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民族英雄一心為國奉獻,卻偏偏死在自己人手裡,還被抹黑五百年

清官難為,這是古代官場都清楚的道理。做清官是一樁苦差事,吃力不討好,還得罪人,唯一的好處是可以博得清名,受到百姓愛戴。

古往今來,有名的清官大都下場悽慘,這都是我國由來已久的封建官僚政治數千年來所遺傳下來的潛規則。

明朝時候的于謙就是一個清官,他是一個有真才實學、又很有性格的人,他不僅能在當時朝政中獨當一面,力挽狂瀾,而且每次辯論都口若懸河,口才很好。

他曾經跟宣宗一起鎮壓叛亂,曾經受皇帝的囑託,一條條陳述朱高煦的罪狀,直把他說得戰戰兢兢,不停磕頭求饒,所有罪名一一應承,這種霸氣和口才也不是誰都能有的。

于謙是少年英雄,20歲就中了進士,之後一直在皇帝身邊做事,官位也步步高昇。而且他還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大事,比如隨宣宗一起出使江西,查辦貪汙,不僅整治了很多貪官,還給很多被冤枉的人翻案,當地百姓叫他“於青天”。

在古代水患是一場大的災難,統治者無不為此頭疼,明朝災難也比較多,尤其是水患很難治理。

正統十年,黃河決堤,大批災民湧入于謙治理的地方,造成當地很大的壓力和不穩定因素,災民數目一度達二十多萬。

朝廷強令災民返回故鄉,但于謙不讓,他知道這些災民回故鄉就會活活餓死,就將這些流民編入治下,讓他們透過自我生產的方式自行救助。

于謙給他們配發土地、種子、耕牛,讓他們實現生產自救,這在當時是很先進的賑災方法。

不過於謙這種人當時很多官員都煩他,第一,他太鐵面無私,不講情面,誰有貪汙的事他第一個上奏,斷了人家財路;第二,他不懂人情世故,別人辦事都送禮,他都空著手去,還蹭人家一碗茶喝,人家給他辦事沒什麼好處,還賠點。

久而久之,大家都視他為眼中釘。

英宗登基後,跟在他旁邊的太監王振也地位直上,在朝廷上隻手遮天。當時,有個官員名字和于謙很像,王振因為私人過節想報復這個官員,結果錯把于謙投入監獄,他發現搞錯後將於謙放了出來。

于謙不僅沒得到道歉和補償,反而被貶官發配了,但于謙卻沒有半句怨言,由此可見此人也是頗有胸襟的。

瓦剌入侵的時候,當時的王振經竟然還慫恿皇帝率兵親征。英宗也傻,很快就答應御駕親征。結果,明兵全軍覆沒,英宗還被俘虜了。

這一朝皇帝還被瓦剌俘虜,成了當時最大的笑話,然而國不可一日無君,不然可是要出大亂子的。甚至有官員認為應該即刻遷都南方。

情急之下於謙穩定住了局面,一頓痛罵,認為這是步南宋後塵,應該拖出去殺掉。為了斷絕瓦剌挾持天子,于謙建議英宗弟弟即刻登基,好讓朝廷有主。時局才漸漸穩定下來。(也就是這點,給後來于謙被殺埋下了隱患)

被俘虜的英宗聽到訊息後,心裡別提有多不爽了,你這傢伙我對你不薄,現在我一落難你就這樣對我,早晚我要收拾你。瓦剌人見沒有什麼好處,殺了又不太好容易有仇,留在這裡又浪費糧食,於是就把英宗給放了。

這樣子朝廷的局面就尷尬了,一個是尚在人世的前帝,另一個則是剛登基的新帝,要怎麼辦呢?在這種情況下,英宗被自己的弟弟軟禁了。好不容易捱了八年,景帝重病駕崩。英宗重新登上帝位。重新奪回權力的英宗這下開始報復了,僅僅第二天,于謙就被下了獄,不久就離開了人世。

這個兢兢業業,為國家奉獻自己的清官,卻死在朝廷自己人的手裡。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拿了一壺酒在於謙死的地方慟哭祭奠,曹吉祥發怒鞭打他,連旁邊人看到都動容不已。到了第二天,他還是照樣來了。都督同知陳逵被感動,收斂了他的屍體。

于謙死後,他的家眷全都被髮配邊疆,下場淒涼。在抄家時才發現,原來於謙的家中什麼金銀財寶都沒有,最多的就是書。著實令人悲嘆。同一年,新任兵部尚書上位,不過一年時間貪贓竟然上達百萬之巨,所幹壞事敗露,而於此同時邊境又混亂了,此時的于謙卻早已遠走,只剩下墳前這一抔黃土和滿腔愛國的赤膽忠心,孤魂夜鳴,訴說著古代忠臣同樣的下場,無比淒涼、孤獨。

英宗此時才真正的痛徹心扉,不僅是因為于謙的冤死,還有一個對大明真正有用的人才的早逝。英宗也是束手無策,心裡追悔莫及。他這時才意識到,國不可一日無于謙,然而卻為時晚矣。也正是自己將這個為國為民的人,送上了死路。

如果皇帝能夠拋卻私怨,有一顆公心,也許大明的國祚還要來得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