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實驗室裡的年輕人丨分子技術育出好麥種

河南日報記者 史曉琪

“我們實驗室有個博士前些天被三輪車撞了一下,傷了髖骨,我讓他回家休息,他說啥都不回家,說實驗不能停,歇幾天就又能進實驗室了。”1月1日,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陳鋒說起他的學生,又是自豪又是心疼。

受傷的同學名叫張靈然。他說:“我們都把陳老師當成學習榜樣。陳老師經常對我們說,小麥分子育種關注度很高,我們不能自滿,要對標中國農大、南京農大等國內領先的課題組,自我加壓才能出成績。”

做科研要能沉下心。張靈然說,陳老師對待科研特別嚴謹認真,如果對實驗結果有存疑,他一定會引導同學們反覆實驗、核實資料,直到消除疑慮,因為“科學來不得半點馬虎”。

河南是我國小麥第一大省,小麥種植面積佔全國的1/4。但小麥大省卻非小麥強省,原因主要是我省基礎研究相對落後,快速、高效、精準的育種技術缺乏。

陳鋒2016年開始組建小麥分子育種創新團隊。他帶領團隊成員,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圍繞河南小麥生產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凝練出“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等重要抗病基因挖掘及資源創制”“小麥株型等重要產量相關性狀基因挖掘及資源創制”“小麥高密度基因晶片研發及其在基因挖掘中的應用”“小麥多基因聚合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4個主要研究方向。這些年帶著更多年輕人只爭朝夕,陳鋒團隊的目標就是建立起適合黃淮麥區的小麥分子育種技術體系,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小麥品種。

同他實驗室裡那些年輕的碩士生、博士生一樣,陳鋒當年也是在漫漫求學路上,漸漸確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並下決心為小麥分子育種奮鬥一生。自2003年開始,他先後前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義大利博羅尼亞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進行博士、博士後和訪問學者的學習,在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平臺學習最先進的小麥分子育種和分子生物學技術,掌握了世界一流的小麥分子育種技術。雖然國內多家院校向他伸出橄欖枝,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回到母校河南農業大學工作,把青春和汗水揮灑在這片熱土上。

圍繞小麥生產主要問題,陳鋒主持了10多項國家基金專案,獲得了15項國家發明專利,創制出100多份優異種質資源,培育出豫農優9號和豫農優10號等多個優質小麥新品種,牽頭科研成果獲得河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和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

近三年來,陳鋒團隊透過國內外的廣泛合作,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和連鎖分析等多種分子生物學手段開展了大量的基因克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已克隆出小麥莖基腐病抗性基因TaDIR、小麥黃花葉病易感基因TaM-TB(與寧波大學合作)、小麥株型調控基因TaHST1L等多個調控小麥產量、品質和抗性相關的重要基因;闡明瞭我國自主研發660K晶片在小麥基因挖掘和育種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構建了首個普通小麥異丁醯化修飾圖譜。

在搞好科研的同時,陳鋒言傳身教,精心教書育人,把專業本領和科研精神傳給了更多年輕人。

“我們每天早上8點多進實驗室,忙到晚上10點多才回宿舍。科研這條路比較辛苦,但很充實很有意義。”這些天一直在實驗室裡忙碌的胡慧婷說,“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我們要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這些實驗室裡的年輕人,就像廣袤田野裡綠油油的麥子,長勢分外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