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杜預:同時奉祀文武二廟的百科全書式大咖

作者:陳華

他是三國時期最牛的斜槓青年,更是明朝以前同時奉祀文武二廟的唯一人物。出身宦門的他,一不小心當了司馬家的大齡女婿,從此讓司馬家白揀了一個百科全書的將帥之才。他注得了《左傳》,搞得懂經學,玩得轉法律,弄得出發明,管得好民生。馬術不精,箭術不成,卻能夠指揮千家萬馬,克敵制勝,讓司馬家越來越離不開這個好姑爺了。唯一讓他犯難的是,攤上了一個不友好的上司,吃了一場憋屈的官司,卻反證了他的好算計。他被終結三國的總設計師羊祜相中,成為滅吳之戰的大功臣,他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搞得吳軍只能畫個圈圈詛咒他。他就是西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

杜姓源流複雜,其中最有名的一支出自帝堯伊祁氏。帝堯有子封在唐地(在今山西翼城),後來因為站隊商紂,被周公所滅,其地改封叔虞,也就是後來的晉國。周公沒有對帝堯的後人斬盡殺絕,只是將他們遷到王畿之內的杜地(在今陝西西安),讓他們建立伯國。這些帝堯後人便以“杜”為姓。西周末年,杜伯成為周宣王的大臣,因直言進諫被殺,其子孫或逃入晉國,或留在杜城繁衍。

漢武帝時,杜伯的後人杜周成為聞名天下的酷吏,官至御史大夫。其子杜延年一改父親作風,為人寬厚,忠心為國,長於理政,受到漢宣帝的信任,同樣官至御史大夫,而且被漢宣帝欽定為“麒麟閣功臣”。杜家兩代位列三公,成為當時的望族,世稱京兆杜氏。京兆杜氏其後一度沉淪,幸好遇上曹操不拘一格唯才是舉,才重出江湖,到了本文主角西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時,杜氏以皇親身份,憑著過人的才華與貢獻為家族再添榮光,從此開足馬力,在文學、政治等方面一騎絕塵,英才輩出。

博學多才乘時而起

杜預字元凱,生於公元222年,京兆杜陵人。在他的名下,有一大堆讓人眼花繚亂的頭銜,如軍事家、經學家、律學家、發明家。他還擁有一些令人咋舌的外號,如杜武庫(肚裡藏寶,應有盡有)、杜父(愛民如子,為民解憂)、左傳癖(覃研左傳,為其作注)、張杜律(修注晉律,法律專家)。總之,他是魏晉時期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咖。

杜預的祖父杜畿點兒背,遇上了一個兇悍的後母,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杜畿不僅活得挺好,而且以孝聞名,足見是一位有些手段和擔當的好後生。杜畿在曹操帳下雖名聲不顯,卻以善於斷案聞名(祖傳的手藝沒忘)。可惜,早年命硬的杜畿卻在一次乘船時遇風浪掛掉了,還讓曹丕為這個曾經的天下第一太守哭了一鼻子。那一年,杜預還是兩歲的蒙童。後來杜預的父親杜恕繼續效力曹魏,卻因為生性耿直好懟人,一不小心得罪了大將軍曹真的弟弟曹璠,被迫隱居。到了曹爽執政期間,杜恕繼續衰神附體,差點兒掛掉。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杜家子弟才時來運轉,因為與司馬家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得以重登政治大舞臺。杜家那個喜歡讀書的神奇小子杜預逐漸成為舞臺上的佼佼者。

杜預作為出身名門的官三代,可不想做一個躺平的紈絝子弟,相反,他從小就博覽群書,見識非凡,年紀不大就能寫出讓人矚目的學術論文。而且他從不偏科,但凡經濟、政治、曆法、法律、數學、史學和工程等學科都有涉獵,每每發表高論,讓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他最喜歡讀的還是《左傳》,曾當著司馬昭的面自稱有“左傳癖”。他不止一次地對人自謙:“古代聖人講究立德、立功、立言,我自認為立德難以企及,立功和立言還是能夠做到的!”

在司馬懿滅殺曹爽後,杜家雖然境遇有所改善,但杜恕曾經懟過司馬懿,所以一直也沒有起用杜預。杜預只好繼續安心讀書,以待時機,這樣一來,他的名頭反而越來越響,人們給他起了個極其拉風的江湖諢號“杜武庫”,意思是說他肚裡的學識如同武器庫一樣,應有盡有。

到了司馬師執政的公元251年,隨著司馬氏集團的做大,為了拉攏更多優秀計程車族子弟,擴大統治基礎,司馬師廣招人才。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杜預被起用為尚書郎。這一年,杜預已屆而立之年,正是幹事業的黃金時期。

到了公元257年,多面手杜預憑著自己的才幹在司馬氏集團嶄露頭角,代兄執政的司馬昭對杜預非常器重。正巧一位河東人樂祥為了報恩,上書大讚杜預祖父杜畿長期擔任河東太守時的豐功偉績,司馬昭藉此機會封杜預為豐樂亭侯,食邑百戶。同時,為了進一步拉攏這個自己看好的斜槓青年,司馬昭將妹妹高陸公主(司馬炎稱帝后追封的)嫁給杜預。此後的杜預徹底與司馬家融為一體,也得到了司馬昭的信任,由尚書郎轉參相國府軍事,與羊祜等人成為司馬昭的重要幕僚。

公元263年五月,司馬昭為了挽回弒君造成的惡劣影響,聽取鍾會的建議,趁蜀漢衰弱之機,兵分三路大舉伐蜀。杜預作為司馬昭親信中的親信,被委任為鎮西將軍鍾會的長史。筆者在鄧艾一文中介紹過鍾、鄧二將伐蜀的經過,在此就不贅述了。鍾會比杜預還年輕三歲,素來自負不能容人。杜預與鍾會曾在司馬昭幕府共事多年,對其秉性比較瞭解,對其野心也頗有防範。在公元264年正月鍾會生亂時,他提前預判,在眾多僚屬遇害之際巧妙地躲過了一劫(史書沒有明說杜預如何度劫,筆者也不好發揮,只能說杜預為人比較機警,善於應變)。事後,杜預不僅沒有因為曾是鍾會重要助手受到處分,反而因滅蜀有功被增封食邑一千一百五十戶。

公元266年2月8日,司馬炎正式代魏稱帝,建立西晉王朝。經過長期考驗的杜預,在隨後的歲月裡擔任代理(守)河南尹一職。河南尹的治所是洛陽,河南尹就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市長,能夠擔任此職的一定是皇帝的信重之臣。此時的杜預,不僅沒有因為妻子早逝而失去新君的信任,反而開始出任要職,成為西晉朝堂冉冉上升的一顆政治明星。

全面開花才智盡顯

在大展身手之前,杜預還幹了一件很牛的事,參與修訂法律。這事在司馬昭沒掛之前就開始了。公元264年,司馬昭委派親信重臣荀勖、賈充、裴秀、鄭衝等人改制禮儀、法律和官制,為建立晉朝鋪平儀制之路。其中,車騎將軍賈充主要負責修訂律令,因為杜預是行走的書廚,賈充便將其拉進自己的班子,一起修訂法律。這部上承《漢律》下啟《唐律》的《晉律》,一修就是四年,直到公元268年,才由司馬炎頒佈施行。

因為有杜預等名家的傾情參與,這部法律對後世的影響頗大。賈充最擅長的是陰謀詭計,修訂法律這種細緻活真心參與的不多,基本上只是個掛名領導,偶爾冒個泡刷下存在感就不見蹤影了,實際的案牘工作基本都是由杜預等人完成的。杜預不僅是大刀闊斧、刪繁就簡地修訂《晉律》的主攻手,而且還與張斐一道執筆對晉律條文作了詳註,故此贏得了“張杜律”的美名。這要放在後世,杜預絕對算得上是國內一流的法學大咖,憑此一項就足以吃好喝好了。

在擔任河南尹後,杜預認為洛陽是天下首善之區,要想教化天下,必須從洛陽做起,所以說洛陽必須成為依照《晉律》施政的典範。朝廷起先對他的建議很感興趣,覺得新朝新氣象,確實得有個上國威儀,司馬炎就讓杜預再接再厲制定官員升降賞罰的考課條例。

杜預很認真地思考了一番後,向朝廷建設效仿唐堯時的為政之道,凡事去繁就簡,順應自然,不要動不動就讓各種繁文縟節束縛住手腳。同時他建議實施嚴格的考課制度,即“六年黜陟法”,但凡在六年中考課優秀的官員要越級提拔,差劣的要降級或免官,直至追責,以此重新整理吏治。

杜預的辦法顯然觸犯了士族的利益,士族歷來講求儀範,以此標榜自己具有貴胄之氣,怎麼肯輕易放棄繁縟的儀制呢?最關鍵的是,他們憑藉投胎正確可以輕易做官,怎麼願意接受嚴格的考核呢,那不是受制於人嗎?為此,這些傢伙公然組團抵制杜預。與杜預素來不和的司隸校尉石鑑(晉朝鬥富總冠軍石崇之父)藉此彈劾杜預。司馬炎雖然認為姑父所言有理,但他剛上位根基未穩也不敢公然與士族叫板,只好暫時將其罷免。

杜預回到家中,繼續閉門讀書,倒也不覺得苦悶。司馬炎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姑父,在公元270年六月,盤踞在河西的禿髮鮮卑首領樹機能起兵造反後,他立即啟用杜預出鎮邊關。

杜預雖然如現在的某些小鮮肉一樣,也不善騎馬,但他卻有滿腹韜略,再加上多年參贊軍務,早已修煉成軍事大咖。他先是擔任安西將軍司馬,不久又出任秦州刺史兼東羌校尉、輕車將軍。就在杜預準備大展身手之際,一個壞訊息傳來。杜預的冤家對頭,石鑑以安西將軍之職都督秦州諸軍事,成為他的頂頭上司。

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如今沒頭髮的也不怕有頭髮的。禿髮樹機能這撥造反開創了鮮卑的光榮歷史,將司馬炎派去的平叛大軍打得星流雲散,光是涼州刺史就殺了好幾個。一時間,晉朝的涼州刺史躍居高危職業的榜首,晉廷各路大軍逗留不進,畏敵如虎。樹機能還大搞統一戰線,聯合羌、氐、匈奴等族禍亂西北,差一點就提前上演了五胡亂華的悲劇。

石鑑這貨仗著自己是大晉的開國贊助商,根本不把過氣的駙馬爺杜預放在眼裡,一心想置其於死地。他只給杜預三百士兵和一百戰馬,就讓他去打前鋒,明顯的是官報私仇。杜預雖然不像自己老爹杜恕那麼愛懟人,但也不想白白送死。他義正辭言地對不懷好意的石鑑說:“此時正是草盛馬肥的時候,利於騎兵為主的鮮卑人作戰。況且我軍的兵源給養都沒有解決好,此時出戰只會自尋煩惱,一旦喪師辱國,如何對得起陛下的重託呢?不如等到明年春天,叛軍馬瘦糧荒之際再發起進攻!”

文采出眾的杜預出口成章,將自己的意見歸納為“五不可,四不須”,說得頭頭是道,安西將軍麾下將校紛紛點頭稱善,這讓石鑑更加下不來臺。被激怒的石鑑轉而汙衊杜預擅修城門和官舍,卻不能滿足軍隊所需,藉此將其拿下並解送廷尉治罪。一心建功報國的杜預又一次被豬隊友給坑了。

身陷囹圄的杜預幸虧擁有駙馬的身份,享受“八議”的赦免特權,才得以保全性命,不過從先人那裡繼承來的爵位卻混丟了。

就在杜預悲催地忙著打官司的時候,不聽良言相勸一意孤行的石大將軍一頭撞在鮮卑人的鐵蹄上,被打得毛都掉光了。石鑑這貨為了一己私利,置國家大計於大顧,真是死不足惜,只是可憐那些為國爭戰的將士,埋骨異鄉,魂歸無處。

石鑑用一場慘敗反證了杜預的正確,也讓杜預沒有賦閒多久,就得到了復出的機會。公元271年十一月,居住在山西的匈奴酋帥劉猛率族人發動叛亂。司馬炎認為杜預長於軍略,就下詔啟用,命其以散侯的身份參與軍國大計。不久,杜預升任度支尚書,掌管晉廷的財政事宜,在此後的歲月裡,杜預一共擔任了長達七年的財神爺。期間,石鑑回朝,為了自證“清白”,這貨繼續狂噴杜預,導致兩人一起被免職,後來,醒過味的司馬炎又恢復了杜預的職務。

杜預在度支任上,共向晉武帝提出過五十多條治國治軍的合理化建議,其中包括興建常平倉(封建時代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定的糧倉)、調整谷價、管理鹽運和鞏固邊防等。

作為一位科技發燒友,杜預在政務之餘,還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搞了不少科技發明,如他成功製造出人排新器(古代冶煉時用人力帶動的鼓風機械),製造出用水力推動的連機碓(利用水力推動幾個碓同時舂米)和水轉連磨,複製出失傳已久的欹器(周朝太廟中的盛水禮器,水少則傾,中則正,滿則覆,由此衍生出“滿招損,謙受益”這一座右銘),這些東東都被他拿給司馬炎御覽,讓司馬炎大開眼界,連聲稱讚。

公元274年,司馬炎的結髮妻子、武元皇后楊豔薨逝。司馬炎雖然後宮多寵,卻對楊豔一往情深,不得不說這位自小父母雙亡,依附舅舅長大的女人情商夠高。司馬炎後來堅持立傻兒子司馬衷為太子,也是顧念了與楊豔的情分。萬分悲痛的司馬炎下令將武元皇后的靈柩遷入峻陽陵(在今河南偃師)。按照當時的喪制,皇后入葬後,皇帝與群臣即可脫去喪服。有人據此上奏,認為太子司馬衷也可循例釋服。對此,精通左傳的大儒杜預卻認為皇太子身為武元皇后之子,應恪守古代喪制,服滿三年才可釋服。對此,司馬炎大為贊同,命傻兒子遵旨照辦。司馬衷只能在心裡劃個圈圈詛咒這個不解風情的姑爺爺。

隨著晉朝的國勢日盛,人們對出行的要求越來越高,可是要想從洛陽一路向北卻受阻於滔滔黃河,極不方便。為了解決“要想富先修路”的問題,杜預力排眾議,在孟津渡口以舟為梁,修建為富平津浮橋。為了完成好這項前無古人的便民工程,杜預全身心投入,從設計到施工都親歷親為,在付出極大的心血後,大橋終於順利竣工通行。建成當日,司馬炎親自帶著百官來到橋邊剪綵,看著這座凌駕於萬頃波濤之上的大橋,司馬炎不禁心潮澎湃,他舉杯向姑父敬酒道:“非卿不能成此大事!”歷盡宦海沉浮的杜預這次很乖地回道:“若非陛下英明,臣萬死不能施展微末之技!”該橋一直使用到公元1117年,才因年代久遠、鐵鏈朽壞而拆毀重建。

修完大橋的杜預又發現當時通用的歷法有些OUT了,就埋頭開始計算起來,終於算出了其中的差錯,重新修訂了《二元乾度歷》。該歷經過實踐檢驗更加精準,於是成功取代舊曆,通行於世。由此看來,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沒有啥是杜預不能解決的難題,只要他肯花時間和精力去做,必能精誠所致,金石為開。

公元278年秋,中原的兗豫諸州連降暴雨,使西晉的核心統治圈內洪波湧起、災禍連連。焦頭爛額的司馬炎只好下詔向臣民問策,好姑父杜預兩次上書陳述救災方略。後人在編寫《晉書·食貨志》時專門將兩文收錄其中,兩文也因此成為後人研究晉代社會經濟狀況的重要史料。杜預在對災情作了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災情出現的原因,提出了針對性的救災方略,實事求是、真知灼見。他指出,此次災難既有天災,又有人禍,由於長年戰亂,國家對社會經濟的管控能力下降,長期粗放濫墾、火耕水耨,對環境予取予求,破壞嚴重,加之各種水利設施年久失修,都加劇了災難的破壞裂度。

要想減弱洪災的影響,當務之急是先行洩洪,“隨其所歸而宣導之”。對於數以萬計的災民,杜預主張在政府救濟官谷之餘,讓他們打撈水中魚鱉以救急。杜預相信洪水退去後,只要政府能夠利用好被洪水浸潤過的填淤之田,組織好生產,來年必然五穀豐登。為此,他希望朝廷將典牧司中不供耕駕的種牛都租借給農民備耕。深諳朝廷弊端的杜預也並沒有一味樂觀地安慰司馬炎,相反他尖銳地指出,朝廷官員辦事效率不高,本位主義嚴重,經常為了各自利益扯皮推諉,這對救急救災極其不利,希望司馬炎以雷霆手段實施干預。司馬炎對姑父的建議非常欣賞,給予了高度評價。

杜預在度支尚書任內,沒有一天不盡忠職事、為國操勞,朝野上下對他的工作業績有目共睹、交口稱讚。

勢如破竹滅吳建功

杜預的文治沒得說,如果他只在這方面發力的話,要想進武廟就得不到入場券了。西晉建國之初,天下仍未統一,東吳仍控制著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廣大區域,與西晉分庭抗禮。雖然東吳的綜合國力弱於西晉,而且政局動盪,但依靠長江天險和分治慣性,一時半會西晉也拿東吳毫無辦法。加上西晉士族看不上東吳士族,更不想東吳士族和自己分權,因此晉廷內部對於滅吳一統大多持反對意見,只有羊祜、張華和杜預等少數大臣支援統一。司馬炎為了彰顯自己的武功,渴望翦滅東吳,但又不想失去賈充、荀勖等多數派的支援,一時間很苦惱,以致錯失了滅吳的戰機。

公元278年春,在荊州前線主持軍務的晉軍主帥羊祜病勢沉重,這讓一直下不定決心的司馬炎非常後悔,為什麼不能早下決斷,讓羊祜這位統一天下的總設計師得償夙願。他下詔令羊祜帶病出徵,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老天爺在羊祜即將看到勝利曙光的前夕將他收走了,空留下無窮遺憾。羊祜臨終之際,鄭重地向司馬炎推薦杜預接替自己,他相信杜預不止文治出眾,武功也絕不遜色,一定能率領晉軍完成自己的夙願。司馬炎含淚答應了羊祜的請求,讓自己的姑父走馬上任,以鎮南大將軍的頭銜出鎮襄陽。

當時的荊州是晉吳對峙的前哨陣地,雙方各設有一個荊州,晉國的荊州以襄陽為州治。杜預在襄陽厲兵秣馬,時刻準備滅吳。他首先安排修繕軍中破損的鎧甲,士兵們穿上完好的鎧甲後,個個顯得威武雄壯,士氣迅速得到提升。與此同時,他挑選精銳士兵組建別動隊,開始襲擾吳軍,使吳軍疲於奔命。

杜預認為,西陵(在今湖北宜昌)是東吳的西大門,倚仗山川之險阻擋著晉國強大的益州水師順流東下,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必須予以拔除。之前在陸抗主持軍務期間,吳軍對西陵格外重視,等到陸抗辭世後,孫皓卻逐漸減少了當地的駐軍,這正是攻取西陵的好機會。考慮到鎮守西陵的是吳國碩果僅存的大將、西陵督張政,如果硬拼的話,得不償失,杜預就決定利用孫皓的猜疑好殺整一出借刀殺人。他派別動隊對張政的部下發動偷襲,抓獲了不少吳軍俘虜。張政對此有苦難言,有心上報孫皓,又怕孫皓胡亂殺人;有心不報,可是架不住晉軍神出鬼沒,萬一哪天丟了西陵更是死路一條。思來想去,為了自己的小命安全,張政還是決定報喜不報憂,能扛一天是一天吧。

對於張政的小心思,杜預一早就料到了。張政不敢報告,不代表孫皓就得不到訊息。杜預故意將從西陵抓獲的吳軍俘虜送到吳都建鄴(在今江蘇南京),這些人為了活命,自然把張政給出賣了。孫皓大怒,命令武昌監劉憲前往西陵,接替張政。張政則被押回建鄴,等待他的命運可想而知。臨陣換將,容易動搖軍心,這歷來都是兵家大忌,何況換上來的是一個長期在後方不諳戰事只知阿諛的奴才呢。後來,王濬兵出益州,輕易攻取西陵,顯然得益於杜預此番的安排。

搞亂了西陵這個釘子戶的杜預,在公元279年八月完成了出兵的準備工作後,上書司馬炎請求開戰。此次晉軍出兵20餘萬,兵分六路。杜預不僅親率一路大軍,還負責協調其他幾路大軍。

就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之際,駐守揚州的晉軍大將王渾卻出來攪局了。這貨與賈充一樣都不是主戰派,他不知從哪裡得到訊息說孫皓髮神經了,準備動用傾國之兵反殺晉朝。晉軍名義上的最高統帥賈充不問訊息是否準確,就帶頭說三道四,搞得司馬炎優柔寡斷的毛病又犯了,竟然同意將滅吳的計劃再推遲一年,等到集中兵力將孫皓打回原形再說。

聽說自己的好內侄又變卦了,杜預急得火上房。他想起羊祜的臨終囑託,決定不顧少數派的尬境,再一次上書表達自己的意見。他指出,東吳在孫皓的騷操作下,早已是日薄西山、兵源吃緊,只能集中力量保衛夏口以東,對西陵都無力支援,哪裡還有兵力北伐?如今伐吳已是勝券在握,即使一時受阻,也不會影響大局,希望皇帝千萬不要聽信謠言,耽誤大計,從而給敵人以喘息之機。對於姑父的奏章,司馬炎雖然頗為感動,但仍遲遲不置可否。

杜預等不到詔令,又急又氣,索性第三次上書請戰。這次他豁出去了,一改溫文爾雅的風度,憤怒地批評那些反對派只顧眼前利益,不為國家著想,還怕別人立功,簡直是內心陰暗、行為可恥的誤國之人。杜預指出,如今數十萬大軍雲集,孫皓即便神經再大條,也知道晉國下一步要做什麼,一旦他轉了性,採取合理對策,將給滅吳大業帶來難以預料的困難。杜預這封奏章送達時,司馬炎正在與親信張華下棋,作為主戰派核心的張華見信後,大為振奮,立刻推開棋盤,恭請司馬炎速下決斷,採納杜預的建議。看著杜預將滅吳大計說得如此透徹,司馬炎終於下定決心,不顧賈充、荀勖等人的反對,立即發兵南征。

公元279年十一月,晉國六路大軍齊出,水陸並進,浩浩蕩蕩地殺奔東吳全境。杜預在此戰中受命擔任西線總指揮,具體任務是攻取江陵、全佔荊州,並在荊州地區負責節制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師。

公元280年正月,杜預已然陳兵江陵城外。作為荊州重鎮,江陵在三國時期出盡了風頭,周瑜、關羽、呂蒙、陸遜、羊祜等一代人傑曾在此上演過風雲大劇,如今輪到允文允武的杜預登臺唱戲,自然又是另一番讓人歎為觀止的景象。

不過,杜預知道江陵城防堅固,易守難攻,因此不想在此空耗時間和兵力,只是圍而不殲。在切斷了江陵與外部的聯絡之後,他立刻派遣麾下將校樊顯等率領部分兵力沿江而上,一路向西攻取沿岸城邑,進一步孤立江陵。同時,他又派部將管定、周旨等率領別動隊八百人作為奇兵,偷襲陸抗當年的大本營樂鄉。

這支由晉軍精銳組成的別動隊在漆黑的夜色中,如同鬼魅一樣,神不知鬼不覺地渡過滾滾長江。然後他們依照杜預事先的命令,在江邊的山上四處點火,並虛樹旌旗,搞得彷彿晉軍全夥渡江一般。在給吳軍造成足夠心理壓力的同時,別動隊還四面出擊,分頭攻擊樂鄉附近的交通要衝,連續端掉了幾處堡壘,讓樂鄉城中的吳軍都督孫歆寢食難安,他在給吳軍江陵守將伍延的信中不無恐懼地說:“也不知道晉軍是使了何種魔法,就像飛過長江一樣,如今樂鄉周圍,到處都是晉軍,讓人難以安生!”吳軍草木皆兵、人心惶惶,沒人敢輕易出戰。

那些苦於孫皓暴政的百姓見晉軍威武,紛紛前往晉營請降,數日之內,降者就有上萬人之多。杜預見樂鄉城中的孫歆如此慫,也不客氣,索性開始大規模渡江。同時,他讓一支人馬潛伏在樂鄉城外,尋機攻城。此時剛好有一支吳軍從江岸防線後撤返回樂鄉,晉軍乘機喬裝打扮,混入這支士氣低落的吳軍隊伍之中,悄悄地進城,打槍的不要。然後,晉軍裡應外合,輕易攻取了樂鄉,活捉了孫歆。晉軍幾乎兵不血刃地奪取了江南吳軍的重鎮樂鄉,杜預部下將士無不佩服,瞬間化身杜預的迷弟,還編出歌謠傳唱:“以計代戰一當萬!”

經過一個月的轉戰,晉軍在杜預神乎其神的指揮下,迅速掃清了江陵外圍的各路吳軍,乘勢進逼江陵。江陵督伍延知道大勢已去,孤城難守,就假裝投降,希望能夠獲得喘息之機。杜預哪會給伍延苟延殘喘的機會,他見伍延計程車兵依然在江陵城上佈陣防守,立刻揮軍攻城,早已士氣離散的吳軍根本不聽伍延指揮,被晉軍衝得七零八落,紛紛舉旗投降。當年周瑜鏖戰一年才攻取的江陵城在杜預的精心算計下,只用了一個月就輕易收取。隨後,杜預繼續進兵,將吳國的荊州全境收入囊中。

在杜預的兵鋒之下,長江上游(當時的標準)迅速平定,從沅湘以南直至交州、廣州一帶的吳國州郡無不望風歸降。杜預妥善安撫降人,並藉助兵威遷徙吳國將士及屯戍人家前往江北居住,進一步削弱吳國的勢力。杜預還與朝廷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選派官吏治理歸附地區,很快在荊州全境恢復了秩序,使那些在孫皓暴政之下瑟瑟發抖的吳國百姓竟然一時間有了賓至如歸的感覺。

在荊州粗安後,杜預迅速揮軍東進,配合其他各路晉軍攻打東吳都城建鄴。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小插曲,進而衍生出一條後世耳熟能詳的成語。原來,晉軍不喜歡南方河湖縱橫的地理環境,加上連續行軍作戰非常疲勞,不免產生了思鄉和畏難情緒,加上天氣轉熱,雨水增多,使得這些主要來自北方計程車兵因水土不服感染時疫,因此很多將士提議暫緩進軍,等到冬天再打。對此,杜預不以為然地分析道:“現在我軍接連取勝,士氣正旺,完全可以一鼓作氣消滅敵人。這就好像破竹,只要破開數節之後,其餘的皆可迎刃而解!”杜預真是一位善於舉例子做思想工作的政工幹部,一不小心就整出“勢如破竹”這條成語來。眾將對杜預的話表示認同,又挺起胸膛,雄糾糾氣昂昂地向吳國縱深挺進。後來的滅吳之勢也正如杜預分析的那樣。

正是因為有了杜預的勝利與堅持,各路晉軍才能夠勢如破竹地在三個月內滅亡東吳。杜預在滅吳之役中表示極其搶眼,他指揮的軍隊共斬殺和俘獲吳軍都督、監軍一級的高階官吏14人,牙門、郡守一類的中級官吏多達120人。正因為杜預給吳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吳國君臣非常痛恨他,為了發洩自己的滔天恨意,一些無聊的傢伙便拿杜預的大脖子病說事,特意給狗脖子上套水瓢,將杜預比喻成大脖子惡狗。甚至有吳人看到長包的樹,就寫上“杜預頸”,然後砍掉,藉此洩憤。古往今來,能夠成為讓敵人無能狂怒的將領,何嘗不是一件榮耀的事呢?

杜預不僅自己出彩,與他人的合作也讓人欽佩。他在荊州履新之初,就曾不止一次地派人給洛陽的權貴送禮,別人不解其意。他說自己擁兵在外,最易受人猜忌,給那些權貴送禮並非要討好他們獲得什麼額外的榮寵,只是希望這些人不要在背後給自己使絆子,讓自己無法施展滅吳神功。可見,經過多年修煉,杜預已成為一個通達世情的政壇高手。

杜預在與權貴們維繫好關係的同時,對受自己節制的王濬非常理解和照顧。王濬是位七十多歲的老將,一心在益州造船訓練水軍,就想獲得滅吳首功。對此,杜預充分理解,在受命節制王濬期間,曾對手下說:“王老將軍如果攻下建平,自可順流而東,建立赫赫戰功,沒必要受我節制。如果攻不下建平,我節制他又有何用!”他始終不擺領導的臭架子給王濬製造麻煩,還在王濬順利攻下西陵後寫信祝賀,全然不提自己坑西陵的功勞,只是大讚王濬建立了曠世未有的奇功。正因杜預的大度與支援,王濬才能第一個進入建鄴。不過,在王濬歸王渾節制後,麻煩接踵而至,嫉賢妒能的王渾對王濬百般刁難,甚至打擊迫害,要不是司馬炎還沒老糊塗,王濬恐怕不死也要掉層皮。杜預與王渾的人品高下,由此可見一斑。

功成不居利民有終

東吳滅亡,漢末三國以來的天下亂局終於暫告終結。杜預憑藉自己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受到司馬炎的表彰,進封為當陽縣侯,增加食邑至九千六百戶,其子杜耽也沾光受封亭侯。司馬炎為了穩定南方局勢,命令杜預率軍繼續鎮守襄陽。杜預吸取上司鍾會的教訓,擔心朝廷給自己也整一出卸磨殺驢的把戲,屢次上表司馬炎說自己家族世代都是文吏,對於武功並不擅長,到現在了仍騎不得劣馬,射不穿札甲,實在不適合在軍營中待著,請求解除軍職。對於姑父的請求,司馬炎始終沒答應。

杜預已向朝廷表明了不戀軍權的態度,接不接受那是朝廷的事,只要自己還在軍營一天,就要管好軍隊。杜預篤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堅決反對那種認為天下安定就要廢棄軍備的觀點,在任期間,他始終沒有放鬆所屬部隊的訓練,甚至以戰代練,指揮軍隊平定了荊州一帶的少數民族叛亂。

杜預在管好軍營的同時,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經濟民生方面。為了更快地醫治戰爭瘡傷,他主持興建一些水利工程,如引滍水、淯水入田,使萬頃農田受益。在他的努力下,一條從揚口直通巴陵的超長運河橫空出世,溝通夏水與沅、湘兩水,既解決了長江的防洪排澇問題,又突破了荊州南北間的漕運瓶頸,為荊州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杜預的政績受到當地士民的交口稱讚,大家親切地尊他為“杜父”,並作歌讚頌:“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杜預一身戎衣,卻心繫百姓,這樣的父母官無論何時都值得稱道。

杜預後來被徵調入朝擔任司隸校尉,加特進。公元285年,他在途經鄧縣時逝世,終年六十三歲。臨終前囑咐後人自己的墓葬一定要儉約,千萬不能鋪張,這在當時奢侈成風的大環境下顯得尤為難能可貴。司馬炎對這位功勳素著的姑父深表哀悼,追贈為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曰“成”。

杜預在平吳之後的閒暇時光裡,仍不忘鑽研左傳,傾力撰寫《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當時社會上研究《左傳》的學者,大都雜取《公羊》《穀梁》二書來解釋《左傳》,往往背離原著,多有曲解。杜預在作《左氏集解》時,專取左丘明之傳,以釋孔子之經,也就是按照《春秋》經文重新編注。在這個過程中,杜預既有繼承,也有創新。後人認為杜預的《左氏集解》是“子應乎母,以膠投漆”,為最優者,也是《左傳》註解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對後世《左傳》研究頗有影響,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左氏集解》在清代時被收入《十三經注疏》中。

杜預還整理編著了千古奇書《守弱學》,指出強弱之分是世之恆理,但弱與強不是一成不變的。人的一生有時會處於強勢,有時也會處於弱勢。守弱的作用就是“強者守弱,使強者恆強;弱者守弱,可由弱變強”。看來,杜預還頗具道家的辯證法思想。另外,杜預還有《春秋盟會圖》《春秋長曆》《女記贊》等著作傳世。

杜預:同時奉祀文武二廟的百科全書式大咖

杜預的後人也很出色,他的長子杜錫官至尚書左丞曾擔任太孫司馬遹的老師,次子杜躋任新平太守,三子杜耽永嘉之亂時避禍前涼任司馬,四子杜尹官至弘農太守。當然最牛的還是,杜耽的後人中出了詩聖杜甫,杜尹的後人中出了大詩人杜牧。杜甫、杜牧的光芒蓋過了杜預,也讓京兆杜氏文采飛揚、光耀千秋。正如杜甫所言“詩是吾家長”,有了杜預這樣百科全書氏的祖先,杜家人的血脈中便有了割不斷流不盡的文采風流。

圖片來源於網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