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夢迴大明:我們,一戶商賈之家,眼中的大明王朝

引言

“士農工商”在歷朝歷代都是這樣的一個排序,但是在明朝時許多人開始“捨本逐末”,那是因為在明朝時期商人的地位開始提升,甚至於商人的後代可以考科舉,位至宰輔。活躍於隆慶帝、萬曆年間的吏部尚書張四維、總督七鎮軍務的王崇古便是出身商賈之家。

移民我的父親是一名商人,而我自然也就是商人之子,可能換一個朝代都會以成為一名商人為恥,但是在大明,成為一名商人是相對榮耀的事情,當然還是比不上為官做宰的人,但是大部分沒有科舉成功的人都會選擇成為一名商人,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商人的社會地位在明朝還是很高的,而我家就是從明太祖的時候就開始成為一名商人了。

人流如織

當年還是我祖父當家的時候,我們家還是普普通通的農民,當時祖父的父母也都去世了,家中只有祖父自己支撐了田地裡的活計,當時本以為大明建國了,元朝被打跑了,他們就能過好日子了,可是皇帝卻下旨百姓遷移,政令一層一層下達,而我的祖父也榜上有名,成為遷移的一份子,其實不想走,但是沒辦法,有官差跟著,不走不行,所以祖父也就從生活了二十餘年的浙江家鄉遷移到燕京,燕京的氣候寒冷,第一年祖父差點被凍死,第二年才做好充分的禦寒準備。

其實遷移的好處也有,那就是有了更多的開墾的土地,在燕京的土地是原先土地的三四倍,雖然這裡的天氣相對寒冷,但是好在糧食的產量還是可以的,出來繳納的糧食之外還有不少餘糧在家,而我祖父也就這樣娶了祖母,開始了一日三餐二人四季的日子,不過好日子沒過多久,一眾伯伯和父親也就連續出生了,他們的出生為家中帶來的不止有歡笑還有較為嚴重的人頭稅,而最為最小的父親也就由祖父祖母的隱藏才沒有上人頭稅,哪怕這樣,家中的餘糧才勉強夠吃。

經商祖父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就開始做生意了,那年祖父已經快四十歲了,雖然年紀有些大,但是頭腦清楚,加上多年的耕種經驗以及人情世故,讓祖父的生意有些起色,漸漸熱鬧起來,生意也越來越紅火。忘記說祖父的生意了,祖父當時就是在驛路上擺小茶棚賣茶水的。

據說當時的洪武皇帝將驛路開通,所以驛路之上總會有那些來回往返的商人官員等,正好當時祖父他們住的地方離驛路很近,因此祖父就在驛路那支個攤子,擺一些桌椅,又去遠處的鎮子上買了好些個茶葉回來,就這樣,祖父的茶水鋪子就開張了,許多行路人都會坐在那歇歇腳喝完茶水,而我祖父也和他們聊聊天,從而直到一些外面的新鮮事,這不,還沒出兩年,祖父瞧見那些行路人沒處住,要想找個住的地方得走好久,於是就開始將原來的茶棚變成了一個小小的茶樓,能喝水,能住店,當然有些小,僅僅能住四戶人家,而祖父一家除了大伯父成年在家耕種田地之外,所有人都來這個茶樓幫忙,有專門煮茶的,有收拾客房的,有算賬的,有做飯的,家中人手足,也就沒有請人幫忙,因此,這個小型的茶樓也就開張了,這樣開張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洪武皇帝將商稅大大的降低了,所以這個買賣開的也算是合適。

只是,好日子沒過幾年,燕王出兵了,開啟了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在燕王攻打南京城的時候,大將軍李景隆也率兵攻打燕京城,那李景隆原本是跟隨洪武皇帝建國的大將軍李文忠的公子,本來以為世子爺朱高熾守不住城,當時祖父他們都想偷偷出城逃跑呢,沒想到世子爺憑藉著不到五千的老弱軍隊竟然將李景隆的十萬兵馬擋住,這要是誰再說世子爺不懂兵馬,那可是瞎說,要是不懂怎麼能阻擋近一年?而我家在驛路上的鋪子雖然受到戰爭的影響生意蕭條一些,但是還能活的下去,就算少些吃的,還有家中大伯的糧食添補。

就這樣過了三年,三年之後靖難結束,好訊息也傳來了,燕王登基稱帝。而就在太宗皇帝(即明成祖朱棣)登基伊始,便有禮部尚書李至剛上書立燕京為陪都,而且隨後的永樂四年,皇帝已經下令興建北京皇宮。當然要把都城遷到燕京城,這個訊息還是在南京做生意的人說的,而且當祖父知道這個訊息之後就開始籌劃著怎樣擴大家業,畢竟現在既有自己的茶樓買賣,還有田地耕種,因此,也可以再置辦一些產業了。

擴建房屋正想著怎樣擴大家業就有顧客上門,祖父和他攀談,才得知原來那人是從南邊來的,準備往這邊運木料,畢竟皇上要遷都,肯定會要建造宮殿,木料磚石必不可少,而且都是宮裡人專門採買的,因此,只要搭上宮裡的線,這裡面有不少油水可撈,而那人已經搭好線了,他這次過來就是特意找一找有沒有合適囤放大批材料的地方,祖父趕緊就說了想要擴建房屋的計劃,這樣兩下正好,而那人也將大概到貨的日子告訴了祖父,就這樣,我家老少除了看顧茶樓的,就都在旁邊忙活建造貨棧的事。得益於朱棣遷都,南北之間經貿往來也逐漸增多。

忙活貨棧的建造差不多就四個月,既不能讓貨物受潮,也不能讓貨物曬著,還要準備車輛牲口的位置,好在吃飯的地方不用擔心,旁邊就是自家茶樓,但是茶樓的住宿房間要增加,不然住不下,整整四個月,終於忙活好了,看著這一片都是自家的地方,祖父心中滿意極了,這時候大伯又添了兒子,祖父就更開心了。

明朝商賈

果然到了約定好的時間那個人就帶著貨物一起到了,好在家裡的貨棧面積足,要不然都放不下這些貨物,而他們也簡單的在這裡呆了一天,等到這邊官府的人將貨物帶走他們也就走了,準備接著運貨物,這時候祖父因為與那人有了幾分見面的情誼,因此就將讓那人將我父親帶著,一起去漲漲見識。

而那人也欣然答應了,就將我父親帶走了,這一來一回就將近四個月,這一趟據祖父說父親似乎更喜歡做生意了,本來家中的五個孩子,父親是最小的,因為從小就在茶棚中幫忙,所以就不喜歡耕田讀書,不像我那幾位伯伯一樣,大伯喜歡耕田,二伯喜歡讀書,三伯四伯一直幫忙經營茶樓,但是也沒有多大的興致,也只有父親喜歡經商,其實祖父壓根就不想讓父親往遠走,這還是父親硬求著祖父的,祖父才和那人提的,祖父也不捨得孩子走那麼遠。

貨棧

祖父這邊的生意也紅紅火火,有三伯四伯幫襯著,祖父也輕鬆不少,畢竟年紀大了,父親再回來已經是三年之後了,這時候他閒下來了,回來看看祖父家人,順便還要向我祖父提他要娶親這件事,而我的母親就是當年帶父親走的那人的女兒。彼此都喜歡,也就回來問問祖父的意見,祖父當然不反對,自然就成親了,而我家有喜事,自然十里八村的人都來賀喜,畢竟我家現在已經不是一貧如洗了,現在還有點小名氣。

鹽引成親之後的父親也不閒著,又開始走南闖北的貨運了,自然除了自己手下的人手外還有我外祖家的人手,兩方都歸父親管,外祖也在父親和母親成親之後就將家裡的一切也都交給了父親,就這樣父親行走也就更有底氣了。父親運貨只將南方的絲綢運到京城和奴兒干都司,順便將奴兒干都司的毛皮、藥材、山貨運到京城和南方,雖然在路上有稅錢,但是也能賺不少,而且,還有官府給的鹽引,其實運貨都是小錢,鹽引才是大宗,鹽原本是國家專營的,但是北方沒有商人願意去,所以官府才有給鹽引這個主意,而父親就直接抓住了這個機會,在南北運輸的時候直接運鹽。

邊關

後來,父親也就不親自去了,就讓手下的管事們去收貨運貨,而父親也在京城挑了兩個好鋪面,準備做生意,正好南北的貨物都在自己手中,不賣點什麼就有些虧的慌。祖父年紀大了,實在沒有精力再管理貨棧和茶樓了,正巧父親不走了,也就將這一切都給父親料理經營了,經過父親的經營,我家也儼然成為北京城裡數得上的富戶了。

為官本來我家自祖父起就是做生意了,按照之前的律法商人之家是不能考科舉的,但是好在大明朝的律令改制了,允許商人後代考科舉,這不我二伯終於在四十高齡的時候得了一個進士的稱號,成了大明朝的一個官了,雖然官小,但是也讓我家添彩了。

本來以為我家就這樣一直富下去,沒想到明英宗皇帝要打仗,結果還打敗了,在土木堡居然被俘,成了大明朝的恥辱,為了將皇帝救出來,國家現在讓富商們拿錢買官,這還是二伯告訴父親的,這不父親就開始動了給家人買官的念頭,這不就給大伯家的大哥買了個官,在二伯手下做事,這樣也好看顧一些。而我也就順理成章的繼承了父親的事業,雖然現在商人地位上升了,但是我們哪怕再富貴,還是隻能穿布衣,綾羅綢緞還是不能上身,什麼時候身上能穿綢緞啊!

總結由於明朝開國時進行的一些列移民等舉措,使得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而且驛路的暢通導致南北交通便利,使得大量商人獲得了一定的利潤,而且允許商人及其家人參加科舉,也進一步了卻了商人為官的後顧之憂,使得在明朝的商業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明史》

《明皇祖訓》

《中國通史》