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諸葛亮死前最後一計:“棺材南抬,繩斷便葬”,其目的何在?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出師北伐

,與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了上百天。

諸葛亮甚至命令士兵在前線分兵屯田,作為長久駐紮的基礎,為的就是讓這場北伐之戰能夠持續下去。

但天有不測風雲,此時已經54歲的諸葛亮,帶病出徵,不但要處理軍隊中的事務,還要替劉禪治理國家。

日夜不休的操勞讓諸葛亮的身體每況愈下,就連司馬懿都看出來了,諸葛亮命不久矣。

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的諸葛亮,給劉禪寫了一封信,交代了一系列的身後事。

生前最後一計

諸葛亮在信中這樣寫到:

臣的後事一切從簡,不修墳,不植被,只需要口含7粒米,手握一枚銅錢即可,然後再請四位將士,棺材南抬,繩斷便葬。

按照古人的規矩,

“口含7粒米

”是為了讓亡者不必餓著肚子上路,到了陰曹地府,有東西壓舌,便可在判官面前少說錯話,以此換得下輩子的安生。

而手上的那枚銅錢,是給孟婆的買湯錢。這兩個要求都比較好理解,但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

究竟是何意圖呢?

雖然劉禪對此也十分疑惑,但諸葛亮是他最為敬重的人,他的遺言劉禪自然是要答應的。於是,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挑選了四個身強力壯的將士,抬著諸葛亮的棺材,一路向南。

棺中的諸葛亮身著素服,並沒有什麼隨葬品,所以棺材並不算重。但是

綁在棺材上的繩索,卻足足有拳頭粗細

,四個人在抬著棺材,行走了數日,繩索雖然有些磨損,但卻沒有絲毫將要斷裂的痕跡。

四人見狀,心裡打起了退堂鼓,要是照這樣的情形抬下去,可能還沒有等繩子斷開,四人就已經累死了。

眼見周圍除了他們就沒有別人了,四個人一合計,

決定將繩子割斷,就地埋葬諸葛亮

。於是,四人在埋葬好諸葛亮後,便帶著割斷的繩索,回去覆命了。

就在劉禪準備賞賜四人的時候,一旁的

姜維

卻出聲阻止:

“繩子埠平滑,不像是自然而裂,定是這四人割斷了繩子,欺君罔上。”

劉禪聽後,勃然大怒,當即斬殺了四人,可等四人一死,劉禪才反應過來,還沒有問清楚諸葛亮的安葬之地,可此時後悔早已來不及了。

墓地成謎

自此,天下再也沒有人知道諸葛亮的陵墓在哪裡?所以諸葛亮的埋骨之地,就成為了一個千古謎題。

也有人猜測諸葛亮生前的這最後一計,大概就是為了

隱瞞自己真實的陵墓位置

。看到這裡,想必有人會好奇,為什麼諸葛亮要這樣做呢?

原因很簡單,諸葛亮深知自己輔佐蜀漢的這些年裡,得罪過不少人,這些人對諸葛亮恨之入骨,諸葛亮生前他們沒有辦法報復,待諸葛亮死後,指不定會對他的墓穴,做出什麼喪心病狂的事來。

而且三國時期,盜墓文化十分猖狂,就連一代梟雄曹操,都曾為了籌集軍費而搞起了官盜,他還設立了

摸金校尉一職,專司盜墓

。還有同時期的孫權、董卓也都曾幹過同樣的事情。

這就是為何諸葛亮在信中會要求薄葬的原因了,諸葛亮知道以自己的身份,若不加以阻攔,劉禪必定會舉行盛大的葬禮儀式,陪葬許多金銀珠寶,到時候他的陵墓就會被無數人覬覦。

長此以往下去,被盜墓賊光顧,是鐵定的事情了。

為了自己死後能落得一個清靜,諸葛亮才設下了這傳說中的最後一計,讓自己的陵墓,徹底消失在大眾的視野裡。

諸葛亮一生多智近妖,他深諳人性,知道抬棺的四人一定會為了偷懶,急於求賞,而將繩子割斷。

他也十分了解劉禪的性格,猜到劉禪在得知事情的原委後,會大發雷霆,將四人立刻斬殺,諸葛亮就這樣憑藉著聰明才智,為自己尋得了一處“安息地”,可以說,這很諸葛亮。

不過,由於諸葛亮在民間的聲望很高,在百姓眼裡,他算盡天下之事,幾乎無所不能,所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也有待考證。

雖然諸葛亮真正的屍首不知所蹤,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忠臣,人們修建了武侯祠、武侯墓(衣冠冢),若是想要祭拜諸葛亮,不妨去這兩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