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藝術家李淨弘:以清靜之心,感悟生命之真

李淨弘

字西歸子,號淨弘居士,祖籍山東,現居北京。曾就讀於山東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教授。現任國家發改委中國產業雜誌社美術總監,中華國禮書畫院院長,中國畫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民書畫院藝術創作院院長,遼寧船舶學院客座教授,榮寶齋畫院(明,清)文人畫主題研究工作室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中國畫高研班導師。

在藝術家李淨弘的作品中,無論是花卉、山石抑或草木,都蘊藏著一種靜、清、趣的韻味。在他看來,中國畫是啟示人修身養心,知世悟道的藝術。繪畫者只有對自然、山水、花鳥寄予了真實感情,筆墨才有真意。只有把真情浸透在作品中,才能讓大家品味出藝術作品的詩情畫意併產生共鳴。

作為中華國禮書畫院院長、中國畫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民書畫院藝術創作院院長,李淨弘深耕繪畫領域幾十年,藝術早已是他生活的主要部分。他形容繪畫是自我存在的另一種體現,一筆一畫,一石一木映照出畫家的魂靈。

白山古道 49cm×49cm

李淨弘的作品一直頗受收藏家們的歡迎。不久前,他的兩幅作品《太湖石》和《清江垂釣》在華藝國際 ( 廣州 )2022 秋季拍賣會上以 138 萬元的價格成功拍出,成交額再創新高。這兩幅作品延續了其一貫的創作思想,寫意的線條起承轉合,與點的大小相呼應,使之產生節奏韻律。在《太湖石》這幅畫中,清麗的紅色看似隨意的點綴,卻是春來之時,杏花盛開的景象;而在《清江垂釣》中,山川寂寥、草木安然、野水無聲的寂靜之相和諧輝映,又是另一番意境……

面對觀者的喜愛,李淨弘坦言,“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是哲學,亦是情感。”李淨弘自幼熱愛繪畫,從事過鄉鎮機關的工作,又在部隊磨鍊了二十多年,但不管從事什麼工作,他都從未放棄過對中國畫藝術的追求。而過往的種種經歷無一不豐富著李淨弘的人生,同時也深化了他的思想,使其對生命體悟更深。他深耕繪畫領域的這幾十年裡,藝術早已是他生活的主要部分。他形容繪畫是自我存在的另一種體現。每當創作時,面對一張白紙,他便思索著如何將自己的感悟,更好、更有效地用筆墨表達出來。“這就需要專心靜氣,在忘我之中揮毫潑墨來表達自己所思所想。” 李淨弘說。“藝術,是文化的凝結,是內在的自然體現。而中國畫由中國傳統文化孕育而來,是啟示人修身養心,知世悟道的藝術。我們生長在中國文化這塊土地上,有著天然的養分。同時,我自己也研修中國文化,尤其是禪學,感到一幅山水畫即是一種心靈的境界。一筆一畫,一石一木映照出畫家的魂靈。”

在他看來,作為藝術家,要將真實的情感滲透進作品中才能夠讓大家產生共鳴。而不是一味地停留在技巧層面,要超越技巧,由技進道,這就要具備豐富的人生閱歷、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獨特的審美意識。只有把中國文化融入到繪畫之中,才能體現出它的“畫以載道”的價值。

丁酉歲冬月33cm×56cm

Q-北京青年週刊

A-李淨弘

Q

您覺得,怎樣的國畫作品才能夠被稱為“佳作”?

A

從中國畫形式構成來看,有三大特點:一是以線造型,體現書寫性。二是以形寫神,表現物的神質。三是色彩以墨為主,墨色的變化,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玄之有玄,眾妙之門,這是語言方面。也就是畫中國畫的技法,技法要紮實、要嫻熟、運用要自如。但要稱得起“佳作”,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要有文化、要有情感。現在畫中國畫的大都受西畫的影響,注重技法物象等形式,缺乏意象思維。中國畫要奧理冥造,大膽的想象和幻化。讓點線的形式、墨色的變化、形成的節奏韻律,跟人的性格和當時的感情狀態相對應,只有這樣畫出來的作品 ,才具有內涵,才能使讀者品味出作品的深度思想,使中國畫藝術“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能發揮出來。

Q

記得您曾說過:“中國畫它不是畫出來的,也不是描出來的,而是書寫出來的”,能具體談談嗎?

A

中國畫主要是以文人形式的寫意畫。一是寫,一是意。寫就是書寫性,意是你要表達思想、情感。這是中國畫以線造型所要求的。點劃,形成圖以達意,亦形成了一種歷史積澱。黃賓虹論筆墨講:“平如錐畫沙”、“一波三折”、“屋漏痕”等等,都是點劃或者說線條的質量要求,主要體現“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天地之心”。線條的編織不重疊,黑中透亮,以狀物象達寫心之目的,使點線在書寫過程中形成節奏和韻律,表達出人的感情狀態來。所以中國畫不是描出來的,而是書寫出來的。

Q

在您藝術創作道路上影響比較深遠的人或事或階段是什麼?

A

在我的藝術道路上影響我的是古今賢人,是自然。我接觸社會各界的賢達人士中,在閒聊之時,多多少少對我的認識都有幫助。歷代大師:王蒙、黃公望、石濤、齊白石、黃賓虹等作品和畫論,在學習研究中收穫很大,並時刻銘記:三人行必有我師。

Q

一直以來,

您的藝術創作脈絡是怎樣的 ?

A

晚唐詩人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纖穠》中有這麼一段描寫詩歌美學風格的話 :“乘之愈往,識之愈真。 如 將不盡,與古為新。”意為對客觀世界、藝術世界認識沒有止境。認識愈深,愈接近本真。藝術表達深度,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中國文化講究傳承,離不開對經典的研究和學習。千餘年來,先賢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我們要深究博研,吸取其中的精華。中國畫以線造型,所以練習書法是我的基本功課,書法入畫,不盡是書法的線條入畫,更重要的是書法線條的質感,和線條相互關聯的組合,形成圖式的美感並要在畫中表現。再是探索墨色的暈化形成玄之有玄的眾妙之門。這不僅要下功夫練習,更重要的是體悟,悟出暈化之道。要把技巧的法度和自己的情感相融合,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筆墨語言。這方面古人都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所以,在研究古人技法的同時,還要體悟古人如何將筆墨語言來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只有取眾家之長,為我所用,進而形成我的筆墨語言,也是我的繪畫物化特徵。

Q

教授、院長、藝術家,您如何看待這些身份,又是如何平衡這三者間的關係的?

A

教授、院長、藝術家這些名頭都是外在的虛名,不過,這三者各自都有自己的職責,作為我自己,要畫好自己的畫。在畫好畫的同時,在社會關係中盡到自己該盡的責任和義務。

劉藝琳

編輯

韓哈哈

攝影

李英武

作品圖

由藝術家本人提供

相關閱讀 & 近期熱點

黃覺:深刻的,還是一晃而過的

胡杏兒:忙碌是一種幸運

吳彥姝&奚美娟:心靈相通 成就彼此

陳薩:彈奏永遠指向內心

KnowYourself錢莊:置身事內

趙佳麗:不定義美麗 不定義青春

金博洋:一直想要戰勝挑戰

王詩玥&柳鑫宇:感謝你的堅強和陪伴

武大靖:英雄集體成就了我

策展人祝羽捷:探索愛、治癒、成長的可能性

編舞藝術家戴露:未來對我來說充滿未知,特別好

鋼琴家張浩天:NFT是我們走向虛擬現實的一步

點選以下封面,一鍵下單新刊

「 2022年12月22日 陸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