚生時事物看得破。”

儘管忙起來,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修煉忙而不亂的大腦;讓自己不懼怕死亡,修煉自己的覺悟。這樣的話,就再也沒有風雨了。

想來,風雨中的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風雨中的西湖“濃妝淡抹總相宜”;風雨中的一切,不過是“境由心造”而已。

當下就是美景,“煎熬”也是。不信,你若干年後回頭看,就明白了。

04

天黑了,你不要拼命去點燈,而是好好睡覺,不要讓明天的自己,萎靡不振。

天亮了,你不要矇頭大睡,而是好好出發,不要錯過風雨,也不要錯過陽光。

壞事來了,主動打個招呼,不要哐當一下就壓垮了自己,還得熬住了。要不了多久,你會發現壞事也會懼怕那些“狠人”,慢慢褪去。

好事來了,主動笑臉相迎,不要哐當砸一下,反而樂極生悲。能未雨綢繆的人,總能應對各種意外,也不驚喜若狂,經過的時間長了,就是“好上加好”。

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只要你一直熬,你就有希望了。

不管多難,熬住了,才有後來的一切。

不管多難,只要心不倒,還能站起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