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個被漢字簡化連累的“姓”,以前是貴族大姓,現在國人都說晦氣

“屍”字,在現代漢語中是屍體的意思,很少有人會用這個詞,因為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字太“晦氣”,一旦出現這個字,就意味著很多不好的事情。

“屍”和“死”一樣,都被現代人打入了冷宮,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象徵,別說拿來當姓氏,就連掛嘴邊都嫌晦氣。

“屍”字之所以被人厭惡,最主要還是因為其所蘊含的意義,很多人認為“屍”嘛,不就是屍體的意思。其實不然,在古代“屍”和“屍”是非常不一樣的概念。“屍”才是指死亡後的身體,而“屍”字則與屍體無關,而是與一種“祭祀”有關。

古代的屍字來自一種禮儀,這種禮儀叫“立屍”,這個禮儀在周朝以前最盛行。“立屍”指的是人去世後,在舉行祭拜儀式的時候,人們會精挑細選出一個與逝去的人有著血緣關係的人,或者是長相非常相似的人,來做“立屍”接受人們的祭拜。

而現今社會中,祭拜逝去的人大多數用遺像或者靈牌,“立屍”大致也就是起到遺像或靈牌的作用。與現代不同的是,“立屍”在古代有著極高的地位,一旦被選中為“立屍”,上至統治者,下到平民百姓,都要格外尊重“立屍”。

中國人向來都非常尊敬祖先,而且周朝是講究禮的朝代,所以這個代表先輩的“立屍”地位十分崇高。在周朝,就算是國君遇到“立屍”,也要肅立在一旁,以示尊敬。因為在祭祀的過程中,從嚴格意義上,“立屍”來講已經不屬於人了,而是屬於神靈。

有趣的是,這個做“屍”的人是孫子輩的才行,而兒子輩的是不能做“屍”的,至於原因,至今沒有一個讓大家滿意的說法。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就將“立屍”禮儀給廢除了,在始皇帝看來,自己橫掃六合八荒,怎能會因為一個小小的“立屍”禮儀而低人一頭。

在古代,人們一般以從事的職業和官職為姓。如戎姓,司馬姓等等,這些姓氏能一下子讓人知道其姓氏的來源和祖先的職業。自然,古代也產生了屍姓。

屍姓的祖先是西周王室大夫尸臣,尸臣本是姬姓,姬姓在周朝又是國姓。可以說這位屍姓從根上說是來源於周朝王族,是名副其實的貴族大姓,所以在古代屍姓的地位一度很顯赫,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著名的屍姓人物。

立屍的風俗被秦朝廢除後,漢族再無這種風俗,但是立屍的儀式在古代是十分廣泛的儀式。在中國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立屍這項傳統的專案被保留了下來,特別是後來統一北方的鮮卑人,還將這個禮儀還發揚光大,讓立屍的傳統又在中原大地上流傳了幾百年。

鮮卑族一開始也是中國東北部的少數民族,從東漢開始,鮮卑人就和漢民族進行了大量的融合。北方從西晉末年開始,先有混亂的十六國時期,再有前秦帝國垮臺後的大混亂。最後是鮮卑族的拓跋政權結束了北方的混亂,建立了強大的北魏,北魏和南方的劉宋南北對峙,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代。在北魏還被稱為是代國的時候,代王拓跋什翼健就把這項制度確立了。

但是鮮卑人畢竟是遊牧民族出身,很多禮儀規矩並沒漢族人那麼講究。所以鮮卑族的“立屍”不論兒子輩還孫子輩,只要立屍的那個人長得像就行。

而且北魏的立屍和周朝最大的不同是周朝的立屍實質上只是個被人接受的“載體”而已,舉行完儀式,作為立屍的活人身份並沒有任何變化,本身也沒有什麼特權。而北魏立屍的那個人不僅會享受先輩一樣的尊敬,而且享有一定的權利。這讓當時的漢族人覺得是不可思議的。

北魏在發展過程中接納了大量的漢族士族,這些在北魏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當時出身於清河崔氏的崔浩,是北魏的三朝元老。他的出謀劃策使北魏從弱小到強大,從偏居平城到統一北方起了非常的作用。在崔浩的影響下,大批北方士族開始進入北魏朝廷,如太原王氏、弘農楊氏等都有人進入北魏朝廷做官,並且身居高位。這打破了北魏朝局被鮮卑貴族把持的局面。

隨著大量漢族官員進入北魏,他們不可避免地與鮮卑貴族發生矛盾。先有針對崔浩的“國史之亂”,再到後來關於“立屍”的爭議。因為北方對當時的漢族來說,立屍這一傳統已經消失了好幾百年,這項傳統被認為是野蠻、落後的傳統。

特別是北魏,被選中當立屍的人所擁有的特權,讓當時都是秉持儒家思想的漢族士大夫十分難以接受。北魏漢族士大夫和鮮卑貴族間的這種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對立情況在北魏孝文帝時期才開始得到解決。

屍姓在古代並沒什麼特殊的意義,任何姓氏的寓意都是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的。但是屍姓被漢字的簡化所連累,所以才會變得如此尷尬。但是姓氏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人都以自己的姓氏為榮,因為姓氏代表了我們中國人的不忘本,代表了我們中國人的根。

不過說句實話,“屍”姓現在的確很少,大多數都改了姓,小編活了幾十年,也沒見過一個姓“屍”的人,據記載,在只有甘肅地區還存有少量“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