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代盜墓賊好不容易開墓,讀完墓牆上刻的兩首詩,決定:此墓不盜

參觀古建築時,很多人喜歡寫上一句“某某到此一遊”,這種現象我們是堅決要杜絕的。但其實古代的名家大師們,遊玩時也愛提筆寫上幾句。當然人家寫的都是正兒八經的詩詞名篇,因水平很高,往往能給遊覽之地增色不少,這跟現代人寫的“到此一遊”是有本質區別的。文史學家們把這一類詩作,叫做:題壁詩。

題壁詩開始於兩漢期間,在唐宋時期更加盛行,種類很多。比如咱們很熟悉的林升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都是題壁詩的千古名句。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種題牆詩。它不只題寫在牆上,而且還是在墓穴的牆上,這就很令人注目了。

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類題墓詩往往都是墓主人臨終前寫好的,因此基本上都是充滿了哲理,很值得一讀。明代學者、藏書大師曹學佺曾在自己的《蜀中廣紀》中,記載了不少這一類的作品。其中有一則作品背後,還有一個蜀中當地的傳說。

說明代時期,蜀中有一個盜墓賊好不容易開了一座墓,墓主人姓王,是個富裕人家。按他的家境來說,墓裡自然有一些珍貴的物件。正當盜墓賊要出手時,他發現牆上寫著兩首妙詩,此賊本身也是個“文盜”,能識文斷字。於是細細地品讀起來:

(其一)官無名字私無債,架有衣裳廩有儲。只此便同天上樂,不知天上又何如?

(其二)芳草煙村宿雨収,牧童歸去倒騎牛。笛中一曲昇平樂,弄得生來未解愁。

這兩首詩寫得確實是很有水平的,都是寫墓主人自己臨終前的心態,寥寥數字,充滿哲思。

第一首一開篇先寫自己的狀態,“官無名字私無債”是說自己一生灑脫,沒做什麼達官貴人,但也並沒有窮得四處欠人錢。可見他本身並非一個沽名釣譽之輩,而是一懂得知足的人。後兩句則是在想自己死後的事,想著天上何如?可見墓主人本身對生死之事,是有思考的。

第二首相比第一首,水平更高了,詩人用的是寄情於景的方法,對前一首的思考作答。前兩句寫自己春遊時看到的情景:一片芳草茵茵,一個小村炊煙升起,一個小牧童倒騎著牛緩緩歸來。

這樣一幅場景裡引入了花、草、煙、雨等絕美意象,再加上牧童的動景,栩栩如生,簡直是如詩如畫般美好。其中“牧童歸去倒騎牛”一句,是唐詩宋詞裡經常用到的,之所以倒騎牛就是因為牧童心裡十分閒適。

前兩句是視覺,後兩句則轉入到聽覺效果。牧童吹響笛子,陣陣樂聲入耳,令人無限歡喜。最後一句“未解愁”3個字中,有對人生的眷戀,也有對美好生活的懷思。人生怎麼可能無愁,只是愁苦要用什麼來化解卻因人而異。有人覺得一味追求物質就能解愁,有人卻覺得一曲笛聲就足以解愁。

這兩首詩前一首提問,第二首自問自答,完美抒寫了墓主人對人生真意的追求。不圖大富大貴,只求心中能坦然閒適,就如牧童一樣,辛勞完一天能安安心心地回家,便是最好的。這種隱士式的人生追求,在古代是很普遍的。

盜墓賊讀完這兩首作品後,心中若有所悟,對墓主人也是心生欽佩,於是當下決定:此墓不盜。兩首詩“看住了”一個墓,這也算是一段傳奇了。

像這種題寫在古墓牆壁上的作品還有很多,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一些來讀一讀,相信會對人生有更深刻的看法。這兩首作品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