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三國中,劉備一開始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為何建蜀後就聽不進去了?

漢末三國這段長達百餘年的亂世,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得益於羅貫中的不朽鉅著《三國演義》,這段塵封了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到今天依舊被人們津津樂道。

漢末三國是個風雲際會,英雄輩出的時代,湧現出無數的名臣將相,也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和歷史典故。而以《三國演義》裡的視角來看,漢末三國有一個主角,那就是劉備。

熟悉劉備的朋友們都知道,他的一生其實是非常坎坷的,而劉備的人生轉折點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事件,他的貴人就是諸葛亮。得到諸葛亮之前,劉備是“六易其主”,先後投靠公孫瓚,袁紹,陶謙,曹操,呂布,劉表等多個諸侯,輾轉多地,沒有一個安身之地。

而得到諸葛亮之後,劉備不僅在赤壁之戰擊敗了宿敵曹操,在荊州站穩了腳跟,更是奪取西川,拿下漢中,建立了蜀漢帝國,諸葛亮可謂是功不可沒。想必細心的朋友們已經發現問題了,就是劉備在建立蜀漢帝國之前,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然而建立蜀漢帝國之後,劉備對於諸葛亮的話開始慢慢的不聽了,這是為什麼呢?

一,早年經歷

有人認為是劉備自大了,當了帝王開始飄了,其實不然。裡面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還得從劉備的人生經歷,性格特徵,諸葛亮自身的才能以及當時的局勢說起。

據史書記載,劉備是西漢景帝劉啟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按理說是真正的皇親國戚。但是由於西漢武帝時期一項重要的法令——“推恩令”的實行,漢室宗親的官職,爵位等一代一代的被削弱。

等到了劉備的祖父劉雄那一代,已經被削的差不多沒了,劉雄僅僅被舉為孝廉,官職也不過是個縣令。到了劉備的父親,劉弘這一代,已經沒有官職了,只能做個百姓人家。劉備出生在這樣的人家,可謂是家境貧寒。

隨著父親劉弘的早亡,年少的劉備不得不擔起了養家餬口的責任,開始和母親一起編織草鞋,席子賣點小錢為生,日子過的非常艱苦。雖說劉備自幼過的很艱辛,但是他從小的志向卻很遠大。《三國志》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

劉備家旁邊有一個大樹,高五丈多(約15米),劉備小時候和玩伴經常在樹下玩耍,曾指著大樹說道:“我以後一定會乘坐像這顆大樹羽蓋一樣大的車子!”因此劉備家鄉的人都認為劉備日後必有大器。

史書上記載年少的劉備愛交友,人品好,能善待他認識的所有人,不管他是不是劉備的敵人。因此劉備年少時有著很好的名聲,當地的富豪,豪傑都以能和劉備交朋友為榮。因為這樣劉備認識了出身北方豪族的公孫瓚,並且兩人一起拜了東漢儒家巨頭,朝廷權傾一時的盧植為師。這為劉備後來積累人脈立下了堅定的基礎。

漢末文學家王粲的《英雄記》曾記載,劉備早在靈帝末年就結識了曹操,並且後來一起討伐了董卓。原文記載道:“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復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這也側面解釋了,為什麼在“青梅煮酒論英雄”這個故事中,曹操仍舊認為一沒地盤,二沒人才,三沒軍隊的劉備是和他曹操相匹配的英雄了,因為曹操早就熟悉並且瞭解劉備的為人了。

關於劉備人品好,人脈廣,《典略》裡記載了兩個小故事:劉備討伐黃巾立下戰功之後,被朝廷封為平原相。在劉備擔任平原相期間,對內鏟奸除惡,善待百姓,對抗擊盜賊,保境安民,一時間百姓對劉備很愛戴。但是劉備人人平等的政策惹怒了有個叫劉平的商人,他對劉備的作為很不滿,於是就派了個刺客去刺殺劉備。

刺客到了劉備面前之後,劉備並沒有因為刺客是陌生人而怠慢了他,反而把刺客當做來投靠的人才來對待,和刺客一起吃飯,一起喝酒,一起討論事情,最後刺客被劉備感動了,和劉備說了實話。劉備聽後並沒有生氣,反而對刺客和那個商人更好了,就這樣平原境內的人更加對劉備賣命了。原文記載道:“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

還有一則故事說的是,當時北境有個叫張純的叛亂,朝廷派出軍隊去討伐張純,劉備受人推薦也跟著一起去了。只可惜張純不是一般的反賊,算是比較厲害的了,很快就打敗了朝廷的軍隊,劉備受傷之後裝死在戰場,後來來了一個老朋友駕車救走了劉備。

原文記載到:“時張純反叛,青州被詔,遣從事將兵討純,過平原,子平薦備於從事,遂與相隨,遇賊於野,備中創陽死,賊去後,故人以車載之,得免。”能在荒郊野外的戰場上遇到老朋友,老朋友還能駕車救走劉備,可見平時劉備的人品之好,好到這樣的地步了!

二,性格特徵

前文說了劉備曾“六易其主”,先後投靠過多個諸侯,輾轉各地十幾年,但是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劉備的名聲特別好,無論到哪個諸侯那裡都會受到超高規格的待遇,就舉諸侯中最強大的兩個諸侯來說,曹操和袁紹。這兩人對劉備的待遇那是前所未有的。

曹操對劉備是“出則同車,食則同席,坐則同席”,出行吃飯什麼的都是和劉備在一起,袁紹則對劉備“出城二百里相迎”。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劉備在當時是出名的重義之士,劉備雖然投靠過多個諸侯,但是劉備從未主動的去離開或者反叛他的投靠物件,都是盡職盡責的去輔助和幫助他們。

在曹操那邊時,是曹操對劉備起了殺心,劉備無奈只好離開曹操去投靠袁紹。在袁紹那時,劉備也盡職盡責的勸阻袁紹此時不是討伐曹操的時機,可是袁紹不聽,反而派劉備去聯絡南方的劉表來夾擊曹操,劉備無奈,只能去投靠了劉表。

投靠劉表之後,劉備一樣也是盡心盡力的輔佐劉表。在繼承人問題上,劉備也是極力主張傳位給長子劉琦的,認為傳位不傳給長子是會惹來禍端的。可是劉表沒有聽從劉備的建議,還是傳位給了幼子劉琮,這也導致了荊州分崩離析。

曹操南下荊州之後,有人提議趁曹操在荊州立足未穩,取代劉表的兒子,穩定荊州局勢來對抗曹操,劉備卻說道:“劉表對我很好了,我應該做的是輔佐劉表的兒子來對抗曹操,而不是取代他的兒子做荊州之主,這樣只會讓我陷入不仁不義的境地!”當時人們就因為這段話認為劉備是仁義之主,都要表示願意誓死追隨劉備。

但隨著劉表的幼子劉琮投降曹操之後,劉備在荊州瞬間失勢了,屬下的人都勸劉備趕緊帶著家眷和部隊趕緊往南邊的江陵跑,江陵有著足夠的錢糧軍械,可以對抗曹操,可這時劉備愛惜人民的性格就展現出來了,劉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說出“以人為本”這個詞的人。

他認為百姓是國家的基礎和根本,不能做出拋棄百姓而自己逃走這樣的事情,這樣的性格也為他後來能夠建立蜀漢帝國立下了堅定的基礎。劉備不光重情重義,愛惜百姓,對待屬下也是和對待自己的兄弟一樣。

長坂坡之戰中,劉備的家眷在亂軍中走散了,是名將趙雲“七進七出”,護著劉備的甘夫人和幼子劉禪從亂軍中殺出重圍,來到了劉備身邊。面對死裡逃生的幼子,劉備卻一反常態,一把把劉禪扔到了地上,怒曰:“為這一豎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這一舉動把一旁的趙雲感動的稀里嘩啦,跪在地上哭著說到:“我就算肝腦塗地也報答不了主公對我的恩情啊!”綜上所述,足以見證劉備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為了兄弟,兒子都可以捨棄。

三,諸葛亮的才能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可謂是神一樣的存在,智慧的化身,神機妙算,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可正史上,諸葛亮的才能定義,其實早有蓋棺定論了。陳壽在《三國志》中有過十六個字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這十六個字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治軍的本領大於他出謀劃策的本領,而在諸葛亮出謀劃策的本領中,治理國家和百姓的謀略又大於他行軍打仗的謀略。《晉書-宣帝紀》中記載司馬懿曾參觀諸葛亮撤退時留下來的軍營後,曾感慨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

正是肯定說明了諸葛亮的治軍之強,能紮下這樣牢不可破的營寨。諸葛亮不光是治軍厲害,在外交和戰略上也是非常了得的。在劉備兵敗長坂坡之後,史書記載劉備“兵不滿萬”了,而且連個駐紮軍隊的地盤都沒有,可以說是“喪家之犬”。

可就在這樣的條件下,諸葛亮依舊能說服孫權來聯合劉備共同對抗曹操,可見諸葛亮的外交才能又多強大,要知道孫權那邊投降派可是佔大多數的。戰略上,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給當時還在依附劉表的劉備規劃好了先三分,後一統的戰略路線,並且指出,荊州和西川是必須奪取的地方。不過這也為日後劉備不聽諸葛亮建言而埋下了伏筆。

其實劉備也看出來諸葛亮非出謀劃策之臣,只可惜當時劉備手下人才匱乏。到了赤壁之戰之後,情況有了很大的好轉。赤壁之戰之後,劉備按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聽從了馬良和馬謖的建議,南下奪取了荊州南部的,零陵,武陵,長沙,桂陽四郡,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自己的實力。

而且劉備仍舊按部就班的按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走,南下荊州南部四郡之後立馬西進取了西川,然後北上奪取了漢中。細心的朋友都發現了,取西川任用的是龐統,奪漢中任用的是法正,這正是劉備人盡其才的表現,因為他看出治理國家這樣的大事還是交給諸葛亮比較好。

因此劉備取西川時,是留諸葛亮治理守衛荊州,奪漢中時還是留的諸葛亮治理守衛西川。打仗靠的謀略,還是得靠龐統,法正這樣的專業謀士。以至劉備稱漢中王,再到後來稱帝之後,丞相位依舊是諸葛亮,可見劉備對諸葛亮能力的信任與依賴。

四,當時的局勢

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蜀漢帝國的轉折點是夷陵之戰。公元220年,隨著東吳名將呂蒙的“白衣渡江”,蜀漢名將關羽面臨著被曹魏和東吳夾擊的局面,兵敗樊城,關羽本人不幸在麥城被俘,隨後被孫權殺死。

同年魏王曹操也病死,曹丕繼位魏王,緊接著曹丕就逼漢獻帝禪讓,建立曹魏帝國,漢王朝滅亡。而劉備為了漢王朝得以延續,只好硬著頭皮在第二年(公元221年)稱帝,國號仍為“漢”,蜀漢自此成立。

劉備稱帝之後就宣佈伐吳,要為關羽報仇。當時蜀漢帝國剛成立,不宜發動戰爭,而且國家根基未穩,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就連諸葛亮和劉備的心腹大將趙雲都出來勸阻,可劉備執意不聽,一心想伐吳。

其實劉備知道伐吳失敗的後果,可劉備當時已騎虎難下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個原因是為關羽報仇。前文說了,劉備是個重感情重義氣的人。當年劉備討伐袁術的時候,留下張飛把守徐州。

只可惜張飛貪酒誤事,丟了徐州,並且非常狼狽,劉備的妻兒老小都沒有帶出來就跑到了劉備身邊,見到劉備之後也不太好意思活著了,就拔劍打算自刎當場,可劉備上前一把奪劍扔在了地上,說了句千古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這段話說明了劉備的內心真實想法,在他心中,老婆沒了可以再娶,兄弟沒了那就真的沒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關羽被殺之後,劉備有著一定要為關羽報仇的理由。

第二個原因跟劉備集團的組成有關。劉備建立的蜀漢帝國有三種人組成,一是劉備的老班底,比如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等人;二是荊州人集團,如馬良魏延等人;三是四川本地人集團,如吳懿李嚴法正等人。

而荊州人集團跟隨劉備遠征西川,心中固然是思念舊土家鄉的,本想著拿下西川之後回到家鄉的,可沒想到家鄉被敵人佔領了。肯定是希望打回荊州奪回舊土的,所以這些荊州人集團是非常迫切希望劉備能伐吳。

劉備也明白這些人的意思,如果不伐吳肯定會引起荊州人的不滿甚至譁變的,劉備有著不得不伐吳,奪回荊州的理由。第三個原因就是關乎到了諸葛亮的戰略規劃路線了。

諸葛亮的戰略規劃是佔據荊州和西川,往北可以從荊州北上直抵宛洛;往西可以從西川西出秦川直抵長安,可以說劉備要是想統一天下,那麼荊州就必須奪回來!劉備有著必須伐吳的理由。

結語:

說劉備建蜀之後不聽諸葛亮的話只是籠統的說法,其實劉備對於諸葛亮的能力有著很深的理解的,他明白諸葛亮是什麼型別的人才,在諸葛亮勸阻伐吳這樣的大事上。

劉備有著一定要伐吳的三個理由,所以及時知道後果,劉備也毅然選擇站在諸葛亮對立面。只不過不聽諸葛亮的不代表不信任,夷陵之戰劉備敗了之後仍舊十分信任諸葛亮,這才有了“白帝託孤”這段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